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庄巧莉【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大语文观”为指导理念,以大单元教学为基本框架,重构学科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架构,探索多样化教学策略,激活学生语文探索意识,使其深入感知语文单元知识内涵,以综合性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展开探讨,针对各教学环节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打造多样化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活动,全面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素养,彰显单元教学设计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庄巧莉(1987—),女,福建省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
单元教学是将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单元为知识模块进行深度教学的方法。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导向,以单元教学为主线,优化教学整体架构,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使其深切体会和感悟单元内在情感,实现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能力的同步发展,培养其综合学习能力。
一、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一)研读单元内容,规划教学路线
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将单元内容以系统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培养其整体性学习思维,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串联单元知识,实现既有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升[1]。教师应从教材单元内容研读出发,分析单元教学要求,把握各模块内容的相互联系,在梳理单元知识点的基础上,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明确教学思路,为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夯实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可知,该单元包含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根据单元知识类型和特点,教师可以在本单元中划分三个知识模块,分别为古诗三首、三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初步建立单元基本知识框架,并分模块研究具体的教学思路。在“古诗三首”模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三篇课文”模块,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的特点,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并交流阅读体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和语文园地”模块,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积累的关于描写景物的词语写一篇关于景物的文章,并结合语文园地内容要求开展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就如何在写景类的文章中围绕关键语句表达内容展开讨论,着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单元总体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单元学习感悟。
(二)围绕语文要素,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都具有相应的语文要素,指向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是教师在实施单元教学活动中需要把握的教学方针。教师在梳理单元知识、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应着眼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分析,把握单元教学基本要求,制订科学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着单元教学活动走向,教师应保证单元教学目标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体现目标设定的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对接学生能力素养发展,为单元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花钟》《蜜蜂》《小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留心观察获得的各种发现,且文章中的部分段落,均围绕着中心语句展开叙述和讨论,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契合。教师需在深入解读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语文要素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找到段落的中心语句,并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2.梳理课文写作思路,分析作者观察方法和记录实验过程的顺序,体会课文内容的表达方式特点,积累生动优美的语句。
3.模仿课文写作方法,结合自己做过的观察实验和发现,完成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4.通过课文学习和写作,感受作者在科学实验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分别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以此为单元教学依据,教师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优化流程设计,实施综合教学
(一)提炼单元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本质上看,语文单元教学即组织学生同时对多篇课文及相关拓展内容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与群文阅读学习较为相似,均体现教学的整体性[2]。二者相比,单元教学具有更为严密的教学体系和更为鲜明的教学指向。单元主题是单元教学的组织内核。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单元主题整合知识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和重组单元内分散的课文与知识内容,深化单元主题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提升其单元学习认知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分析单元课文可知,单元内的几篇文章均展现了自然的景色,因此可提炼单元教学主题为“自然之美”,并基于此创设主题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首先,教师结合单元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创设情境,令学生通过情境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震撼、月下生活的朴素静谧以及鸟儿、花牛、繁星等自然事物所营造的平静祥和的自然美景,使其感受自然之美的多样性,既有平凡之美,也有壮观之奇。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文章的语言描写想象画面,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观潮》一文中,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形成文化自信;在《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中,令其感受散文的诗情画意和诗歌的童真童趣,体会优美的语言,分析并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推荐一个好地方”,将“好地方”的景象作为情境内容,展开想象,完成习作,熟练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设置启发问题,深化内容联系
单元教学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其思维领域,提升学科认知水平。教师应在统筹单元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围绕重点知识,利用内容的关联性设计问题链,实现对单元内容的重组与整合,通过问题启发,针对性引导学生把握单元学习方向,串联知识内容,实现高效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短诗三首》富含生活哲理;《绿》以文学形式赋予“绿”生命;《白桦》以白桦为象征,表达诗人对家乡与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多用修辞方法,勾勒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学生应在单元学习中领略诗歌的魅力,体会课文运用的文学手法,从词句段运用的角度分析课文的深层寓意。教师可设置启发问题,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展开深度剖析。
问题一:《短诗三首》中哪句诗能表达诗人的情感?是什么情感?
问题二:《绿》中诗人运用大量的词语写“绿”,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问题三:《白桦》一文仅仅是写“白桦”吗?文章还包含着哪些深层意义?
问题四:《在天晴了的时候》中作者着重写雨过天晴的景象的意图是什么?
问题五:综合上述问题分析,现代诗有哪些特点?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能够发现,现代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为自由,以较为新颖的语言和多样的表达方法刻画事物、表达观点,以较为跳跃的方式体现复杂的情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深入剖析现代诗,学习其语言特点和抒情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在锻炼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感受文学魅力,形成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
(三)布置学习任务,组织探究活动
立足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内涵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知识、解决任务的过程,形成学科学习所必备的能力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3]。教师应结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多样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课堂实践发展空间,通过任务驱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在探究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强化其单元学习成果[4]。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教师可以整合单元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表达,了解从古至今学者对于读书的态度,感悟单元知识蕴含的教育哲理。单元课文内容均与“读书”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谈读书”为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一“立观点”】速读单元课文,整体感知,分析古人和今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观点。
【任务二“表想法”】小组合作,结合各篇文章内容,分享梳理课文主要观点的学习思路,并围绕具体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个人对于读书的感受。
【任务三“重实践”】小组内部开展“好书分享”活动,从书名、作者、内容、阅读感受、教育意义等方面,阐述推荐理由,结合所推荐的书目,完成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和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
【任务四“谈感受”】小组汇报单元学习成果,简谈通过本单元学习自身对读书的认识,分享个人心得体会和学习感受。
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把握关键信息,提炼、总结关于“读书”的观点,并融入个人想法,形成自身见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交际,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随后,学生通过习作训练,结合自己推荐的书目,记录在单元学习中习得的读书方法和感悟的道理,活化语用思维,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形成核心素养。
三、完善评价模式,巩固教学成果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其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落实全面育人方
针[5]。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中开展综合性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总结学习问题与经验,提升其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接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探索多样的评价方法,力求以多元评价、客观评价、针对性评价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弥补能力短板,提升核心素养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应从单元共性和文体个性两方面制订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单元共性】能够从不同文体、不同文本结构课文的阅读学习中,体会“从整体上把握关键语句内部关系,触摸深邃思想”的写作方法,形成“通过文本结构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体个性】《只有一个地球》: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验作者的写作思维过程,认识说明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青山不老》:分析散文语言中蕴含的作者的心境和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理解“青山的精神”,明白“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三黑和土地》:读懂三黑的情感,把握关键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依据评价标准,教师需对接核心素养内涵,通过多样评价客观反馈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果。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作者在《只有一个地球》中选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作用?”
“‘青山不老’中的‘不老’指的是什么?”,考查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写作,让学生学写倡议书,以此方式检验学生是否深刻领悟单元的育人思想,能否理解“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一单元核心主题,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评,要求其总结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的阅读学习方法,基于此分析其阅读思维模式及学习成果。依托完善的评价模式,教师可以有效优化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元教学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整理单元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制订完善的单元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采用情境创设、问题启发、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合理规划教学流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单元内容;最后,教师应注重通过科学训练和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关注其单元学习表现,保证其单元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露.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探究 [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 (10): 84-86.
[2]林小娟.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思考 [J]. 新课程导学, 2023(27): 95-98.
[3]赵红云,陈玉磊.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8): 106-108.
[4]张晓玲.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52): 61-64.
[5]汪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2(3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