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养正教育”理念的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及其实践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 朱英
【摘要】文章研究新课标改革进程中基于“养正教育”理念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方法,旨在引导教师学习教育哲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一般经验,提炼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观,以此指导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养正教育”;个人课程哲学;教师成长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均指出,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基于此,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安师附小”)提出“养正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研究教师个人课程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优秀教师队伍的成长,带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养正教育”理念下探讨教师如何通过个人课程哲学的建构,促使教育教学理念落地、转化,实现培养心向善、学向上、行向美的未来社会公民的育人目标。“养正教育”聚焦教师课程观、课堂观和学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指导教师建构个人课程哲学,让每位教师的课程哲学成为学校理念生长的原点,亦成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石。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第一阶段:理念建构与物质凝练。此阶段是整个研究的基础。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和分析“养正教育”的内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正教育”原则,即“养正教育30条”。第二阶段:指南设计与框架形成。此阶段是将理念具体化、操作化的关键步骤。研究团队编撰了《“养正教育”理念下个人课程哲学的建构行动指南》,包括课程设计原则、教学方法选择、评价体系建立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指导方案。第三阶段,在教师个人课程哲学视角下,架构学科课程框架,凝练实施策略。第四阶段:经验提炼与全面总结。此阶段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阶段。研究团队完成了对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及其实践的评价和前三个阶段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出“养正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和经验教训。
三、研究的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团队厘清了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个人课程哲学之间的关系,让育人的目标更加明晰,让方法策略更贴近学生,从而同步实现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
(一)厘清了“养正教育”理念和教师个人课程哲学之间的关系
“养正教育”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求真、向善、寻美。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让内心的善良成为做人的根本,拥有发现美、崇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正以蒙”的教风指引教师在凝练和提出自己的个人课程哲学的过程中尊重规律、遵循原则、创新方法。
1.学校办学理念对教师个人课程哲学产生影响
学校“养正教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蒙以养正”的思想,即要在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施行正确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1]。学校采用骨干先行的方式,让骨干教师追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做学校文化的接续者和传递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儿童、研究课堂、研究教育,凝练出个人对教育的基本观点。
2.学校办学理念成为教师个人教育行为的方向标
学校在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行为的过程中,围绕“我的教育观”“我的学生观”“我的课程观”等专题开展系列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宣讲个人课程哲学,让其展示自己的教育主张,并通过课堂实践,进行循证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变革。
3.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反哺学科团队建设和文化形成
骨干教师对学科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总结提炼个人课程哲学,基于个人课程哲学完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带领组内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真问题,一起做课题研究,让青年教师积累成功案例,反哺团队发展。骨干教师成为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心中的标杆。
(二)总结提炼了教师个人课程哲学的一般方法
教师个人课程哲学是指教师在其日常课程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课程领域内基本问题的个性认识。通过研究,研究团队总结梳理出教师建构个人课程哲学的一般方法:制订规划—积累经验—筛选整合—加工凝练—活化改进。
1.制订规划
从认识自我开始,正确、理智分析自己,充分发现自己,做好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划,将拥有个体独特的课程观作为目标,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积累经验
教师的教学成熟度和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反观个体的教育行为,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案例、方法,找到一般规律。
3.筛选整合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剔除不具代表性或者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内容,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将相似的内容或者典型的案例归并整理,并按照一定的线索将它们关联起来,探索其共同规律,提炼出个人对课程的基本观点。
4.加工凝练
凝练课程哲学“三步法”:凝练个人的课程哲学观,将其概念化;寻找理论根源,将其理论化;阐述实践途径、方法,将其行动化。
5.活化改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并完善课程哲学,积累可以反复实践的典型案例,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优化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和方法
教师通过对课程理论的学习,会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风格、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选择合适的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和视角。教师从基于经验的传统方法中走出来,从更宏观、科学的层面理解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意识到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要经历课程目标的精准设定、内容的合理组织、方法的适宜选择等,从而反思和重构自己的实践经验。例如,语文老师为突破课堂教学中识字容量大的难题,选择多元智能理论和小组合作课程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课堂上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2.采取多样组合创新实践
教师在课程目标设定、课堂组织形式选择、课堂评价设计等方面会涉及多种课程理论,对此,教师需要将其融合应用于课堂。例如,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结合泰勒原理设计习作清单,把一篇好文章的特点提炼出来,指导习作方法;有机融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审视教育教学行为
在课程理论指导下,教师养成了反思教学行为的习惯。在教学中会关注学生的原生家庭、学习风格、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层次。例如,英语教师会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比如,为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复述故事、演讲、采访任务;为逻辑数学智能突出的学生设计根据语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为肢体动觉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安排短剧表演任务;等等。
(四)研制了基于教师个人课程哲学的专业发展评价指标
教师对课程这一复杂事件和活动进行深入的专业思考和实践参与,形成了相对稳定并能指导其展开课程教学实践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如此表明其具备了个人课程观[2]。研究团队设计了检测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量表,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行阶段评估。
1.研制依据
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具有个体性、实践性、缄默性、动态生成性以及学术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等特点[3]。研究团队根据这些特点,对标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3个维度、8个观测点研制了评价量表(见表1),尝试分析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量表使用
研究团队邀请学科专家和理论专家,结合教师对个人课程哲学观点的宣讲、课堂实践案例分析、课堂设计和实施,对教师进行评估和指导。一方面检验量表设计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检验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对教师个人成长的指导性,并给出修改意见。
四、研究的收获
教师对个人课程哲学的追寻,成就了教师,发展了学生,也推动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保障了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形成了追寻个人课程哲学的学术氛围
在学校教育现场,骨干教师的课程哲学之花茁壮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使校园形成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的学术氛围。
1.骨干教师对个人课程哲学的思考有深度
从2021年开始,研究团队邀请了学科专家来校做报告,面对面指导教师。13位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回顾梳理、对话专家等形式提出了各自的个人课程哲学观,在学科组内进行宣讲,接着结合新课标理念的学习完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通过课堂实践验证主张的科学性,最后聆听专家指导,不断完善个人课程哲学思想,形成个人课程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
2.学科建设的集体行动有厚度
骨干教师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兼任学科组组长或分管领导,带领团队从学科课程哲学、学科性质、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实施与评价四个维度研制各学科建设行动方案。方案围绕学科课程哲学厘清课程三级目标,对标目标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践性作业、学科内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等,推动了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促进了教师的个体成长
对个人课程哲学的研究帮助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思考,直面教育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和真困难,从专业自主走向专业自觉。
通过个人课程哲学研究,教师对教育教学本质和目的进行深入思考,探索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种持续的自我提升和实践检验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做合一”的能力,而且让教师更自信地直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研究团队跟踪的骨干教师中,有4人成功晋升了高级职称,5人获评区优秀骨干教师,1人成为区学科带头人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充分证明个人课程哲学对教师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结语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基于“养正教育”理念的教师个人课程哲学及其实践,深入探索了学校教师培养的方法。学校引导教师追求并形成个人课程哲学,能激励教师自觉关注教育现场,关注学生需求,积极因材施教,在推动和引领学生发展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梦婷.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J].文教资料,2021(3):86-87,77.
[2]张晓瑜.教师个人有机课程观的建构:基于过程哲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6,37(5):117-123.
[3]赵垣可,范蔚.教师个人课程哲学的意蕴、实践价值及建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