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良君【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掌握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破解学习难题的方法。文章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并提出立足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设计多元任务、侧面提供帮助等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张良君(1975—),女,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设置多样化的任务,驱使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在任务的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完成任务获取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武装自己,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知识和探究经验,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
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律设计任务,让任务成为推动学生认知和思考的载体。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乐学、好学的态度学习,在多样化的活动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实现目标的成就感[1]。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知识、记忆知识,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拨开知识的迷雾,从而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与此同时,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
(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身心发展情况有所不同。面对同样的知识点,不同学生的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以及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交流互动,共同解决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充分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刚接触数学知识时,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难以理解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数学概念而受挫。而在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成就感,教师也可以及时跟进无法顺利完成所有任务的学生的情况,并给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由此,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数学知识[2]。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
策略
(一)立足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
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内容、选择任务类型、控制任务数量,确保任务具备科学性。
首先,教师设置的任务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观察型任务、探究型任务、自主学习型任务或应用型任务,确保学习任务匹配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教师还需要适当控制任务数量,因为任务数量过多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学生在探究时顾此失彼;任务数量过少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因此,教师在确定任务内容、任务类型后,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任务数量。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分米和毫米”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了解如何换算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并初步具备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带领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第二阶段,带领学生学习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不同物体的长度。此后,教师可以根据上述教学步骤确定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第一阶段的任务为观察型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物体的长度理解分米和毫米的现实意义;第二阶段的任务为探究型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测量,了解毫米与厘米、厘米与分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的任务为应用型任务,学生需要运用所学长度单位描述教师展示的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长度。
(二)设计多元任务,引导深入探究
1.基于情境设计生活任务,鼓励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生活任务,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自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3]。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考虑到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授本课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生活化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超市的图片,然后创设教学情境:“今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他们买了4斤黄瓜,每斤黄瓜2元钱;又买了1斤大葱和1斤生姜,买大葱花了3元,买生姜则花了5元。请问,在收银台结账时,小明和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小明和妈妈一共要付16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师可以拓展教学情境:“妈妈发现黄瓜买多了,于是把1斤黄瓜退了回去,又让小明去拿6元的青椒。请问,现在小明和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呢?”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可以列出算式(4-1)×2+3+5+6=20(元),也可以列出算式4×2+3+5-2+6=20(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列出两个算式,让学生由此明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记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等知识。
2.基于兴趣设计趣味任务,激发参与热情
小学生往往十分喜欢教学游戏。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游戏中融入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并在交流游戏技巧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规律。当然,为了避免学生沉迷游戏、忽视交流环节,教师需要在组织教学游戏时密切关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发挥指导作用,并控制游戏节奏,在每轮游戏结束后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游戏规律。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游戏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首先,教师可以拿出教具七巧板,并向学生说明玩七巧板的游戏规则:“同学们,大家应该都认识七巧板,现在老师准备组织一场比赛,请大家尝试用七巧板组合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最快完成任务的学生获胜。”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游戏,并在表扬获胜学生后,建议这名学生分享他顺利组合图形的经验。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内容:“大家发现自己组合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与原本的正方形有什么联系了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会发现,这些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至此,教师便可以开始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这方面知识。
3.基于学情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发展需求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分层学习任
务[4]。教师还可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圆柱和圆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待进三个层次,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处于优秀层次的学生往往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以下任务:(1)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2)分析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点;(3)探究测量圆柱和圆锥高的方法;(4)推导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处于良好层次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思维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以下任务:(1)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2)尝试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3)思考立体图形体积的定义;(4)分析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5)从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出发,分析如何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处于待进层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完成以下任务:(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思考立体图形的特征;(2)合作制作圆柱和圆锥模型;(3)思考立体图形高的定义,找到圆柱和圆锥的高;(4)绘制圆柱与圆锥的展开图;(5)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三)侧面提供帮助,协力完成任务
为了让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还应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了解解题要点或是操作方法,或者鼓励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协力完成任务[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分数除法”一课的教学为例,考虑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规律等内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在布置学习任务后,认真观察学生的自主探究情况,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比如在学生对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规律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果一个量杯里有9/10升果汁,一个玻璃杯可以装3/10升果汁,我们要计算需要拿几个玻璃杯装果汁时,应该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呢?你愿意动手操作以寻找答案吗?”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和同学讨论,共同分析计算分数除法的技巧和要点,让学生相互帮助,协力完成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在明确学习任务价值的基础上,立足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在完成多种类型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则需要从侧面给学生提供帮助,或者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惠芳.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任务驱动体例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5):51-54.
[2]王海宝.合理运用任务型模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华夏教师,2022(35):64-66.
[3]丁福军,张维忠.学习机会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任务教学质量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2):219-226.
[4]晏长春.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的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21(1):43-45.
[5]张艳.小学数学任务型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2020(3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