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作者: 陈静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0

【摘要】作业设计是“双减”背景下的关键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完成复习目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仍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未能关注学生个体化差异等问题,严重影响作业设计的质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例,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类、进阶类、实践类、跨学科、分层化、变式类作业设计,落实“双减”,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印象,逐渐增强学习能力。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陈静(1977—),女,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梳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确保作业能起到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还要关注作业形式的优化创新,避免常规作业形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

一、设计情境类作业

“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精简作业设计、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教师首要关心的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更为高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要求[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降低知识难度,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新闻、案例、图片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2]。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为确保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当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始建于1994年,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为一体,是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分别为36米、120米,高为135米,请计算出它的总面积。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能够结合所学的梯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基于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解答,继而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新颖的作业设计形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顺利落实“双减”目标。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为避免作业难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确保学生的完成质量。

二、设计进阶类作业

为学生负担做减法,为繁多课业“减重”,是“双减”背景下的重要任务。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汇总学科单元知识,依据整体目标设计进阶类作业,突出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帮助学生通过作业理清知识脉络[3]。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教学中包含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以及综合列式这三部分内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梳理,教师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向,设计难度层层进阶的作业(见表1)。

教师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知识难度,设计进阶类作业,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各部分知识内容的链接,在巩固与练习中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效,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长足发展。

三、设计实践类作业

如何实现作业“控量、提质、多元”的要求,精确算好“时间账”,切实减掉单调、重复、低效的知识学习和作业负担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思考作业设计的方向。为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强、玩心重等特点,教师可以将作业形式进行调整,增加实践类作业,巧妙地将知识内容融入游戏当中,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积累经验,深化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能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动手操作的方式缓解压力,一举两得[4]。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教材中大部分内容直接为学生提供数据,很难锻炼学生搜集数据、设计图表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作业为学生设计几项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选择并自主完成。

任务一:请尝试与同伴合作搜集一周的气温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记录,并计算一周气温的平均数,尝试提供穿衣建议。

任务二:在班级或年级内随机进行采访,记录8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完成表格绘制后,计算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任务三:请调查本班内学生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整理数据并绘制复式统计图,总结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结合统计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从以上作业内容中可以发现,实践作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且需要学生自主搜集数据,依据任务要求进行调查。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突破传统作业设计单一化、机械化的弊端,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平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其在实践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真正实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四、设计跨学科作业

“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为实现“双减”减负增效的实际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内数学知识的掌握,还需要有意识地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落实跨学科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在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基础知识,并能合理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根据规律探寻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文化,教师可将数学与历史学科关联,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历史文化特征。例如,教师可设计“收集古今与‘三角形’相关的事物,整理成报告,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的作业。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学科的艺术美,教师可将数学与美术相结合,设计如下作业:根据已学三角形的种类,自主设计一款三角形的风筝,并分别测量三角形风筝的顶角与底角角度,分享自己的设计经验与设计心得;结合已经学习和认识的图形设计一个建筑。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实现作业形式的“优而精、活而趣、趣而实”,有效缩减了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设计分层化作业

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提高作业的质量,杜绝重复性作业、无效作业和机械作业是“双减”背景下的核心要求。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确保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获得深层发展[5]。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相关表现及过往学习成绩进行合理分组,为其提供不同形式的分层作业,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并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

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作业设计应以基础巩固类作业为主,意在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1.寻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分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尝试总结圆的计算公式。

针对学习能力一般但是具有较大潜力的学生,作业设计应以巩固训练为主、创新练习为辅,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已知某一品牌的车轮半径大约是34厘米,这辆车轮转一圈大约能够走多远?(结果保留整数)小红想去离家一千米的外婆家,从家到外婆家的距离,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圈?

2.小刚打算为新家定制木门外边的装饰木条,通过测量已知新家门的形状由一个半圆和一个正方形组成,已知半圆的直径是50cm且正方形的边长也是50cm,请帮助小刚计算需要准备装饰木条的长度。

3.我国古代的铜镜中间为正方形,外圆内方的设计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已知铜镜的直径是24cm,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分层练习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练习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完善自我,缩短与班级内其他同学的差距,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设计变式类作业

变式即变更概念或问题的认识角度,以突出概念或问题中那些隐蔽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呈现问题。通过变式,学生能够培养联系发展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规律。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变式类作业设计形式,向学生提供题组练习。题组中的题目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下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减少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数量,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质,窥探数学原理,继而达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小数除法的算理规律,以类比的方式对比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围绕本课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分知识板块设计题组训练。例如,针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师可设计如下题组训练。

1.列竖式计算56.2÷2、25.2÷6及9.4÷4。

2.已知一套百科全书的价格为99.8元,一套中有4本,请求出仅买其中一本书的价格。

3.小刚为了锻炼身体制订了运动计划,他打算在16天内跑完28千米,请求出他平均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4.移动推出新款长途套餐,通话12分钟只需8.4元,那么一分钟花费多少元?

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除数是整数时小数除法注意事项的理解,掌握“计算除法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基本法则。类似地,教师还可以呈现除数是小数时的计算题组,启发学生通过训练夯实基础,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期间,教师还可以安排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丰富变式内容,提高并增强数学作业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入发展,增强作业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切实推动“双减”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同时改善作业设计现状,提高设计的有效性,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梅.“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35):84-86.

[2]谭森.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注重多元化[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12):24-26.

[3]杨文明.减负不减质 行思相益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新教师,2022(11):47-48.

[4]陈亚婷.聚焦“双减”政策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2(33):108-110.

[5]董秋銮.提升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2(22):52-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