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问题设计
作者: 蒙翠芬【摘要】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环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知和运用文本语言,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问题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多类型问题设计的应用”(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23〕1号,立项号:2023C4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蒙翠芬(1979—),女,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作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阅读教学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前沿阵地。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精心设计的文本问题之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连接阅读素材与学生理解之间的纽带,是一种集设疑、激趣、引发思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亦是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展开思维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手段[2]。通过精心设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探讨结构、预测推断、构建思维导图、提出追问等策略,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能力[3]。此外,通过问题设计的巧妙应用,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迈向更高层次。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问题设计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问题设计未能准确彰显文本主题与情节发展,问题数量过多、杂乱无章,尤其是在引入和主题升华环节。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学生把握文本主旨;第二,问题设计未能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逻辑,有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而有的问题则过于复杂,学生难以回答,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其积极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问题设计未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且问题之间缺乏连贯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第四,问题设计缺乏明确的表达意图,导致学生对思考的角度、回答方式和评价标准理解不清,进而影响问题的有效回答;第五,问题类型设计不甚合理,过于注重事实信息获取或过早设立深层次问题,使学生思维发展受限,难以实现全面提升。
二、问题设计的类型及原则
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结合课本知识和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设计不同层次和角度、思维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贯穿课堂的导入、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浅入深,以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整理文本信息、掌握阅读策略,使其体验阅读的乐趣,增强求知欲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问题设计类型
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的问题类型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学习理解类
此类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要围绕关键字词句、篇章结构及文章细节等表层信息进行提问,有助于学生理顺文本的层次、脉络和关键细节。这类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且可在文本中直接找到,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全体学生[4]。
2.应用实践类
此类问题旨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拓展文本内涵。这类问题被归类为半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挖掘文本信息,通过筛选、拓展、分析和提炼,并结合生活常识和个人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难度。这类问题主要围绕文本特征、写作风格、写作意图或其他有价值的方面展开讨论。
3.迁移创新类
此类问题旨在协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容和内涵,促进其心智和思维的发展。这类问题具有一定复杂性,学生需自发地梳理和解析文本信息,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综合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推敲,从而作出较为深刻的阐述。教师可选择特定的话题或作者观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与之产生广泛共鸣,从而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至学生的课外思考和学习。
上述三类问题类型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学习理解类问题是文本理解的基础层次;应用实践问题则涉及从文本信息中深入筛选、分析与判断的深层任务,发挥了贯穿始终的关键作用;而迁移创新类问题侧重于综合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以展示并传达对文本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知。这三类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认知难度要求它们必须在循序渐进、由简至繁的过程中逐步推进。
(二)问题设计原则
1.整体性和关联性
高中英语的阅读语篇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唯有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问题设计,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的结构框架与思想内涵。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文章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构思整体性问题,以助学生把握文本信息。这些问题应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避免其受次要信息的误导而偏离文章的主题线索。
2.趣味性、新颖性和多样性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追求问题的趣味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避免采用单一题型导致教学乏味、学生失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讨论题等不同类型,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工具,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认知需求。
3.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问题设计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应注意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4.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活动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成功的课堂不应只是个别学生参与或教师主导,而应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语言能力,设计能够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的问题,激发全体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有效阅读实践。
三、教学案例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英语文本的特点,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巧妙设计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问题,以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实现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的理解。笔者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Reading and Thinking: 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巧妙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导入、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积累阅读策略、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一)语篇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题为人类与社会的关系,核心话题是保护文化遗产。阅读文本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在修建阿斯旺大坝过程中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挑战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首段引出问题,指出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难以维持。第二段对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埃及政府面临困境,他们向联合国寻求帮助。第三和第四段描述问题解决的具体程序,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将神庙等遗产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保护。第五段则阐述问题解决的喜悦。最后一段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和启示,强调全人类共同合作的必要性。文章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按时间次序展开,线索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解决方法和结果,以及文物保护的艰巨性。鉴于文章的内容布局和文本结构,笔者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析What、How和Why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设计如下问题。
What: What do “problems” refer to?
How: How were these problems solved?
Why:Why did people solve the problem? Much money has been spent protecting the temples. Was it worthwhile? Why or why not?
(二)教学目标
一是学习理解类问题:探究修建大坝所带来的具体问题与挑战,以及其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
二是应用实践类问题:综合全文总结并复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同时熟悉文本体裁及其特点,以便积累阅读技巧。
三是迁移创新类问题:阐述文物保护的迫切性和具体措施,对于是否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发表见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古埃及文化遗产的相关照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艺术和历史价值,并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Which country are these cultural relics? How do you know? What would you think if we lost these relics?
2.读前
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通过课件呈现相关插图,并提出问题:What happened to the temple?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插图和标题的内在关联: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ictures and title?最后,依据标题和插图,促使学生推断文章主旨:Look at the title and two pictures, 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about?
3.读中
教师巧妙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梳理古埃及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理解其内在含义,并展开深入探究。
(1)快速阅读:检验预测文章的主旨正确与否,并思考核心问题:What do “problems” refer to?再细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与其相关的细节信息(What、 Where、When)。
(2)细读文章第二段,并思考问题:Why the dam was built? Before the building of the dam, what problems did the Nile River bring to the Egyptians?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修建大坝、水位上涨和寺庙被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播放3D视频,并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3)细读第三段,思考问题:How was the problem
solved?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细节信息(Who、How)。
(4)阅读第四段,思考问题:How were temples and other cultural sites protected in detail?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细节信息(Who、How、Why)。随后,引导学生找到本段中的数字并就其提问:What do the numbers mean? What is the intention of using exact numbers
instead of expressions like “many” ? If you were the author, would you use “many, a great number of...”?
(5)细读第四段,思考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housands of engineers and workers rescued 22 temples and countless cultural relics”?
(6)通过梳理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学生可以推断出这项工程充满艰辛和挑战。因此,教师可针对性提问:How do you fin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