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作者: 赵勇【摘要】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是深化语文教学的有效举措,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全面育人的重要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初中语文学科为载体,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发挥跨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视角;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赵勇(1979—),男,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跨学科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教学的思维,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一、结合数学学科,突出语文学科的严谨性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严谨性。关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助于突出语文学科的严谨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教学为例。笔者梳理课文的相关信息,结合数学学科的知识,引出相应的历史背景,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鲁迅写这篇小说的时间是1921年1月,请推算出鲁迅初识闰土是哪一年?由这个时间节点,同学们还能联想到什么?”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推算出鲁迅初次遇见闰土是1891年前后。有的学生联想到:“那时的闰土颈上套有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虽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农民还能添置银项圈。”
笔者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鲁迅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闰土几岁了?由这个问题,同学们还能联想到什么?”
结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学生可以推算出鲁迅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闰土四十岁左右。有的学生联想到:“那时的闰土四十岁左右,为什么‘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还有的学生联想到:“为什么水生没有银项圈了?”
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由此可见,采用跨学科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故乡》,不仅能帮助学生从语文的视角建构基本的知识架构,还能帮助学生借助数学计算,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为学生更深刻地解读课文、揭示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结合自然科学学科,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模式
结合自然科学学科,将地理、物理等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倡导低碳生活”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教学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构建跨学科教学场域,让学生能够走进自然科学学科的天地。
首先,笔者组织主题为“‘碳’索·低碳环保在行动”的活动。
其次,笔者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相关的监测站点,让学生了解本地的空气污染、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数据,为“‘碳’索·低碳环保在行动”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
再次,笔者引导学生运用采集的信息,制成宣传小报、展板、小册子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这既达到宣传低碳生活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推荐一本环保类书籍,要求学生采用书评等方式表明推荐理由,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有效地结合语文与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
三、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不仅能让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符合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资源、新的启迪,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推进。在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夯实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掌握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找准融合教学的切口,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融合。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活板》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记载了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1.通读《活板》全文,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绘制古人制作活版的基本流程图。
2.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绘制活版的简易模型。
3.运用互联网资源,改进自己绘制的活板简易模型。
4.想象你穿越到宋代,成为毕昇的助手,该如何运用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活字印刷技术,让其更现代化[1]?
四、结合音乐学科,渲染课堂气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探究字词句中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2]。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可以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诵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会被诗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所感动;诵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可以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下句对偶的精妙;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体会羁旅人的凄楚愁苦。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中的平仄和押韵等规则,如律诗格律较严格,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其次,笔者选择与古诗情感相契合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增强诵读的表现力。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根据诗歌的特点来为其谱曲。
可见,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挖掘其中蕴含的音乐元素,将古诗与音乐元素有机融合,可渲染特别的课堂氛围,达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五、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跨学科教学强调的融合,是调动学生不同学科的知识积累、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关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游览壶口瀑布,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丰富见闻、增长知识。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学科,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的秦晋大峡谷,软硬相间的岩石层、有利的构造条件、河床裂点的发展和移动等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特点,并结合地理学科,分析壶口瀑布的气候。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属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等游记,体会它们的特点,学习其中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拓宽学习视野,获得美的享受。
又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教学为例。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关守军,途经一片大漠时,恰逢夕阳西下,有感而发,写下如此壮美的沙漠景象。
首先,笔者提问学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的‘居延’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指出“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北。
其次,笔者为学生分析道:“‘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蓬草生长于茫茫沙漠之中,春风吹过,蓬草随风而动,这种蓬草无根的飘零之态,无声地揭示诗人此番出使边关,远离家乡、亲人的惆怅。”
再次,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激情澎湃,脍炙人口,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想象塞外的天地,感受大漠这一经典地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真意,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感。
最后,笔者提问学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萧关’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指出“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六、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跨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实现跨学科教学,助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让学生从中了解邓稼先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感受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首先,笔者依托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引导学生从小标题所营造的恢宏画面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如此能较好地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元素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让学生学习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美好品德,这既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又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鼓励学生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笔者总结道:“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学习《邓稼先》,学生能够把握邓稼先的人物特征,理解他的崇高品格,受到伟大民族精神的熏陶。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运用跨学科教学手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助力学生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养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友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的三个关键:以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观摩课“大美中国色”为例[J].教育家,2023(19):36-38.
[2]孙诗弦,李欣.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校本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