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能力点应用下的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方法初探

作者: 李秀红

【摘要】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微能力点应用下的多媒体互动技术,能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心理干预环境。通过看图讲故事和讲故事画画法、情境互动法、虚拟情境艺术治疗法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他们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微能力点;美术课堂;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干预

【基金项目】本文系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微能力点的信息技术和特殊儿童艺术类学科融合的课程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22YB1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秀红(1977—),女,武安市南关小学。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即具有特殊学习需求、情感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较为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教师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来干预其心理。美术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宣泄功能,成为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突破点。

一、微能力点与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的融合

(一)微能力点的定义与应用

微能力点指信息技术2.0微能力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教育资源和平台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系列具体能力点。这些能力点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多个教学核心环节。

(二)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概述

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是指利用多种媒介互动技术,将美术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融合互动,形成综合课堂。在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实践中,此类课堂既有综合音乐、律动操、舞蹈等身体感知的美术互动尝试,又有融合诗歌、看图表达、摄影、多媒体制作等思维互动的美术干预探索,还有集感知和思维于一体的影视、情境互动美术干预实践。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多变性、综合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微能力点与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的融合方式

微能力点与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的融合方式主要体现在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等维度。这些融合方式不仅能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还能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美术学习支持[1];利用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和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教师可以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美术教学内容,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干预;通过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师可以给随班就读学生创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互动性的环境,让他们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

二、微能力点应用下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活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与提升学习参与度

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图像、声音、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且生动的学习材料。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够有效吸引随班就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同时,教师能够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如此,随班就读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有助于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情绪表达与宣泄

在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中,美术创作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来说具有显著的情感宣泄作用。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创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宣泄内心的情感,释放心理压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技术展示和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三)完善自我认知

通过丰富多样的视觉刺激和互动体验,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探索创新的平台。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现内心的世界,还能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课堂上的作品展示、交流分享等环节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三、微能力点应用下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活动的开展方法

(一)看图讲故事和讲故事画画法

在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中加入阅读的元素,能使教师、美术材料与学生三者互动,以此促进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在看图讲故事和讲故事画画中,学生不需要对故事做出解释和评论,也不需要有心理防御,从而逐渐改变心理状态。

看图讲故事即教师根据干预目标,通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能力点在课前做好学情分析,并利用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能力点获取体现学生心理状态的作品。在画面情节中,教师应创设与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情境相似或完全一致的情境。接着,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好一个适宜讨论的方案,和学生共同观看作品,以此切入心理干预环节。

讲故事画画即教师根据干预目标确定主题(或由学生自行确定),让学生围绕主题讲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画出内容。如在“团体故事”课堂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为团体故事想一个主题,然后每个学生为故事创作一句话。例如,第一个学生说“从前有一家人要去度假”,第二个学生就接着说“他们穿过沙漠时突然车胎爆了”,然后第三个学生继续补充,直至故事完成。故事完成后,学生画出对故事的感受,或画出故事中与自己有关的部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画作进行心理问题方面的分析。

(二)情境互动法

情境互动法是指将美术课堂活动与表演、游戏相结合,通过美术材料进行表达互动,以此深化学生的自我认识,帮助学生直面困扰,探索心理问题。教师通常借助角色扮演而非谈论的形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借助戏剧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推进干预的深入[2]。

该方法可以在整个美术干预的中期或后期实施。教师可以借助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能力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教师可以利用象征形象(如学生制作的手工木偶、布娃娃或者多媒体设备呈现的形象等)唤起学生的自发投射表演。例如,教师可直接对学生说:“我们让它们来表演吧,你选谁?“你喜欢让它们讲故事吗?”以此切入互动问答和表演,进行具体干预。

(三)虚拟情境艺术治疗法

虚拟情境艺术治疗法将虚拟现实互动媒体技术用于艺术治疗中。该技术能跟随学生的动作进行视觉响应。学生佩戴立体眼镜即可进入治疗环境,操控其中的虚拟对象。

在美术课堂中应用该法,主要包含热身期、初期、干预期和巩固期四个阶段。学生在每个阶段均可参与多项融合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互动游戏。在互动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克服恐惧、愤怒和焦虑等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对自己和对未来的正面感受。

四、微能力点应用下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要点

(一)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设计教学,从而有效干预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女生在使用多种媒介、整合手势、象征性游戏、讲述以及立体塑造等方面优于男生;而男生在使用黏土任务中的表现往往更为出色。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学生的美术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因素,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二)实行多元化评价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展现他们的能力和进步。多元化评价通过综合考量学生的多个维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从而避免对学生能力的片面评判而增加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如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将单项评价与多项评价相结合。当然,在多元化评价之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重点使用某一种评价方式。比如,在课堂中,对于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应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对于心理障碍程度较为严重的学生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于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要以绝对评价为主,注重其知识水平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而对于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要以相对评价为主,注重学生行为方面的进步[3]。教师在对多项内容进行评价后,能综合权衡学生的进步情况,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信心。

(三)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家庭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心理干预过程中,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教师要加强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在家表现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基本信息。家长也要及时将学生的一些合理化要求、想法向学校反映,以便取得学校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教师与家长要针对学生心理干预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和分歧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取得意见上的一致和彼此的信任,以此保证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和方法保持高度统一。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此既能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4]。

结语

微能力点应用下的多媒体互动美术课堂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了创新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参与度,有助于他们进行情绪表达与宣泄,有助于完善他们的自我认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看图讲故事和讲故事画画法、情境互动法、虚拟情境艺术治疗法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在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实行多元化评价、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从而提升美术课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干预效果。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创造更加包容、支持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明.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204.

[2]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邢同渊.新时代随班就读重在实质融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14-17.

[4]林云强,张福娟,聂影.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10(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