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梅永玖
【摘要】“双减”政策对教师设计的学科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教师要以减负增效为目标,探索设计精简化、高质量作业的方法。文章就“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策略展开探讨,并从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两方面出发,提出创新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单元作业;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梅永玖(1982—),男,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华学校。
“双减”政策为教师创新学科教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作业设计的合理性既关系到学生的课后学习体验,又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布置单元作业,使学科作业更具整体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通过作业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优化作业内容设计,发展学生多项能力
(一)融入生活元素,培养应用意识
为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融入相关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这样的作业后,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会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形成一定的应用意识。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和不常见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布置生活作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生活作业】
1.请尝试估一估、量一量硬币的厚度、教材的长度、文具盒的厚度、书桌的高度。
2.请换算:硬币的厚度是 分米,书本的长度是 毫米。
3.请在直线上填入长度单位:长颈鹿的身高约为5 ,蚂蚁的身长约为3 ,狮子的身长约为2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为1794 ,黄河的干流全长约为5464 。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中的事物的长度,学习测量和估算的方法,并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二)引导归纳总结,发展逻辑思维
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有所不同,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不仅要思考如何通过作业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要思考如何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单元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归纳总结类单元作业,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学习,助力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推理意识。这样的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知识储备量[1]。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采摘节—混合运算”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后通过单元作业引导学生回顾混合运算知识、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由此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作业】
1.请列举你在这个单元学到的知识。
2.请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请梳理这个单元知识的脉络,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作业要求,学生需要回顾课本上的内容。通过梳理,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如何进行混合运算。而在学生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关注教材30页的内容,将混合运算分为“无括号的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类,然后总结不同类型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由此绘制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图1 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思维导图
随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应习题,以检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先进行总结归纳,再完成专项练习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而学生的运算能力也会得到有效锻炼。
(三)设计实践作业,锻炼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较强,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做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奥秘[2]。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新校服—条形统计图”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后布置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以及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教师可以布置以“统计班里学生出行方式”为主题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本班学生上学和回家采用的出行方式,然后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如下问题:1.请问你绘制的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2.条形统计图中的1格代表什么;3.根据你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分析本班学生最喜欢的出行方式;4.请思考,从你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在上述作业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在自主收集数据、汇总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和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丰富的学习经验,发展多方面能力。
二、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发挥作业多样功能
(一)布置预习作业,了解实际学情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科学利用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以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在布置单元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高效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技巧。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快乐农场—运算律”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梳理单元知识,自主学习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并尝试运用这些运算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单元预习作业】
1.了解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的含义。
2.尝试用字母归纳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3.用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计算下列习题。
56+72+28= ,88+80+112= ,132+(68+54)= ,26+(89+74)= ;2×25×20= ,125×7×8= ,6×(17×5)= ,4×51×25= 。
在完成上述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并尝试运用自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会使他们熟悉这部分数学知识,掌握有效预习的技巧。
(二)设计分层作业,促进个性化发展
根据“双减”政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应确保作业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使学生通过作业实现能力提升。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能力差异设计梯度化的作业,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后,设计基础层、提升层和发展层3个层次的作业,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作业扎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4]。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最简分数和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设计分层作业,以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能力。
【基础层作业】
1.16的因数有 ,20的因数有 ,16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为 。
2.用短除法求2、3、5的最小公倍数,以及5、8、10的最小公倍数。
3.找出、、、中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提升层作业】
1.请将、、化成最简分数。
2.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在( )内填入>、<或=。
( ),( ),
( ),( )。
3.计算下列题目。
+= ,+= ,
+= ,+= 。
【发展层作业】
某阅览室内有多种类型的图书,其中天文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艺术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技术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文学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剩下书籍均为其他类书籍。请问,此阅览室内哪种类型的书籍最多?天文类书籍和文学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几分之几?其他类书籍占全部书籍的几分之几?
(三)推出游戏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为使作业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还可以推出一部分游戏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展开深入思考[5]。
以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可能性”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后设计对应的游戏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复习知识,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的方法,提高课后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真假预言家”游戏作业,要求学生写下十件自己认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十件自己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和十件自己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此考查学生对于“可能性”这一概念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黄色、红色两种颜色的球和一个纸箱,鼓励学生在课后玩“摸球游戏”,并思考以下问题:1.若要使自己只能摸出黄色球,应该怎么放球;2.若要使自己只能摸出红色球,应该怎么放球;3.若要使自己有更大概率摸出黄色球,同时也可能摸出红色球,应该怎么放球。
在完成游戏作业时,学生可以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深入思考相关数学问题,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并顺利完成复习巩固任务。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反思
根据实践经验,笔者以为,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前,应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此后,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单元作业,帮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应多布置分层作业,尊重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给予学生帮助或者调整作业难度,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减负增效的要求,在作业设计上持续改进,利用更具多样性和针对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高效学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作业、归纳总结作业和实践作业,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布置预习作业、分层作业和游戏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在课后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温义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4(2):109-112.
[2]杨启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6):212-214.
[3]潘建芬.“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智力,2023(35):104-107.
[4]王丽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42-44.
[5]吴慧.“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师,2022(3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