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陈洋

【摘要】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教师将其融入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效用,文章从语言表达、阅读探究、实践活动、文本思辨四个方面入手,探究构建学习任务群的具体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群文阅读学习成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作者简介:陈洋(1987—),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学校。

目前,在语文课堂中,群文阅读已经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围绕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多篇文章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对多篇文章进行解读、分析、探究,以此实现对群文内容的综合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习任务群与群文阅读相结合,旨在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细化群文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中获得不同的成长,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语言表达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表达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流畅的、有逻辑的语言表达是其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且该能力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基于语言表达构建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知识、丰富语言表达技巧,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1]。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在本单元中,文章围绕“游记”主题而组建,因此,教师可围绕游记的语言表达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游记写法、结构、叙述方式等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设置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围绕语言表达感受群文文章的风格特点。通过阅读《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这三篇文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其语言表达风格的不同。在《壶口瀑布》中,学生需要通过作者的语言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立体感。文章在描绘壶口瀑布的“龙槽”时,有远景描写,有近景描写,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比如“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一句话,便是先写远处的景致,再将目光收回至近处。紧接着,作者便在下文写到“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进一步描写“龙槽”的深度之深。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学生应通过语言感受到各拉丹东的雄伟、瑰奇。如“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一句,便显现出各拉丹东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再如“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便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山冰体的瑰奇,突出了各拉丹东地区原始风景带给人的震撼。在《登勃朗峰》中,作者以散文笔法来写勃朗峰的云霞奇幻、群峰奇特、威严庄重,又以小说笔法来写旅行的惊险与车夫的怪异,这些感受学生可在阅读文章中有充分感知。

学习任务二:围绕文章语言积累语言表达技巧。在游记类文章中,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如在《壶口瀑布》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在《登勃朗峰》中,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比如,《壶口瀑布》中将河流水势比喻成千军万马;在对沟底旋涡厉害程度的描写中,以黑猪掉进去再浮上来浑身无毛举例,夸张地写出了沟底之深、河水冲击力之大。

因此,在围绕语言表达构建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群文学习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二、基于阅读探究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分析能力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教师应抓住群文阅读教学的机会,重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有效分析。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实现切实进步。对此,教师应重视设置以阅读探究为主的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将《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三篇文章进行群文组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发展分析能力。

学习任务一:分别阅读群文文章,提炼群文内容框架。在探究《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划分结构,再提炼各部分主要内容,这样易于构建文章框架。学生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第1段),即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第2至第8段),即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第9段),即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由此可见,该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在探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信件的角度探究该文章的结构。根据信件的一般构成,学生可以将文章整体划分为三部分,即交代写信缘由、信件主体、结尾呼应。其中,信件主体部分是作者重点论述的内容,即通过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形成对比,进行以美衬丑形式的论述,从而达到控诉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目的[2]。在探究《论教养》一文时,学生可将文章整体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至第12段),从反面立论,提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第二层(第13至第17段),论述优雅与有教养的关系,以及保持优雅举止的核心;第三层(第18段),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至此,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三篇文章结构的探究。

学习任务二:列举文章具体内容,探究群文文章论证方式的运用情况。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较多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如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便以唐朝百丈禅师为例,进行了举例论证;同时在论述“要敬业”时,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高下之别为例,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这一观点。在《论教养》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对比论证,如将男人给陌生妇女让路和不帮助妻子刷洗餐具作对比,将男人对朋友彬彬有礼和对妻女大发雷霆作对比,论证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教养,应看其与家人的关系。

通过探究上述学习任务,学生对议论类文章的结构、论证方式等能够做到有效掌握,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切实提升。

三、基于实践活动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创作能力

在群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要组织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围绕具体的群文文章,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任务群,落实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目的。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本单元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群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在探究这三篇文章时,教师可关联本单元的写作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内容,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效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习任务一:围绕群文体裁,开展以分析小说写作方法为主的实践活动。本单元的三篇群文文章均是小说体裁,但对小说写作方法的运用却存在不同,学生需要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清晰掌握三篇群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以及使用的小说写作方法[3]。在《故乡》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够知晓小说的主要内容,即以对比的手法,写出“我”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并突出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二十年前的闰土是健康可爱、朝气蓬勃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是苍老贫困、饱经风霜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年轻美丽、安分守己的人,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已变得细脚伶仃、尖酸刻薄。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学生应同样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此文中,学生能看到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变化:在未见到于勒叔叔前,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们盼望于勒叔叔来到自己的身边;在了解于勒叔叔真实的情况后,他们展现出自私自利、刻薄泼辣的一面。与《故乡》不同的是,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展示多是通过人物语言的方式展现的。因此,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重视掌握不同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任务二:围绕单元写作要求,开展以缩写为主的实践活动。缩写是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写作方法,特别是在学习小说类文章时,学生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对小说进行缩写,能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对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完成对群文文章的缩写练习,并从中总结出缩写文章的要点。如以缩写群文文章《故乡》为例,通过分析学生给出的缩写成果,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在缩写中保留了以下内容:主要人物及关系密切的次要人物(“我”、闰土、杨二嫂、母亲、宏儿和水生);主要情节,即杨二嫂来“我”家、闰土带水生来看“我”;原文的行文脉络与结构;精彩的、重要的原文词语和句子;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通过对学生缩写成果的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缩写的基本要点,即针对叙述性文章应保留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适当保留体现情感的内容,同时应根据文章内容的主次进行摘录、删除、概括,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缩写后的内容忠于原文。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分析小说、缩写小说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群文学习,以此锻炼学生刻画人物、缩写文章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文本思辨构建学习任务群,培养思辨能力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篇文章对比思考、单篇文章深度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以此让学生对群文文章的观点形成辩证性认知,进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4]。因此,教师可依据文本思辨构建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这三篇文章设定思辨性学习任务,同时确保任务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保证学生思辨的有效性。

学习任务一:如何看待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的观点?

学习任务二:对比《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两篇文章,你认为怀疑精神与创造性思维是否具备内在的逻辑共通性?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以学习任务二为例,学生需要先依据文章给出的怀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指向,而后再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辨性思考。在《怀疑与学问》中,作者认为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谈创造性思维》中,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并且要具备开创性思维,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在进一步对比思考中,学生会发现不论是树立怀疑态度,还是建立创造性思维,都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即让自己变得更渊博。同时,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发问与求解,即持续性地探求新事物。由此,学生对任务内容中“是否具备内在的逻辑共通性”便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认知,即二者存在逻辑共通性,并且可以在结合群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思辨性表达,清晰阐述自己的认知观点。这样,学生便在综合分析群文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学习任务的有效解决,切实锻炼了思辨能力。

对此,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把握群文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据此为学生设计思辨性学习任务,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群文文本的思辨性认知。

结语

综上,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构建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并引导学生从群文阅读中获取知识内容与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完成对任务群中文本内容的分析。对此,教师可基于语言表达、阅读探究、实践活动、文本思辨等角度构建学习任务群,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实现发展学生各项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梅素.学习任务群模式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32):55-57.

[2]黄晓丽.学习任务群模式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4):183-185.

[3]赖金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教师,2023(18):24-26.

[4]吴振华.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的风向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2):25-27,3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