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彭传旺【摘要】文章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围绕前期分析、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探究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明确大单元教学方向,真正突破课时的限制,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彭传旺(1982—),男,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深化教学改革”部分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体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一文件促使大单元教学成为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大单元教学探索、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机会,通过大单元教学整合知识,提高学习深度与结构化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特点
(一)重视知识体系整体构建
新课标指出,通过大单元教学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突破课时限制,围绕一个单元、多篇文本、多类型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能够以具体的教学活动、策略使学生逐步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进而立足整体视角完成知识体系构建[1]。
(二)强调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大单元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要求教师立足单元整体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多元的教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情况,选择能够串联大单元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
方法。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前期分析:立足课标,明确教学方向
在开展语文大单元教学前,教师要分析新课标的要求,制订周密的计划,明确教学方向,形成科学指导依据。因此,在前期分析环节,教师应立足课标,完成确定主题、目标等工作。
1.分析课标,选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大单元教学是主题引领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主题作为单元的中心思想,可以将单元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使学生围绕主题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等,确保教学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前期分析环节,选定大单元教学主题是一项关键工作。教师在选择主题时不仅要提炼单元语文要素、总结人文情感共性,还应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融入其中,明确主题的选定方向与标准,发挥主题的引领作用[2]。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深化教学改革”部分指出,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选定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应该具有实践性,体现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三篇阅读文章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这一主题。因此,教师将“奉献与关爱”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主题,让学生探寻雷锋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足迹,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向家人表达爱,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奉献与传递关爱。
教师立足课标选定能够串联单元整体的主题,能够明确教学方向,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联系学情,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前期分析环节,教师在分析新课标的同时,也应联系学情。教师应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预测通过大单元学习后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基于这两个方面制订教学目标,突出大单元主题,进一步指明教学方向。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均为童话故事。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30篇不同类型的童话故事,初步感知童话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回顾以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并设计交流与书面测试环节,了解学生把握童话故事情节的能力、对童话特点的认知[3]。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应积累语用经验,掌握童话的阅读技巧,准确体会人物的真善美形象,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编童话。综合这两部分内容,教师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读童话。边读边想象童话中的画面、场景,融入其中,感知精彩的语言、奇妙的想象,丰富语言经验与语言技巧,提高语用能力。
(2)悟童话。结合阅读体验,归纳童话内容,初步总结童话特点,体会童话传递的真善美,培养思维能力。
(3)讲童话。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喜欢的语言将童话讲给别人听,传递真挚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4)写童话。根据掌握的童话情节与语言特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完成审美创造。
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情评估与分析,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实践有更加精细且完整的依据,明确大单元教学应达成的效果。
(二)课程实施:综合教法,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强调运用多元教法,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因此,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注入式、讲授式教学方法,将更多科学有效、形式新颖的教法融入大单元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大单元教学质量。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真实情境符合新课标要求。真实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代入自己,引发学生联想,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单元学习。因此,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提炼大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针对性、多样化、趣味性的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克服畏难情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大单元教学进程。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为写作单元,编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按照空间地点转移顺序描写景色的精读课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云端旅行赏奇观”大情境,自制“昂热号”船票、金华双龙洞探险票并发放给学生,开启云旅行,让学生结合巴金与叶圣陶的“解说词”领略美景、观光溶洞[4]。同时,结合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创设“海上品奇观”“游洞探奇观”“笔下筑奇观”三个子情境,带领学生开启不同的旅程。以“海上品奇观”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游轮清晨远航的动态画面,带领学生直观感受海上日出的变化,并让学生简单交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观景感受是否与巴金相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培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学科视角阐述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学习任务群由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联系生活为基本、以学生探究为目标的系列性任务构成,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理念[5]。因此,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挖掘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构建不同类型的任务群,驱动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为“中国古典名著”专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为了达成大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构建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群。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走进古典名著。子任务一:了解四大名著,搜集作者、朝代、简介、语言特色、影响。子任务二:介绍自己喜欢的名著,讲解名著内容、特色,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经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演绎优秀剧本。子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整合信息,确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制作思维导图。子任务二:梳理人物语言与动作描写内容,并制作人物性格卡。子任务三:讨论交流如何满足演绎剧本条件、如何借助人物形象表达立场与观点,尝试改编剧本,自主排练。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整本名著。子任务:在完成以上任务后,结合兴趣选择名著,完成整本书阅读,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不同类型的任务整合为任务群,能够驱动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大单元学习,形成对单元内容的整体认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有效方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评价:基于实际,强化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教学优化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阶段的任务。只有在反复的评价、反思中完善教学细节,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新课标明确提出,改进教育评价,强调促进评价与教、学两个环节的衔接,实现评价观念、评价方式的改革。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基于实际,综合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模式与体系,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强化教学效果。
1.综合改进评价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评价观念,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使评价围绕“教什么”“学什么”展开。同时,教师应改进评价方法,围绕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将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什么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测试、终结性评价无法满足教学评价的要求,教师应增加过程性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一起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三篇课文共同指向“美好心愿”这一主题。教师设计三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群及多个子任务。在学生完成每项子任务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真实表现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基础型任务群为例。该任务群由“听听、想想”“字词的心愿”两项子任务构成,评价内容如下:学生是否认真读故事,能否准确说出毛主席的心愿,能否了解沙洲坝村无水之苦,能否了解小朋友为每个季节画太阳的目的,能否准确理解生字,能否正确运用量词。为了了解学生的字词掌握程度,教师采用口语交际、词语理解与搭配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改进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三个环节衔接,保持一致性,能够了解学生学到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对大单元教学效果形成客观判断。
2.强化结果运用
教学评价具有鉴定、导向、激励等功能,因此,完成教学评价不是最终目的,将评价结果用于判断教学不足、指导教学优化才是最终目的。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指导学生改进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为习作单元,通过《夏日里的成长》《盼》两篇精读文章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作这一写作方法。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将写作训练要素融入阅读训练当中。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领会了围绕中心思想写作的方法,但实践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通过课后布置写作训练任务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并吸取经验,在每个任务群中设计写作练习任务。例如,在“品出夏天味道”任务群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写作方法续写夏天里的其他成长。
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方法改进,能够使大单元教学更加完整,有效优化教学效果。
结语
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统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基于整体概念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好前期分析、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对接新课标的新理念与新要求,保障大单元教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房媛媛.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3(36): 177-179.
[2]马继元.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 78-80.
[3]林燕昭.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3(45): 30-35.
[4]孙莉莉.关于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0): 51-53.
[5]阙雪莲.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25):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