聚焦绘本阅读,探寻幼小衔接路径
作者: 汤雅文【摘要】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活动形式枯燥、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筛选契合幼儿发展需求的绘本,结合绘本阅读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文章聚焦绘本阅读,探寻幼小衔接教学路径,旨在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集体生活,游刃有余地应对接下来的
挑战。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小衔接;家园共育
作者简介:汤雅文(1993—),女,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幼儿园。
绘本是一种备受幼儿喜爱的图文兼备的图书种类。通过阅读绘本,幼儿不仅能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能提升语言能力。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借助绘本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如何利用绘本阅读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一、坚持儿童为本,营造阅读氛围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创设是激发幼儿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从定义来看,情境即情景、境地,是一种能够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具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幼儿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感悟和体会的方式学习新知识。教师可紧扣绘本内容,提炼其中的生活元素,将其转化为教学情境,通过提问式引导来促使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较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教师要相信“幼儿可以在情境中有所收获”,并有意识地转换教育思路,将自己带入幼儿的视角,创设符合他们生活经验、认知规律、认知能力的情境[1]。
以绘本《我的裙子你不能碰》的教学为例。从以往经验来看,部分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他们缺乏对陌生人的防范之心。“如果有人想要摸你的裙子,你会让他摸吗?”“如果有一个大叔一直跟着你,并且说你很漂亮,你会怎么做?”……教师通过提问来判断幼儿的安全意识。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幼儿存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引入《我的裙子你不能碰》这一绘本,讲述其中的内容。教师分别针对男孩子和女孩子制订了不一样的阅读目标。比如,针对女孩子,教师引导她们意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教给她们自我保护的方法;针对男孩子,教师引导他们正确欣赏女孩子的魅力,通过“如果有一个女孩子穿得很好看,你会怎样赞美她?”等提问让他们初步明确性别差异。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建构认知有两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探索以及自下而上的探索。其中,自上而下的探索讲求以情境为前提。在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中,教师可结合绘本内容,创设教育情境,营造阅读氛围,让幼儿逐步感受阅读的魅力,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二)创设共读环境,实现家园共育
作为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化的重要阶段,幼小衔接承载了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使命。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以绘本阅读为载体,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一部分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比较有限,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线上学习社群等多种资源和方式搭建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2]。
比如,教师以绘本《眼镜公主》为载体,联合家长共同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在幼儿阅读完这本绘本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家长和幼儿在家中就绘本内容展开交流互动。
家长可提问:“因为看不清,眼镜公主闹出了哪些笑话?”绘本中,因为近视,眼镜公主看错数字、搭错公交车,吃东西和做运动也都很不方便。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后,家长可继续提问:“如果眼镜公主向我们求助,想要摆脱近视,我们要怎样帮助她?”这时,家长要将幼儿的想法和建议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有的幼儿表示要减少看电子设备的时间;有的幼儿表示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家长要将记录表反馈给教师,双方达成教育共识,共同培养幼儿,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凭借高效的互动,幼儿既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又能意识到要科学用眼,认识到爱眼、护眼的重要性。
二、设计阅读任务,促进多元发展
(一)精心筛选绘本,铺垫小学生活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主要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大方面的内容。其中,身心准备包含两个部分:身体准备和心理准备。基于具体的教育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并将绘本视为介绍小学生活的主要教育资源,借助绘本为幼儿答疑解惑。
为把握幼儿对小学和小学生的了解情况,教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小学生每天都会做什么?”从反馈结果来看,幼儿对小学的了解多停留于“小学比幼儿园要大很多,我在和妈妈一起回家的途中看到过小学的教学楼”“上了小学的哥哥姐姐要背很大的书包,看起来很累”等浅层认知上。
为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教师选择绘本《一年级,一点都不可怕》展开教学。通过阅读这本绘本,幼儿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每天都会做什么,知晓小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后续的引导中,教师有意识地延伸绘本内容并提问:“升入小学之后,你想学些什么?”幼儿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幼儿表示自己想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有的幼儿表示自己想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
当幼儿有了对小学生活的基本认知后,他们会对接下来的小学生活产生期待,激发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要做好绘本资源的筛选,选择适合的绘本开展阅读活动,让幼儿在入学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二)结合绘本内容,做好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是幼小衔接准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从定义来看,生活准备是指让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好准备,大致包含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参与劳动的能力等。为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教师精心筛选绘本资源,并与幼儿展开高效互动,帮助幼儿逐步做好面对小学生活的生活准备[3]。
以绘本《老狼,老狼,几点了》为例。在这本绘本中,幼儿要跟随老狼的视角,了解它在不同时间段做的事情,充分体会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基于绘本内容,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时间管理任务,引导幼儿围绕晨起时光、早餐时光、自主整理、亲子共读等多个环节规划要做的事情,并按照规划安排完成一周的体验。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幼儿可以先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这个时间段中有哪些不得不做的事项,再按照时间表格的要求展开实践。为了督促幼儿定期、定时完成指定任务,教师让幼儿以照片、文字、日记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思所想。
在活动、游戏、实践的指引下,幼儿能够将书面文字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丰富生活经验。
三、创新阅读形式,优化幼小衔接
(一)基于阅读任务,培养交往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比如,部分幼儿愿意社交并掌握了基本的社交技能,而部分性格内敛的幼儿则很少社交。为了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集体生活,教师深度把握交往准备的基本内容并致力于将幼儿培养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立,并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人才。基于此,教师引入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模仿绘本人物的社交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掌握基本的社交方法。
根据教师的观察来看,班级中不乏害羞、不善于社交的幼儿。为了让这些幼儿敢于社交并融入集体生活,教师引入绘本《有时我会害羞》。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代入害羞的小蜗牛这一角色,分析它不敢与其他人交流的原因;接着,将自己视为引导者,为小蜗牛建言献策:“如果你是另一只性格开朗的小蜗牛,你会如何主动与其他两只小蜗牛交朋友?”在这个角色扮演活动中,幼儿要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交往的场景。比如,小组中的“开朗的小蜗牛”积极邀请“害羞的小蜗牛”一起吃午饭,一起回家,一起玩游戏,并将他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让更多人认识他。
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操之过急。结合绘本中的情境以及角色扮演任务,幼儿或从模仿的角度还原故事情节,或从创新的角度赋予故事内容以新的生机,实现了社交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阅读任务,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准备建立在身心、生活、社会等准备的基础上。从定义来看,学习准备,即幼儿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其进入小学学习储蓄能量。为提升幼儿的学习专注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结合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让幼儿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自主学习动力。
以绘本《如果你坐得歪歪扭扭》为例。结合绘本内容,教师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对幼儿加以引导。不同于以往的讲解方式,教师并未直接讲述绘本内容,而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幼儿们的坐姿。通过熟悉的背影,幼儿们很快在图片中找到自己。教师问:“大家觉得这些坐姿美观吗?”从歪歪扭扭的坐姿中,幼儿很快意识到:这种坐姿并不美观。教师引导道:“怎样的坐姿才是正确的?”接下来,幼儿浏览绘本内容,明确正确的坐姿。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排排坐”的游戏。根据游戏要求,幼儿要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面而坐,在30秒、1分钟、1分钟30秒的时间内保持正确坐姿,由教师选出坐姿最标准的幼儿。
结语
总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3—6岁是幼儿的黄金阅读期,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幼儿的认知规律,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提升阅读能力,感受小学生活,提前了解小学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沈士吉.巧用多媒体,为绘本教学赋能:例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绘本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3(34):175-178.
[2]陈艳.浅谈在幼儿绘本阅读中融入品格教育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147-149.
[3]徐素芳.趣味阅读 全面发展:幼儿绘本阅读策略探析[J].读写算,2023(3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