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人文主题的落实策略
作者: 张仁国【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坚持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体现了语文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思政育人视角,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挖掘单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增长以及思想品德的升华。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单元人文主题落实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目标的策略,以更好地将语文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统一起来。
【关键词】思政育人;人文主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大概念教学的小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育人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3-4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仁国(1978—),男,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教基〔2022〕5号)提出,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落实跨学科综合育人。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功能,肩负着思政教育使命,是学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组织编排,坚持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1]。其中,人文主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思想特质,凝聚了单元教学对学生人文思想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内,教师需突出单元人文主题内涵,渗透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价值。
一、基于单元导语,明确思政育人主题
思政育人的目标通常蕴含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中。部分语文单元的人文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传统风俗为主题,教师可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单元导语,提炼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内涵,并将这一思政育人目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学习单元。本单元包含《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这四篇课文。本单元的导语为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由于小学生对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因此笔者向学生展示这一诗句的出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与此同时,笔者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清朝末年,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对社会经济、国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民尊为民族英雄。然而“虎门销烟”也成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道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从第一句诗中可以看出,虽然彼时林则徐年老体衰、身心俱疲,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也就是本诗的中心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崇高气节的独白。
教师充分挖掘单元导读,提炼出本单元的思政教育主题—家国情怀,使该单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二、加强教学设计,制订思政育人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行动的指南和纲领。单元人文主题的落实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教学计划的指引。在大单元教学视野下,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政意识和教材解读与驾驭能力,正确认识单元整体与部分的关联,既要统筹单元整体,又要细化每个学习板块,确保思政育人目标分层设计、循序落实。
单元整体思政育人目标是从单元人文主题衍生和提炼出来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综合统筹单元整体的思政育人目标,还要将其逐层分解,按计划实施。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家国情怀是该单元的人文主
题与思政育人方向,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首先,笔者以古诗词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边塞诗、军旅诗感知古人的家国情怀。《古诗三首》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其中,《从军行》表达了王昌龄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是陆游对家国沦丧的悲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对收复失地的欢欣。它们都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表现了诗人对百姓、家国的真挚情感。笔者通过《古诗三首》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挖掘和感受古诗中饱含的家国情怀。
其次,笔者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带领学生学习古今民族英雄、爱国将领、革命志士的诗作,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爱国思想。
最后,笔者以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为载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的良好素材。在这三篇革命题材课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地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革命人物所具备的高尚品格,进而升华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
三、布置学习任务,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2]。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单元人文主题能更好地凸显,思政育人目标也能更好地达成。在开展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时,笔者紧扣课内外阅读资源,设计了两种学习任务群。
(一)思政教育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阅读是一项思维活动。要想读懂文本的内涵与深意,离不开阅读与思辨。教师需要以读、思、达为桥梁,发挥人文主题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主题思想,接受道德教育[3]。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笔者设计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任务一:读一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任务二:想一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思考: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
任务三:说一说。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将阅读、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使其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二)思政教育下的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师可紧扣人文主题与思政育人目标,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人文思想的培养与熏陶[4]。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育人目标,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与本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以更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方志敏自述》《红岩》《闪闪的红星》《井冈山上》等革命题材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中的一本或几本,具体任务包括:阅读全书,概述内容;整理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写读后感,分享阅读心得。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了解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品德高尚、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英雄革命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品质,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四、组织拓展活动,升华思政情感体验
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为了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单元学习内容,从课堂、学校延伸至家庭、社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5],以升华单元人文主题思想,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一)在思政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升华
“综合性学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刚完成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学习,还沉浸在综合性学习的乐趣中不能自拔,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式感到很新奇。
于是,在开展第四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围绕该单元的思政主题“家国情怀”设计了“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布置了综合性学习任务。该单元的《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或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或展现了忠君报国的抱负,均饱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笔者让学生搜集古代及近现代涌现的展现家国情怀的诗词作品,学生整理出古代诗人辛弃疾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近现代诗人夏明翰的《就义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等。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将这些诗词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来,如书画创作、朗诵快闪、配音朗诵等。通过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在思政主题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体验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升华思想。在思政育人视角下,教师要基于单元人文主题,组织以思政教育为活动目标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育人为载体促进思政育人[6]。
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学生学习了三篇家国情怀主题的古诗和三篇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紧扣单元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寻访家乡红色足迹,传承革命传统文化”作为活动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访本地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学生通过探访林祥谦烈士陵园、夕烟烈士陵园、中共福建省委瓜山中心交通联络站旧址、龙山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在瞻仰、学习中探寻革命先辈的遗迹,了解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光荣事迹,受到深深的震动。师生交流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会,达成传承和弘扬优秀革命传统、践行爱国主义的共识。
结语
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还肩负着光荣的思政育人使命,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政教育意识,自觉担当起为祖国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的使命,在教授好语文课程的同时,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主题内涵与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情感、爱国精神、文化自信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倪淑贞.“革命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统编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界,2024(6):86-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吕瑞.情境教学:让“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深度融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0):49-51.
[4]李海啸.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4):23-24.
[5]何艳霞.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3(12):57-58.
[6]刘文虎.结构化视域下“以文化人”的单元教学策略: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