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域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 唐君妍【摘要】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主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活动。人文视域下的幼儿园班本课程活动是指基于人文资源,让幼儿在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深度思考,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文章阐述人文视域下构建班本课程的价值与基本原则,结合实际班本课程构建案例,重现教学活动过程,以期为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资源;班本课程;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唐君妍(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永兴幼儿园。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体系引入越来越多的班本课程,这些课程活动逐渐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呈现学科融合化和主题多元化的趋势,旨在改善幼儿教育方式,提升幼儿课程质量。在人文视域下开展幼儿班本课程活动,能够拓宽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让幼儿接触当地特色文化,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区域文化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深入探索和了解的兴趣,更好地体会区域文化的
魅力。
在幼儿园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往单一的知识灌输形式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颖、充满引导性的课程。班本课程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导向,还要结合班本活动,注重幼儿的实践和深度学习,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融合人文资源,构建班本课程,在课程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1]。
一、在班本课程建构中融入区域人文资源的价值
区域人文资源是幼儿园创新性教育课程中的灵感来源,独具一格的特色人文资源为当地幼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而附带文化属性的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区域人文资源包含地方性和民间性两个本质特征。一方面,它存在于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另一方面,它源于当地民间生活,是当地人民依据独特的区域条件创造的智慧结晶,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因此,将区域人文资源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对特色文化的体验,而且能够增强幼儿对区域文化的兴趣,使其逐渐领悟家乡文化的真谛,传承优秀文化。
融合区域人文资源构建班本课程,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意味,而且彰显了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活力。将区域特色文化融入幼儿园班本活动,既能让幼儿以全新的视角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幼儿成长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融合。
二、人文视域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
区域人文资源与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融合应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为幼儿提供合适的人文资源。在融合区域人文资源构建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
原则。
体验性原则。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法运用高阶思维认识和理解世界,他们只能依据自身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受来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在班本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幼儿的体验感,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区域文化的魅力。
趣味性原则。幼儿对世间万物有好奇心,思维比较跳跃,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增强班本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幼儿主动了解和探索区域文化,带领幼儿深入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适宜性原则。区域人文资源复杂多样,并非所有人文资源都贴合幼儿的教育需求。因此,将区域人文资源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时,教师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对人文资源进行层层筛选和创新优化。教师所选择的区域人文资源既要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征,避免脱离幼儿实际或晦涩
难懂。
三、人文视域下的班本课程案例分析
“蓝韵之秀”班本课程源于五一期间,幼儿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内蓝印花布柔软的质地、淡雅的颜色、精致的花纹让幼儿们赞叹不已。在周一的晨间谈话中,幼儿们兴奋地讨论周末的见闻,在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后,幼儿们最终决定穿上蓝印花布服装进行走秀,一起感受蓝印花布的魅力。
在“蓝韵之秀”班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文资源在班本课程建构中的基本原则,从初步了解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创新思维阶段、交流展示阶段开展课程建设。在初步了解阶段,教师让幼儿认识蓝印花布,并策划“蓝韵之秀”活动;在实践探索阶段,教师让幼儿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蓝印花布的印染和扎染制作方法,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蓝印花布,并且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通过观察、讨论、学习、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创新思维阶段,教师鼓励幼儿发散思维,结合时代潮流,制作独特的蓝印花布作品;在交流展示阶段,教师从多元化角度评价幼儿的综合能力[2]。
在班本课程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对区域文化的自豪感。
(一)初步了解阶段:初窥蓝韵
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在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和现场示范中,幼儿初步了解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和花布的不同样式,对蓝印花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捕捉到幼儿对蓝印花布的兴趣后,教师组织了蓝印花布制作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幼儿发现制作蓝印花布需要很多材料,如型染糊、染料、刮浆板、木板、花纹板、固色剂、棉布等。为了染出亮丽的色彩,幼儿们对纯棉布料进行精心挑选。
(二)实践探索阶段:蓝印之美
通过探究,幼儿发现蓝印花布有两种制作方式,分别是印染和扎染。这两种方式的制作步骤不同。幼儿们跃跃欲试,想探究不同方法的最终效果。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他们分为印染组和扎染组。不同组的幼儿摩拳擦掌,都认为自己能制作出成色更好的蓝印花布。
在准备材料后,教师带领印染组的幼儿尝试印染小手帕。幼儿们将小手帕浸入染料中。经过了一夜的浸泡和一天的晾晒后,幼儿们欣赏第一次的成品。在此过程中,幼儿们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棉布染出的颜色比较淡,看不清花纹。经过观察、讨论和对比,幼儿发现是因为忘记添加染色剂和固色剂,加上染料太少。在得知原因后,幼儿们在第二回根据步骤一一放置所需材料,印染出一批新的蓝印花布。这次,幼儿发现有的花纹缺少了一部分。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们回顾印染过程,重新检查准备的材料,最终查出原因:型染糊的水太多,导致无法完全凝固,又加上晾晒时下雨,棉布浸泡时间太长,型染糊几乎脱落。在初步确定原因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头脑风暴,对蓝印花布印染过程提出三个改进策略。幼儿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增加型染糊的量;减少浸泡时间;浸泡完不洗,直接晾晒。
幼儿们调整方案后重新制作发现,型染糊有时候太稠,有时候太稀。如何控制型染糊的用量困扰着幼儿。于是,教师开展了集体科学活动,与幼儿一起研究型染糊的配比。经过实验,幼儿们发现,水和型染糊的比例在2∶1时效果是最好的。
在染布时,幼儿又遇到了困难。一名幼儿提出问题:“在染料中浸泡多长时间,染出的效果最好呢?”于是,幼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幼儿1:“之前,我们是前一天午睡前把布放到染缸里,第二天午睡前才拿出来的,然后失败了,所以这次印染的时间要短一些。”
幼儿2:“可是时间太短会不会染不上色呢?到底要染多长时间呢?要不我们分别染不同时长试一试。”
于是幼儿们分别印染了1小时、3小时、6小时。经过实验以后,幼儿们发现,印染1小时和3小时的效果相差无几,而印染6小时的布上的型染糊有点发软了。因此,幼儿得出最终结论:浸泡时长1小时就足
够了。
扎染组的幼儿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了解扎染的详细制作过程,跟着视频自主学习布料扎法。初次扎染时,幼儿发现扎染的效果不佳。于是幼儿相互讨论,各抒己见。
幼儿3:“会不会是我们没有包扎好,所以没成功。”
幼儿4:“我发现捆绑皮筋的地方是染不到色的,因为在拆皮筋的时候我发现皮筋下面的布料是白
色的。”
幼儿3:“可是我们都捆绑了皮筋呀。”
幼儿4:“我把每个皮筋绑了两圈,这样更紧一些,会不会是这个原因。”
幼儿们恍然大悟,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在捆绑皮筋时仔细检查每个皮筋是否捆紧。不出所料,第二次扎染很成功。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新的难题再次出现,幼儿们发现小手帕材料紧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心观察,幼儿发现原来身边就有白色纯棉的布料,就是大家的汗巾。在收集白色汗巾后,幼儿进行了第二次染色。经过搅、刮、扎、包、泡、晒等一系列过程,第二批蓝印花布汗巾很成功,汗巾的花纹清晰,颜色亮丽。幼儿们开心地欣赏着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实践阶段,教师适时提醒,让幼儿能够顺利实现每个想法,在每个关键节点激发幼儿的斗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使其成功制作出印染和扎染的蓝印花布。在探索阶段,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进行思维碰撞,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幼儿的策划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幼儿的特长得到了挖掘。
(三)创新思维阶段:拓展蓝韵
蓝印花布衣服的制作很成功。面对大同小异的花布,幼儿们有了新的想法,希望为蓝印花布增添漂亮的装饰品,增强所制花布的独特性和艳丽性。幼儿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蓝印花布进行二次创造。
幼儿5:“我要画一幅水墨画贴在我的花布上。”
幼儿6:“我要做一把扇子搭配我的蓝印花布,四大才子都是这样的。”
幼儿7:“我要在花布上贴一对翅膀,这是天使的衣服。”
教师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制作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蓝印花布衣服,加深幼儿对蓝印花布的印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美术和手工制作能力。
(四)交流展示阶段:时装表演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幼儿们设计搭配自己喜欢的造型和走秀的动作,并认真挑选走秀配乐,进行蓝印花布走秀彩排。六一儿童节当天,幼儿们穿上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衣服,拿上自己绘制装饰的道具,自信满满地在家长面前进行走秀展示。在交流阶段,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在班本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动态,时刻关注幼儿的身心状态,积极调整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要从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专注坚持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日后开展的活动中帮助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幼儿的专项优点,弥补幼儿的能力短板,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在“蓝韵之秀”班本课程结束后,幼儿们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蓝印花布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总结归纳、创新创作等环节,在亲身体验、自主设计中逐渐深入课程,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实施策略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8):105-108.
[2]何丽梅.基于幼儿本位的班本课程推进与实施策略[J].新教育,2022 (2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