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

作者: 卢国政

基于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0

【摘要】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大维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与焦点。文章主要对时空观念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性原则、生本性原则两大角度分析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原则,并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空观念;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卢国政(1976—),男,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素养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思维方式。如何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有效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原则中的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强调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第二,强调梳理系统化历史知识。就第一点而言,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将历史事件和现象、发展原理和规律置于统一的知识框架内,构建完整的历史时间线和空间分布图,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时空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就第二点而言,在整体性原则导向下,教师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知识体系,使各知识点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此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1]。

(二)生本性原则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原则中的生本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第一点而言,以时空观念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和探索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就第二点而言,生本性原则不仅关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二、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

(一)提取概念,细化目标

1.提取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筛选与大单元教学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如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其次,教师可以对筛选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内涵、外延、演变过程等。最后,教师可以将核心概念按照时空顺序或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

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单元教学为例。《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就教材而言,该单元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小章节。通过梳理《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可以确定该大单元教学的“大概念”为“探索社会主义模式”。

2.细化目标

细化目标指教师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确保每个小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且针对每个小目标制订具体的教学措施,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4]。

仍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单元教学为例。就教材结构而言,该单元上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下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单元内容,揭示新中国成立是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发展必然,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就教材内容而言,该单元内容通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内容,揭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基于此,教师可以立足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细化教学目标。

目标一,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学生应能准确记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

目标二,掌握历史事物的地理分布:学生需要了解历史事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变,如重要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发展等。

目标三,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应能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二)基于内容,重组课时

1.重构教学文本

为了更好地传授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文本进行重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需要重构文本框架,包括重新组织教材内容、调整叙述方式、强化时空线索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仍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重构教学文本(如图1所示)[5]。

2.重组教学内容

仍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单元教学为例。重构后的教学文本,以“大概念”为导向,以新中国成立为重要前提,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正确举措和错误举措,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获得经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教学文本从整体上搭建系统化学习架构,帮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细化课时,创新实践

1.引入材料,建立感知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入具有时空观念导向的材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感知具有重要作用,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现实感,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材料,为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尤其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国际环境对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等相关材料,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革命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任务探究,强化认知

在时空观念导向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的任务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强化认知,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课时“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如表1所示)[6]。任务设为“探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两部分。根据不同的任务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个人战”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或以“小组战”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3.项目探究,对比分析

在时空观念导向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的项目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影响,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以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课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学习小组,从表2的探究项目中选择其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项目一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项目二则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经济数据与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

结语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通过对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能够发现时空观念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3):45-49.

[2]熊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高中历史教学探微:以“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13-16.

[3]张广锋,张言,李昊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革命文化教育:以“中共根据地的发展”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0):46-48.

[4]张利娟,冯一下.同根共生,互鉴益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3(5):54-65.

[5]陈曦.“融会贯通”助教学“把握立意”成素养:谈高中历史教学的“立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1):58-60.

[6]陈欢.教材使用策略研究:以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