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

作者: 罗红梅

【摘要】“双减”让教育回归本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育智基础上实现“学科育人”“提质增效”目标。文章立足“双减”背景,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挖掘德育元素、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形式、发挥榜样力量、实施个性关怀、整合德育力量六个方面渗透德育,旨在优化德育渗透路径,提高语文教学与德育效果,推动教育生态健康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课堂;德育

作者简介:罗红梅(198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永顺小学。

“双减”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为重要抓手,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应重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社会行为方面有着巨大作用,适合作为德育载体。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品质等,以提高德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挖掘德育元素,深入渗透

语文课程中包含诸多德育素材,如崇高情感、传统美德、优良品质等。教师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因势利导,能够取得无痕渗透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影响与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教材,全面分析,精准识别,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提升学生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为童话故事,讲述了棉花姑娘身上长了许多蚜虫,它向燕子、啄木鸟、青蛙寻求帮助,但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是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其内容简单,语言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挖掘两方面的德育元素,一是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二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从乐于助人角度来讲,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动物,让学生思考除了棉花姑娘,课文中还出现了谁,它们面对棉花姑娘的请求是如何回应的。教师着重带领学生研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让学生体会道歉与拒绝。通过研读可以发现,课文反复出现了三次“对不起”,分别在燕子、啄木鸟、青蛙拒绝棉花姑娘的请求时,但从三者的主观意愿来看,它们并不是因不愿意帮忙而拒绝,而是实在无能为力,并且它们有充分且无法反驳的理由,如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在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应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即使无法提供帮助,也切勿冷漠地无视。

从热爱科学角度来讲,课文中燕子、啄木鸟、青蛙拒绝棉花姑娘的理由以及七星瓢虫能够帮助棉花除蚜虫均包含科学知识。科学家发现七星瓢虫能够去除棉花的蚜虫,因此将其作为一种物理防治手段,从而有效预防棉花遭受蚜虫侵害,提高棉花的质量与产

量[1]。教师可以结合每种动物除害虫的图片或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梦想。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开展德育,实现德育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

二、丰富德育内容,落实德育

部分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并不明显,需要教师拓展、补充德育内容。根据“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与宗旨,教师应保证德育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契合性,寻找合适的渗透点,避免给学生造成负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特征选择拓展内容,增强德育的熏陶与感染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保障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有效落实。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的教学为例。课文讲述了作者画画中发生的故事,由一件小事切入,引出深刻的道理。在阅读与分析课文后,大部分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到嘲笑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有少部分学生体会到在未经历他人的经历时没有资格嘲笑他人。为此,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开展一次生动的品德教育,延伸课文内涵,丰富德育内容。课堂上,教师借助数学学科教学工具四棱锥,将其放在班级正中央的位置,由学生自主观察,约30秒后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坐在教室左侧的学生说看到一个半三角形,坐在中间的学生说看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坐在右侧的学生也说看到一个半三角形。为了验证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学生们互换位置,中间的学生到两侧观察,两侧的学生到中间观察[2]。经过亲身体验与观察,学生们发现在不同角度看到的情况确实是不同的,顺利总结出课文的核心主题: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结果。在体会课文哲理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道理,意识到要学会尊重他人,反驳他人时要有理有据。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体验这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丰富德育内容,直接点明主旨,升华课堂,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完成德育渗透,保障教学效果。

三、拓展德育形式,强化德育

传统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大,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强制灌输知识,在学生未理解或一知半解时又开始新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不懂的越来越多,而教师则通过布置大量作业试图强化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情境式、实践式、体验式的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双减”要求,也能够让德育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德育内容、主题、方向拓展教学形式,以全新的形式强化德育。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为文言文,语言简练,但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在分析课文后,大部分学生只能总结出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异想天开的道理。为了深化德育效果,教师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自行排演,体会农夫的心情[3]。学生在演出过程中,完整演绎农夫种田时的生活,并与农夫开始守株待兔后的生活进行对比,发现老老实实地种田更安心,从而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美好的生活要通过劳动创造。

教师通过拓展德育形式,寓德育于情境演绎、实践中,让德育不再是说教,在教学中渗透有温度的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保障德育实效。

四、发挥榜样力量,科学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发展快速,但仍然不成熟,对于新鲜事物缺少抵抗力,对于新奇的行为充满探究欲,乐于模仿他人。因此,教师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影响与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可以作为榜样;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名人等均可以作为榜样。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做出选择。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将盘古树立为道德榜样。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神话的玄幻色彩渲染盘古的形象,使学生学习盘古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其作为榜样。继而,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心中塑造盘古的榜样形象。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1~4自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盘古支撑天地的过程,将心中盘古高大的形象描绘出来;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5~6自然段,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盘古的身体部位变化。课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放学前突然下起暴雨,全校教师用雨伞接力,为学生搭建“长廊”。为了能够保障学生通过伞下时不被淋湿,很多教师的肩膀露在雨中,下半身被淋湿,但仍坚持将每名学生护送至家长手中,避免学生被淋湿。此番情境感动了学生,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那一天的雨里,教师就仿佛盘古一样,我也想做像盘古一样的人,为大家做贡献,那一刻一定是光荣的。”

教师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并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学生能够真实感知的方式传递榜样力量,从而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进而强化德育。

五、实施个性关怀,跟踪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德育发展需求不同。为了保证德育的有效性,避免盲目开展德育活动增加学生负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深入学生的成长过程,综合分析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情况,借助语文教学契机提供个性化引导,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通过侧面描写讲述了刷子李的高超刷墙技艺,能够让学生从其独特性格与行事风格中挖掘出尊重传统技艺、追求卓越品质、注重细节、正直诚信等德育要素。其中,注重细节是做事需要具备的良好素质,正直诚信是做人需要具备的良好美德,这两项内容在小学德育中被反复强调,而且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这两项德育内容的培养已初具效果[4]。但尊重传统技艺方面的德育内容较少,且学生的劳动经验少,对这方面的体会不深。为此,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借助后续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故宫博物院》等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了解传统工艺,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利用传统工艺品,带领学生感受中国自古以来在制造器物上的精益求精。同时,教师将每个阶段学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活动感受填写在跟踪记录表中,了解学生尊重传统技艺、追求卓越品质两项道德品质的培养情况,并给予学生个性化关怀,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正向引导学生。

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德育培养情况,给予学生个性关怀,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明确学生的德育培养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育人效果。

六、整合德育力量,共同育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有限,教师通常只在课上渗透德育的重点,让学生在简单的情境与体验中理解德育的内容、意义。要想持续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教师应拓展德育场所,高度整合家庭、社会等德育力量,从而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保证德育的完整性。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教学为例。教师从课文中挖掘出爱国主义、英勇无畏、集体主义、忠诚担当等德育元素。由于学生缺乏对战争背景的了解,对此可能感触不多。为了深化红色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联合家庭与社会两方力量,以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联合家长,让家长与学生一同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电影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认识到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联合社会力量,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参与红色会演,让学生切身体会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从而加深德育。

教师结合多方力量,能够使德育更丰富、更完善,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接受德育,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德育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德育受到广泛关注。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持续渗透德育,能够提质增效,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借助其课程内容的优势,从多维度探索德育融合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冬.“双减”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3(34):84-86.

[2]田春玲.“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现实路径解析[J].华夏教师,2023(31):45-47.

[3]尹应琼.“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6):221-223.

[4]蔡秀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3(4):

29-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