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游戏分享“可视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丽
【摘要】游戏分享与交流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共享、回溯自身游戏经验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到游戏的成功与快乐,激发幼儿对游戏的探究兴趣。文章基于当下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缺失的现状,提出采用数据流图的形式,鼓励和支持大班幼儿通过“线条+数据符号”“图案+数据符号”“文字+数据符号”来记录自己游戏中的发现,帮助大班幼儿梳理思绪,进而进行有效、有意义的经验分享,使游戏经历和分享更加可视化。
【关键词】数据流图;游戏分享;可视化
作者简介:张丽(1981—),女,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乔司第一幼儿园。
一、回溯:基于幼儿游戏分享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中提出,要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1]。游戏分享环节为幼儿提供相互倾听和交流的平台,能促进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升,该环节的高效组织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积累游戏经验,同时能够让幼儿在互动中相互学习,为后续的游戏推进和深度学习保驾护航[2]。
笔者基于游戏分享环节的重要性和现阶段开展的实效性进行回溯深思,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分享形式较单一,直观性不足
笔者对所在幼儿园大班游戏分享环节开展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游戏分享以纯讲述分享为主的占比51%,其次为“讲述+借助视频或图片”,占比31%。纯讲述不借助任何可视化工具,导致复盘游戏经历的效果不佳。
(二)分享内容较随意,关键点缺失
部分幼儿在游戏分享时容易出现表达啰唆、抓不住关键点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很难交代清楚游戏过程,导致同伴难以理解自己的游戏。
(三)分享过程较跳跃,逻辑性凌乱
在游戏分享环节,部分幼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表达缺乏逻辑性。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游戏分享环节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支持,以至于幼儿在游戏分享时缺少对整个游戏过程的梳理,逻辑性思维比较欠缺。
基于对游戏分享环节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提供适合大班幼儿且能真正为他们所用的支架,助力幼儿主动学习,积累游戏经验,进而延续游戏。为此,笔者以数据流图为载体,助力游戏分享环节可视化。
二、解析:基于数据流图内涵的思考
(一)数据流图的概念界定
数据流图,简称DFD,是一种基于幼儿视角的直观的记录方式。本文的数据流图主要是指大班幼儿运用前书写的方式,自己记录游戏过程、游戏发现、游戏问题,梳理游戏过程,提炼游戏经验。该载体主要运用于游戏分享,便于帮助幼儿整理思绪,助力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二)数据流图的结构要素
数据流图的结构要素包含三元素三内容(如图1)。
(三)数据流图的运用意义
1.儿童化书面表达的充分体现
数据流图以“图案+数据符号”“线条+数据符号”“文字+数据符号”三种形式呈现幼儿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轨迹,以前书写的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思绪、进行表达。这种载体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同时也是儿童化书面表达的充分体现。
2.游戏片段可视化的借力理解
幼儿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记录下游戏过程、游戏发现、游戏经验等内容,能够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游戏过程,便于同伴对自身游戏片段的理解,同时这也有利于幼儿及时捕捉同伴的游戏片段,理解同伴的游戏过程。这是一种可视化的借力理解,直观性较强。
三、实践:数据流图运用于幼儿游戏分享的思考
(一)数据流图的实施思考
纵观大班幼儿前期的前书写经验以及对该经验提升的考虑,本文研究的数据流图实施流程具体见图2。
(二)数据流图的运用思辨
1.线条+数据符号:游戏场景式的可视化
“线条+数据符号”的形式主要运用于幼儿记录游戏场景的定格画面。该形式的运用需要关注几点要素。第一,线条和数据记录清晰易懂。大班幼儿运用简单的线条和数据进行记录,让同伴对游戏场景和游戏环境的了解更加清晰明了。第二,线条和数字指向简洁明了。用数字来标注游戏的人数更加直观,对于幼儿所要记录和表达的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第三,线条和数字记录具有代表性。在学习运用数据流图分享游戏行为的前期,大部分幼儿缺乏表征经验,喜欢运用“线条+数据符号”的表达形式,因为这种记录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适用于刚学习用数据流图来记录游戏行为的大班幼儿[3]。下面以“影楼”游戏为例,分享幼儿的游戏记录。
【案例1】我们的影楼开张了
教师拿着相机扮演摄影师,准备给坐在楼梯上的幼儿拍照。由于楼梯太窄了,5个幼儿坐不下一排,一个女孩便坐到了下一排。
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幼儿用“线条+数据符号”的形式记录游戏场景,用横线条来表示楼梯,用竖线条划分观众席。可见,初期幼儿只能运用绘画的形式展现游戏的场景,他们对游戏的记录方式只停留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
笔者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线条+数据符号”适宜运用的几点策略。
(1)精简绘制,重点突出。大班幼儿积累的线条形式大致包括实线、曲线、点实线三种,在日常的运用中,直线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线条+数据符号”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鼓励幼儿精简绘制和书写,特别是线条不宜过多和过杂,以免模糊焦点。
(2)定格画面,再现场景。“线条+数据符号”的表达形式适用于场景比较突显的游戏。幼儿用“线条+数据符号+人物组合”的形式能够最快最直接地将画面捕捉下来。该形式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清楚地记录数据,以便精准地再现游戏场景。
2.图案+数据符号:循环过程式的可视化
“图案+数据符号”主要是指幼儿用简易的图案与数据符号组合进行游戏的记录。循环过程式记录的是游戏经历。笔者以“美工区”和“小医院”游戏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2】美工区的游戏分享
在美工区中,幼儿们选择用扭扭棒来进行游戏。只见晓晓不停地用手把扭扭棒绕来绕去,不一会儿一朵小花就做好了,可是扭扭棒多出了一段。旁边的满满说:“再给它绕一下变成小小的一团塞在叶子旁边就可以啦,看上去还像一个小芽孢呢!”
分析:从幼儿的记录和表达可见,对于一些程序化的操作用循环式的记录更有利于同伴知晓怎么做、怎么玩。幼儿借助这种记录形式能够回顾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梳理游戏的方法。
幼儿在分享游戏时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环节记忆比较清晰,其余游戏环节则容易被忽略。“图案+数据符号”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过程,同时箭头能够很好地呈现整个游戏过程和各个环节,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
“图案+数据符号”的表征形式适用于一些有特定操作流程的游戏,比如“小医院”这类角色性游戏。在游戏时,幼儿需要按照平时生活中医院看病的流程来推进游戏,同时用箭头记录整个问诊过程。
【案例3】小医院游戏分享
小米豆今天来到小医院上班,熟练地给病人检查,对他说:“你喉咙发炎了,不要紧的。”说完他熟练地拿起针筒,给病人打了一针,又给他配了两颗药。又来了一个病人,小米豆认真检查后,给他配了三天的药。下班时间到了,小米豆关掉办公室的灯,拿着购物袋去超市购物,买了甜甜圈后回家了。
分析:从幼儿的记录和表述中可以发现,幼儿已经熟练掌握运用箭头来记录整个游戏的过程,后期在分享游戏时能够做到不遗漏游戏的每一个环节,表述条理更加清晰。
笔者在实践和运用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该形式适宜运用的几点策略。
(1)箭头运用,流程清晰。该形式需要用到一些箭头来表示先后的顺序,帮助同伴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就需要幼儿建立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流程有一定的把握和认知。
(2)程序操作,简化记录。该形式运用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复杂化,只需要将游戏中重要的元素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无关的信息不需要记录。
3.文字+数据符号:故事表格式的可视化
“文字+数据符号”的形式更多的是运用于游戏故事中关键事件或者幼儿感兴趣的事件的表征记录。在运用该表达形式时,笔者发现幼儿对于关键信息、关键事件的捕捉和分享最为关注。笔者以“小影楼”游戏为例,梳理“文字+数据符号”运用的元素(见图3)。
【案例4】影楼的摄影师
幼儿B在影楼里摆好了造型,准备拍照。这时候,幼儿A拿着积木在楼梯上不停地敲啊敲,幼儿B大声地对他说:“不要再敲了,吵死了!”幼儿A还是不停地敲着,怎么办呢?幼儿B走过去对他说:“今天影楼的摄影师不在,你帮我们来拍照吧!”幼儿A听了他的话之后开心地做起了摄影师。
分析:通过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故事式表格对游戏过程进行记录,并在表格中用文字加图片以及数据符号的形式告诉大家今天玩了什么游戏。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幼儿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的能力获得了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能让幼儿之间产生游戏互动和共鸣。
笔者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文字+数据符号”形式适宜运用的几点策略。
(1)文字诠释,折射关键。大班幼儿逐渐会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并能借助汉字来进行表达。用文字对游戏故事进行诠释与表达,能够帮助幼儿积累前书写的经验,同时也能将自己的前书写经验以书面的形式传递给同伴。在运用“文字+数据符号”的表达形式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精准传达关键信息,传递给同伴一些游戏经验,进而起到共享学习的作用。
(2)表格嵌入,允许留白。教师要引导幼儿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游戏故事的梳理,表格中的内容包含游戏分工、游戏趣事等。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进行表格的填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大班幼儿对于表格的自我理解和运用,避免成人化和格式化,例如要画多少格子、格子里必须记录哪些内容等,而是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
四、收获:数据流图运用于幼儿游戏分享的思辨
(一)唤醒经验,复盘游戏过程
数据流图的运用让幼儿将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和符号,将整个游戏过程展现在眼前,突显了幼儿思维的可视化和清晰化,加深了幼儿对游戏的理解和印象。
从表1可见,通过数据流图的实践和运用,幼儿在游戏分享时间的充分性、游戏分享思路的清晰度、游戏分享的互动性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和收获。
(二)经验提升,探索游戏策略
通过数据流图的形式,幼儿能够更好地分享游戏行为和关键游戏经验,并在游戏的分享与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结合以往的游戏经验,幼儿能够提升游戏的创造性、丰富性和可玩性,探索更多的游戏玩法和策略。
(三)生活拓展,延续经验架构
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运用数据流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对重要信息进行梳理和概括,使幼儿做事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师幼共鸣,理解游戏行为
在游戏分享与交流中,幼儿通过最直观的图画、数据、符号等形式展示游戏过程,向同伴和老师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意见,与同伴互动。同时,通过数据流图,教师也能更好地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及经验,帮助幼儿对游戏进行梳理,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盖伊·格朗兰得.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M].严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3]吴苗红.浅谈大班幼儿多元表征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23):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