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滋养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作者: 邵莹

【摘要】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特别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大多立足本土、结合周边资源,开发以现有人文资源为主要考量依据的特色课程。文章以新园的筹建为契机,考察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学段特点,做好新园顶层校园文化的架构,同时以此文化立意为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沃土,尝试探索新园的校园文化对课程建设的理念滋养,并孕育自身特色的适宜课程。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开发;幼儿园

作者简介:邵莹(1982—),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悦丰幼儿园。

笔者以新园筹建为契机,对幼儿园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人文进行考察,同时考虑到学段特点、学校机构定位、师资条件等要素,思考新园课程的全面架构,孕育悦丰幼儿园校园文化雏形:以“更丰饶的自己”为办园愿景,以“‘悦’玩‘悦’享玩”为教育核心理念,以《沿着星光》为初版园歌、以《快乐在流传》为终版园歌。

一、理念调整

(一)从“快乐成长”到“享受成长”

园歌,是一所幼儿园文化的浓缩,展示着校园文化的理念与情怀。从初版的园歌《沿着星光》到终版的园歌《快乐在流传》,体现了从“快乐成长”到“享受成长”的校园文化理念的调整。《沿着星光》中的“河水之畔,日新之园”点出园所的地理特征及精神特征;“欢乐无疆,欢乐未央”是园所名称“悦丰”所明确传递的第一信息;“无疆”和“未央”分别从空间与时间上表示其无限的丰富,对应“悦丰”所传递的第二信息。《快乐在流传》摒弃了双语,加入了对话互动,词也更为浅显,意在让幼儿能够拥有愉悦、趣味的游戏环境,在参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幼儿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从“悠扬优雅”到“活泼童趣”

词曲应相得益彰。《快乐在流传》由曲作者亲自吉他弹唱录制,民谣风曲调悠扬,娓娓道来,演绎了自然亲切的校园氛围感,却缺失了幼儿应有的活泼童趣。再三考量,在第一届幼儿招生之前,园所邀请周边居民来园参与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实地考察园所环境,让幼儿近距离地与材料互动,随后邀请师生进录音棚演绎该歌曲。终版园歌得以诞生。

二、课程依托理念

校园文化在筹建之初便有了课程理念的考量,寻求大量理论链接支持,最终由“‘悦’玩‘悦’享玩”核心理念滋养并孕育了“悦玩”课程。

(一)理论链接

1.幼儿教育课程自身模式中的卡蜜—狄凡思课程模式,幼儿教育系统中的课程模式之安吉游戏教育,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课程游戏化思想:课程游戏化既可以确保幼儿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课程游戏化要有利于幼儿成长,不能小学化、成人化。同时。课程游戏化要能够吸引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幼儿兴趣,满足其学习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游戏化课程(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的课程):游戏化课程是指将幼儿游戏纳入教育的背景中,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育目标,帮助、支持和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个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吸引和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学习,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并努力做到“让孩子主动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孩子优势”“让家长了解孩子长处”,是游戏化课程努力的方向[1]。

3.纲领性文件:主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近年新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

(二)课程模式

1.卡蜜—狄凡思课程模式培养幼儿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包括自主性、去中心化、警觉心、好奇心、判断力和信心,促进幼儿思考并诚实主动地表达。

2.安吉游戏教育重视环境的作用和幼儿的多元发展,集合独特的材料,培养幼儿的爱冒险、愉悦参与和思考等素质。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悦丰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悦享’课程”

(一)课程宗旨—更好的自己

“‘悦享’课程”是“悦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既是幼儿发展目标,又是教师发展目标、园所发展目标,其让园所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与校园文化相联结。

(二)课程关键词—“悦”“悦玩”“享玩”

“悦”是快乐、愉悦的意思。“悦玩”便是快乐地游戏。“享玩”则是“想玩”的同音词,进阶到“享受”的层次,意味着“玩”的设计、投放、响应及其生发的快乐是充分的,“悦”由此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此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愉悦的环境,践行课程游戏化的思想,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依靠自身能量促进自我发展,同时促进幼儿园课程在优化、创新的同时走向深入。

(三)课程目标

“‘悦享’课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关注幼儿天性、尊重幼儿独特的个体;追随幼儿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究表达;开展游戏、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尊重幼儿特点,让课程适应幼儿发展需要,让每一位幼儿都成为“更丰饶的自己”;让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去探索、发现和体验,使其成为“悦玩、善玩、慧玩、创玩、乐玩”的儿童;让教师在与幼儿、同事的合作中提升“悦玩”课程的实施能力(环境创设能力、观察指导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家园共育能力等),做一名温暖、智慧、求新的幼儿园教师。

悦玩:能愉快主动地参加各类游戏和活动,喜欢运动,身心健康。

善玩:能自主、大胆地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和表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慧玩:拥有主动的探究兴趣、灵动的思维品质。通过分工、协商、讨论来共同完成任务,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享受一切学习机会。

创玩:能积极尝试,敢于创新、乐于创造,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性。

乐玩:学会用乐观、开放的姿态去体验生活;用专注热情的态度投入学习,能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四)课程内容

“‘悦享’课程”遵循课程游戏化精神,根据园内外资源,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课程着手,构建“悦玩”课程内容框架。

1.基础课程:是为了满足全体幼儿终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经验而设置的课程,其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主题活动是指教师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整合幼儿多个发展领域的经验,利用多种实施途径,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兴趣和能力发展的可能、教师的经验、园内外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状况等要素,由教师或师幼共同选择、确定。教师可从新的角度去发现、挖掘主题活动内容,沿着一定的脉络,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主题活动,从而保证主题持续、深入地开展[2]。

2.拓展课程: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多样兴趣、多元需求和个性特长,顺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给予幼儿多样学习体验的课程。园所不断拓展课程内容来源,既有由幼儿园四大品牌四大节活动(“‘悦’读节”“悦享节”“悦创节”“‘悦’动节”)生发的内容,又有由季节气候变化、幼儿生活、园内自然资源、偶发事件、节庆活动等生发的内容;同时,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3.个性课程:是为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满足个体幼儿持续发展的独特需求而设置的课程。旨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个别化微课程,帮助个体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3]。针对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探究性项目研究。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以“尊重幼儿的主动选择,满足幼儿的需求体验,发展儿童的有益经验”为总体原则,遵循“客观调查分析、精准把握幼儿需求→按需灵活设置和调整课程内容和实施→真实评价幼儿发展进程、调整完善课程”思维总体过程。各类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应灵活结合自身的功能和特点,确定实施的方法。

1.以自由自主为出发点,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玩伴、材料等。这种课程实施方式能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让儿童体验到自由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快乐,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2.营造课程实施的物化情境,创设舒适有序的生活和游戏场域,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形成涵盖幼儿整个发展领域的课程体系。

3.以儿童发展需要为生长点,构建多元自主的游戏空间,形成支持幼儿深层次学习的游戏活动。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和特点,收集相关信息,对课程的价值、适宜性做出判断的过程。“悦玩”课程注重师幼关系、经验生长和游戏体验,关注课程质量评价、儿童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来优化、完善课程建构,从而促进儿童、教师与课程的全面发展。

1.评价原则

一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求与评价标准一致。为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实施品质,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本园按照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常规要求为基础,评价教师工作。

二是课程评价信息收集现场化。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不打扰教师和幼儿的正常活动,本园的评价信息收集力求现场化,尽量在日常课程实施常态下,以自然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

三是课程评价信息反馈来源多样化。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互相评价、园长评价,同时适当辅以家长评价。

四是课程评价反馈诊断与促进相结合。针对获取的课程评价信息,及时向教师口头与书面反馈,进而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推动教师优化与完善课程。

2.评价内容

一是课程质量评价,提供幼儿个性课程支持。课程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课程适宜性、有效性的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是幼儿发展评价,促进幼儿个体生长发展。在“悦玩”课程中,教师在幼儿园日常课程实施真实情况下进行观察记录与信息汇总,对幼儿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整合来自幼儿家庭的评价信息。此外,幼儿拥有重要的评价权利,根据幼儿对活动的评价,教师可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合理调整课程。

三是课程方案评价,支持幼儿个性化需求发展。“悦玩”课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做到精准实施和调整课程方案。幼儿园通过建立课程管理小组,开展课程前、中、后三级审议,建立班级、教研组、幼儿园三个层面的课程方案审议机制,汇总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研讨课程实施改进措施与方法。

每学年末,幼儿园根据课程质量评价、幼儿发展评价、课程方案评价及家长对相关方面的信息反馈等,对本园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发现问题并及时协调,整体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并在次年开学前确保全体教师明确课程实施方案的修改与更新。

3.评价方法

课程质量评价主要采用查看课程实施现场、相关课程文本材料、课程具体实施情况等方式进行。教师、教研组长、园长为主要评价者,同时参考来自幼儿家庭的评价信息。

幼儿发展评价主要运用日常观察(自然观察法、情境观察法)、游戏测评、访谈、家长问卷、作品分析、建立幼儿电子档案等方式进行。

课程方案评价主要采用查看文本资料、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座谈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楚瑛.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第4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陈学群,王晓玲.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