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
作者: 杨雯怡【摘要】在组织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时,教师需要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指导幼儿种植物,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感知生命、了解自然,初步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文章分析了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了开展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意义,并从优化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流程的视角出发,提出明确目标、筛选材料、开展园内外种植活动、强化过程指导和活动评价等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态种植活动;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雯怡(1991—),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石予幼儿园。
幼儿处于认识世界的初步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幼儿教师可以开展生态种植活动,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自然的奥秘,同时进一步感知自然、理解生命。为了增强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组织活动前优化活动流程和活动材料,在组织活动时合理利用多种资源、给幼儿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并适时组织亲子种植活动。
一、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概述
(一)生态种植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指的是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育要求以及实际教育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在特定的空间内组织的以种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爱护自然、爱护植物、热爱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态种植活动的特点
生态种植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周期性等特点。
生态种植活动具有实践性是指,生态种植活动以体验操作为主,幼儿需要在活动中亲手种植物,经历浇水、施肥等过程,从实践中学习相关技能,了解相关知识。
生态种植活动具有开放性是指,生态种植活动的场地选择、材料选择更加灵活,幼儿既可以在园内种植,也可以在家中种植,与此同时,幼儿种植的植物往往是根据具体环境确定的。
生态种植活动具有周期性是指,在参与生态种植活动时,幼儿需要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等待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师需要在组织活动时,指导幼儿观察、追踪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
二、开展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意义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生态种植活动中,幼儿教师需要指导幼儿观察植物的形态变化,使幼儿了解植物从萌芽到结果的整个生命周期,知道植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这有利于幼儿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并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另外,幼儿教师还需要在活动中教授幼儿种植物的方法,使其经历栽种与养护的全过程,了解如何松土、栽种、浇水、施肥,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与协调能力
种植物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幼儿教师让幼儿亲身体验松土、栽种、浇水、除草,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让他们产生劳动成就感,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同时提高劳动能力。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四肢以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活动也能够增强幼儿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
(三)使幼儿初步形成探究意识
在参与生态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亲近自然,逐步了解植物和相关生命知识。这会使幼儿对自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也有利于他们初步形成探究自然的意识,掌握基础探究技能。
三、开展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加强对细节的观察、把握,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同时充分体会生态种植的魅力。
(一)做好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生态种植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活动目标,明确种植活动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点,选择活动材料,合理规划活动内容等。
1.设置合理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对教师组织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有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在组织活动之前,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并确保目标具有合理性、指导性、递进性和全面性。为此,教师需要先深入了解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教育意义,以及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掌握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明确幼儿当前的操作水平、思维能力、劳动能力等,再综合以上信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思路设计活动目标[1]。
比如,针对中班幼儿组织种植活动前,教师需要先深入分析中班幼儿的成长特点、发展规律、能力水平等。此阶段幼儿对自然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够分辨不同的事物,并有强烈的探究欲。明确以上信息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目标:(1)带领幼儿在园内种植花生、学习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幼儿自主栽种、浇水、除草、除虫、施肥,让他们由此充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2)引导幼儿关注花生的生长过程,观察花生在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开花、结荚、成熟五个阶段的变化情况,使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3)鼓励幼儿描述花生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幼儿对相关知识的印象;(4)鼓励幼儿交流花生种植情况,提高其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2.选择适合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生态种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生态种植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合理筛选、规划活动的材料。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活动时间选择适合当下生长的植物的种子,然后选择符合幼儿发展情况的劳动工具,确保生态种植活动合理、有序、高效。
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有所不同,带领幼儿种植适合当下生长的植物,可以提高幼儿的种植成功率。比如豆角、青椒、茄子、生菜都是适合在春季种植的蔬菜,在组织春季生态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尝试种植这些作物。当然,也有一些作物虽然适宜春季种植,但是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比如花生,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需注意相关条件。花生的播种适宜温度在12℃左右,因此在北方适宜播种的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而在南方人们则可以在立春前后开始种植花生。
而在选择劳动工具时,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又要关注工具的安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量选择较轻的小工具,如小水桶、小铲子、小耙子等,同时避免给幼儿提供比较尖锐、锋利的工具,如剪刀、小刀等。如果幼儿必须使用比较尖锐、锋利的工具,那么教师需要手把手指导幼儿使用这些工具。
(二)丰富生态种植活动形式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园内外丰富的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种植活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种植体验,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同时逐步提高劳动能力[2]。
1.开展园内种植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面向中班幼儿的小组合作种植花生活动,在让幼儿了解种植方法、技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种植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发放相同数量的花生种子、小铲子、小水桶等材料。此后教师要引导各小组讨论、分析种植花生的步骤,并帮助幼儿合理分工。由于种花生时,幼儿需要完成选种、松土、播种、观察、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一系列劳动,教师可以建议幼儿在小组内确定时间表,以确保小组成员顺利完成定期观察、记录、浇水、除草等任务。
在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帮助各组幼儿按照种植步骤完成种植任务。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帮助幼儿选择能成活的花生种子,引导幼儿用小耙子松土、用小铁锹填土、用小水桶或小花洒浇水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各组幼儿分享近期记录的种植信息,引导他们讨论花生的生长情况,使他们逐步学会科学判断花生是否健康生长,以及幼苗是否需要除虫或除草等。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鼓励幼儿描述花生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等,引导他们表达对种植活动的感受,培养他们热爱植物、自然、生命的情感。
2.开展园外亲子种植活动
针对大班幼儿,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家园共育亲子种植活动。这样的生态种植活动可以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幼儿的劳动实践渠道,同时使幼儿更充分地体会种植的乐趣,提高栽种植物、养护植物的能力[3]。
在组织家园共育亲子种植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联系,了解不同家庭的种植环境,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和家长认真讨论活动方案,最终确定可行性较高的亲子种植活动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给家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确保家长有能力带领幼儿顺利完成在家种植的任务,并且知道如何指导幼儿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告诉家长,如果遇到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渠道和教师沟通,然后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活动开始后,教师需要定期组织汇报与分享活动。在展示家长拍摄的植物生长情况后,教师应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参与亲子种植活动的情况,分享自己在种植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和家长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分析他们种下的植物是否健康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具体情况分享帮助植物更好地生长的方法。
在幼儿收获果实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带着果实到幼儿园,并鼓励幼儿与家长一同展示种植成果、介绍整个种植过程、分享种植要点。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更有成就感,也有利于幼儿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重视生态种植活动的活动指导
在组织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幼儿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指导、行为指导让幼儿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以及种植物的要点、步骤和技巧,帮助幼儿逐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劳动能力[4]。
在种植前,教师要指导幼儿筛选种子、平整土地。比如教师应该告诉幼儿如何分析种子的形状、长度、厚度、大小等信息,以及如何筛选饱满的种子。而带领幼儿平整土地时,教师要先指导他们用小铲子松土、敲碎土块,然后指导他们戴手套清除土壤中的小石子、杂草、杂物等。
在播种期间,教师需要指导幼儿播撒种子、浇水。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提醒幼儿按照一定距离播撒种子,确保每颗种子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再将土平整、宽松地覆盖在种子上,并在种子周围均匀地浇水,保障种子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在养护期间,教师要教会幼儿观察,让幼儿知道如何通过观察确定自己是否需要给植物浇水、是否需要给植物除草,还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浇水、除杂草、施肥方法。
(四)优化生态种植活动评价体系
幼儿教师也应当重视生态种植活动的评价环节,及时给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确保评价贯穿种植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
一方面,教师需要及时根据幼儿的表现给出形成性评价,借此增强幼儿的种植兴趣和种植信心,使幼儿获得较强的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关注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索相关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幼儿完成种植任务后给出终结性评价,据此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使幼儿对种植活动产生更丰富的感悟。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需要客观评价幼儿采取的种植方法、取得的种植成果,以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形成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的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增强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幼儿教师需要从目标、材料、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优化生态种植活动,为幼儿打造开放、良好的种植环境,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有效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世禹.幼儿园种植活动的价值[J].读写算,2023(16):89-91.
[2]杨思琪.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探索[J].文科爱好者,2023(5):238-240.
[3]毛微佳.谈谈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J].幸福家庭,2021(13):47-48.
[4]刘丽媛.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探析[J].华夏教师,2022(30):52-54.
[5]孙婵,卓丽茜.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的实施策略[J].新教育,2022(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