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借劳动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作者: 叶聪敏
【摘要】小学劳动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探究等方式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技能,体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教师需基于真实情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设计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项目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构建劳动项目化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提升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项目式学习
作者简介:叶聪敏(1980—),女,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项目式学习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解决来自真实世界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储备经验,能够逐渐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正确价值观等[1]。劳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载体,学生可通过一个个具体、真实的劳动项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劳动习惯,锻造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品质[2]。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将小学劳动教育和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一、以真实问题为驱动,搭建项目式学习框架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提出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要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3]。因此,基于小学劳动教育的项目式学习,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例如,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便在课堂上呈现了几张家长拍摄的图片。学生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大部分人的书桌杂乱无章。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并引出“创意地整理布置我们的书桌”这一基于劳动教育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废旧物品的利用”这一课,和学生一起搭建了项目活动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创意地整理与布置我们的书桌”项目活动框架
又如,学校计划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尊老敬老活动,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社区老人的需求。从问卷中,学生了解到老人在社区聊天、打牌、健身时常常会遭受蚊虫的叮咬以及晚上睡眠较差等问题。所以,学生们就想制作香囊,往里面填充具有驱蚊或安神效果的中草药,在社区服务活动中送给社区的老人。以下是“巧手制香囊,药香满重阳”项目活动的框架图(见图2)。
图2 “巧手制香囊,药香满重阳”项目活动框架
二、以课程标准为基准,制订项目式学习目标
在项目活动开始前,明晰目标非常重要。准确提炼出关键目标才能保障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围绕劳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制订并细化项目式学习目标,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创意地整理与布置我们的书桌”这一项目活动以“创意地整理与布置”为核心,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师可据此制订如下目标:1.通过劳动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普通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2.学习如何整理自己的书桌,使其看起来整洁美观;3.学会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进行废旧物品的创意制作,制作笔筒、简易书架、书签、风铃、盆栽等,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4.形成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又如,在“巧手制香囊,药香满重阳”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制订如下学习目标:1.崇尚劳动,对手工制作和中医药文化感兴趣,愿意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惜劳动成果;2.能根据现有条件和需求合理设计中草药香囊的制作方案,掌握缝制香囊的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针线等缝纫工具,完成香囊的制作;3.能积极、专心致志地完成劳动任务,缝制过程仔细认真,香囊设计有创意;4.能通过香囊制作逐步养成有始有终、不怕困难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初步形成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以学校资源为抓手,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
教师应以学校资源为抓手,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劳动素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劳有所得。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样,激发民族自豪感,有教师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设计了项目式学习活动“跟着宋人学喝茶”。以下是任务安排:1.茶艺文化我知道—摘一片茶叶,了解茶的历史文化;2.茶艺技能我会学—点一盏茶汤,画一幅茶百戏;3.茶艺交流品鉴会—拼一手茶艺,展示、交流和评价。学生尝试自己点茶、品茶,体会茶艺的乐趣,通过绘制茶百戏培养审美情操,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又如,有教师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拓自然之秘 染莲花之美”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并设计如下项目任务。1.识拓寻莲美:问卷调查,了解学情,了解拓染的相关知识;2.习拓绘莲美:收集、欣赏拓染作品,学习设计莲花的拓染作品;3.择材添莲美:认识拓染所需的工具并掌握使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拓染材料;4.拓染创莲美:学习拓染莲花,完成拓染作品。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拓染这一传统技艺,还能发展团队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充分整合地方劳动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十大任务群进行拆解整合,设计螺旋上升式的项目任务。如有教师整合当地火龙果种植基地的资源,设计“探秘红果 追溯甜‘秘’”项目式学习活动。该项目式学习活动从基础性劳动发展到进阶性劳动,再到创造性劳动,由“田间采摘学技能”“红果吃法大盘点”“果染有趣,布里生花”“新农带货,红红火火”“我为红果做代言”五大劳动任务组成。这五大劳动任务分别对应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等劳动任务群。
四、以多元评价为原则,构建项目化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等,更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确保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真实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
首先,实施学前评价。教师可以利用KWL表格等,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学情,列出学习困惑点、学习期望等。例如,在活动“创意地整理与布置我们的书桌”开始前,教师利用“你能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可装点书桌的物品吗?”这个驱动性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先制作思维导图,再利用KWL表格梳理自身学情。
其次,细化评价目标、内容。例如,在项目式学习活动“跟着非遗玩春花”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技能目标细化为“学会利用钢丝绕叶片”等;将劳动习惯目标细化为“使用完工具后能将其归回原位”等,便于学生对照目标评价自己的表现。再如,在项目式学习活动“做笔筒”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技能目标细化为“独立构思,设计方案,方案多样,新颖独特”“能形象地画出小动物的外形”“能熟练地用剪刀剪彩纸”“能熟练地黏贴纸芯筒”等;将劳动态度目标细化为“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等;将劳动精神目标细化为“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
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教师要充分调动周边资源,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评价。比如,在项目式学习活动“巧手制香囊 药香满重阳”中,除了师生评价,教师还让学生将设计制作好的中草药香囊拍照上传至班级相册中,发动家长进行评价;对收到香囊的社区老人进行回访,让老人们也参与评价。
最后,分学段制订评价标准。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年级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让他们以绘画+文字的方式记录劳动过程及感受,用贴红花、星级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第二学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作文或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劳动经历,展现劳动过程,分享劳动创意作品等;第三学段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劳动过程性作品及材料,放入档案袋,完成劳动评价。
五、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完善项目式学习活动
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教师的劳动指导要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服务。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劳动教育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也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讲”,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劳动活动中出力出汗、手脑并用,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塑造自己[4]。为使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效果最大化,笔者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完善项目式学习活动。
(一)家校合力,提升素养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许多劳动项目的开展须借力家庭,有家长进行劳动指导,项目式学习能够更有效地落实。比如,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卷纸纸芯筒,为制作笔筒准备材料;学生也可以将在学校中未完成的创意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协作完成。在家校同心协力的配合下,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够有所提高。
(二)成果展示,助力成长
成果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交流和反思。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劳动成果,了解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的转变情况;还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调整与优化教学策略。比如,在“创意地整理与布置我们的书桌”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个人物品整理比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还可以举办废旧物品改造成果展,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笔筒、风铃等展示出来,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中互相学习、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巍,高艳.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2,9(2):85-92.
[2]张丽虹,吕立杰.从任务群到劳动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4):6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李志辉,王纬虹.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