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

作者: 帅黎滢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0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分析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中的应用策略和价值,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和历史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选择性必修;文化交流;史料

作者简介:帅黎滢(1977—),女,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二中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基于兴趣、特长和升学需求而选择学习的课程,其教材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需要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的基础上,全面调动历史知识来合理分析并解决新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这对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主动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项目式学习是指基于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进而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发展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学科能力的教学活动[2]。完整的项目式学习整体上需要完成以下八个过程:确定主题、设定目标、驱动问题、制订计划、探究活动、创作作品、展示成果、评价反思。项目式学习以“学习者、经验、活动”为中心,其“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在“主题式学习”“核心知识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方面的要求一致,因此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确定主题、设定目标,深度整合教学资源

进行项目设计首先是确定项目主题,这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确定项目主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和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先后介绍古代的陆上贸易路线、近海贸易路线,以及近现代连接全球的远洋贸易路线和空中贸易路线。在这些贸易路线上开展的商品贸易活动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互动、互鉴、互融和扩展。在不同时代的贸易交往过程中,商品成为特有的文化载体,同时作为文化交流的介质,体现着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基于此,教师将本单元教学的主题确定为“全球化视角下的商路与文明”。而后,教师将本次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要达成的目标设定为“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学会尊重并正确对待不同文化,意识到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二、设计问题、制订计划,构建新型教学样态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驱动问题。驱动问题往往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即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设计出有顺序、有层次的多个子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问题链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从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在本项目的学习中,教师以“1+9”问题链的任务驱动模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将本次项目式学习时间设定为7天,依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分组,4—6人一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紧紧围绕项目主题制作任务清单(如表1所示)。

在任务清单中,学生自主规划探究程序和步骤,合理分工、搜集资料、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确定探究成果的形式,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完成任务。此外,组长还要对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有效锻炼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协同合作意识。

三、问题探究、任务驱动,落实培育核心素养

(一)聚焦唯物史观,培养时空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探究问题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并结合空间要素,利用今天的地图与地形地势与古代各个时期的地图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时空观念。例如,在探究问题2“西汉张骞通西域前是否已有商路?”与问题4“从丝绸之路的发展来看,古代商路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学生通过查阅古代到近代世界主要商路的历史起源和路线变化图,了解到商路的变化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从而在了解各个时期的商贸发展情况时会侧重于对历史背景的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相互关联,形成了清晰的时空观念,并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商路变化进行合理解释。如此,能够让学生获得深刻、具体的时空体验,拓宽学生面对自我和面对世界的时空视野,有利于学生掌握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基于史料分析,提高实证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同时还指出,学生应能够通过对史实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由此可见,“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辨析”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对于“去伪存真”,要求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3]。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性学习,深化对史料的理解,掌握分析史料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对“西汉张骞通西域前是否已有商路?”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不仅会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还阅读了杰西卡·罗森、王巍等学者的文章,观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从文献到影像资料,多方面、多角度搜集资料。面对众多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这些资料会被整理出来?2.史料是如何被传播和被接受的?3.如何理解这段史料?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史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生活实践中留下的痕迹,是时代的产物,体现阶层的价值取向及作者的个人观点。而后,学生初步辨析不同史料,将符合史实的资料作为依据使用。基于此,学生对“西汉张骞通西域前是否已有商路?”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解释。其中,有的学生进行了如下解释: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产生了交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已经在西域乃至西亚受到广泛的喜爱……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4]。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时,学生还会遇到新问题或提出新质疑,这促使学生不断搜集史料、完成史料实证、进行历史解释,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立足乡土资源,厚植乡土情怀

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商路与文明”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为现实服务。

例如,针对“茶叶是云南的名片之一,了解其发展历程和社会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看法”的探究,学生查阅相关地方史料,参观网上博物馆专题展,采访身边的相关人物,对云南本土茶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其中,有的小组将“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茶叶与世界贸易”“茶叶与云南民族企业”作为研究的主要线索,完成专题学习报告“茶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小组前往研究地点进行调查实践,完成实践汇报“丽江部分地区茶马古道历史遗产及古道保护情况的调查研究”。教师通

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价值、关注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厚植乡土情怀。

四、项目总结、及时评价,检测教学成效

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内容。项目式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其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追求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填写任务清单的“完成效果”,学生个人可以进行反思和自评,组长和组员进行量化互评。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情况来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反馈。从自评、互评到“教师评”,这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在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展示与总结阶段,班级中的项目小组呈现不同的展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论文报告,PPT专题汇报。从学生这次项目式学习的成果中,教师发现,学生已经能够以全球化的视角分析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学会尊重并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并意识到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达成了学习目标。这也意味着,学生已经具备有条理地叙述历史事物、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满足了对学生高层次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其学习质量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频繁开展项目式学习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此外,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精准提炼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设计好驱动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充分保证学生所付出的学习时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避免项目式学习简单化、形式化、重复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调动历史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对学生高层次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唐金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主旨的提炼[J].教学与管理,2021(34):49-51.

[2]黄杏婵.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要点: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10):47-55.

[3]张汉林.史料实证素养贵在史料理解[J].历史教学问题,2023(5):132-134,68.

[4]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