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
作者: 黄颖红【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从跨学科视角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讨论了将艺术知识、科学知识融入语文课堂的方法,期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策略
跨学科学习,指的是学生基于自身知识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单一课程内容为主干,整合其他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可以克服分科教育对知识的割裂,推动学生深入、全面地学习知识并发现学科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既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有趣,从而顺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逐步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
一、从跨学科视角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拓宽教学空间,提升阅读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建班级线上学习群,鼓励学生利用教师分享的线上教育资源深入阅读文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导学视频、导学案等学习资料上传到班级线上学习群中,学生可按需下载,提前预习课文;在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线上学习群中交流学习的困惑和心得,并建议学生将自己的课后学习成果分享到班级线上学习群中[1]。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介绍三位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的注释以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内容,把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的预习成果汇总并上传至班级线上学习群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学习、诵读三首古诗,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指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把握三首古诗的主旨,体味诗句蕴含的哲理。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三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将其改写,然后将改写成果上传至班级线上学习群中,与同学讨论彼此创作的诗。
(二)引入丰富教学资源,打造趣味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学难点。在跨学科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语文阅读资源,构建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专注于课堂[2]。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花魂》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个身居异国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与爱,体现了作者一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备课环节,教师寻找与梅花相关的现代诗,如《一枝梅花的背影》《当梅花开放的时候》等,并收集人们朗读这些诗歌的音频以及展现梅花盛开之美的图片,据此制作了微课。在课堂上,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以渲染思念家乡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梅花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深刻的理解,这为他们后续深入分析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升华阅读体验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时,教师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文本、学习知识,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了金铁木执导的历史纪录电影《圆明园》的精彩片段,然后据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此后,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与此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此前,我们已经分析过圆明园的价值了,现在,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吗?”讨论这一问题后,学生会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影响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课堂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与圆明园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等,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思考自己和教师、同学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
二、融入艺术学科知识,展现阅读文本的魅力
(一)融入音乐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与音乐知识相关,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音乐作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语文阅读课的吸引力,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3]。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伯牙鼓琴》时,教师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旋律里。在播放乐曲后,教师组织了课堂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聆听感受。接下来,教师建议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伯牙鼓琴》,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继续播放《高山流水》这一乐曲。在学生明确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集中精神,认真聆听《高山流水》这一乐曲,思考曲中的什么段落展现了高山、什么段落展现了流水,并说说为什么。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快发现:这一乐曲的前半部分运用相隔两个八度的“大撮”来展现高山的雄伟气势;而这一乐曲的后半部分,则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大量地使用上下行的刮奏手法,以表现流水的不同形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学生自然可以理解锺子期听到伯牙的琴音时内心受到的震撼,以及伯牙发现锺子期能够听懂自己的琴声时内心的惊喜。在音乐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对这场知音之遇也会产生更多的领悟和体会。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作品领略文本中的情感美与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这类学习活动时,应当确保音乐作品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避免将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才能充分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优势。
(二)融入美术学科知识
在教授状物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融入美术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描绘的画面之美。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猫》时,教师先展示了吴冠中的绘画作品《眼》、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猫》,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猫》这篇课文,并认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想象刚满月的小猫站不稳却淘气依旧的样子。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结合文本向学生提问:“作者老舍先生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猫的?”在学生顺利解答这一问题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鉴课文中的语句,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绘制一幅与猫有关的画。在学生完成绘画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创作理念。在课堂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项富有创意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某一种小动物,然后尝试运用摄影或者绘画等方式展现这种小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动、灵活。
由此可见,将美术知识引入阅读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阅读学习的效率。
三、融入科学知识,增强阅读教学逻辑性
(一)讲解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地融入相关科学知识,组织课堂讨论活动与实践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世间万物的奇妙[4]。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琥珀》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是琥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将阅读重点放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在这个阅读活动中,学生了解了琥珀作为松柏科植物树脂化石的独特性质。随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探索性问题:“既然琥珀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科学家们并未亲眼见证这一过程,那么他们是如何准确地揭示琥珀形成的奥秘的呢?”这一问题顺利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促使他们再次细致阅读文本,深入分析课文中与琥珀形成过程相关的语句。在学生梳理清楚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则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影响琥珀形成的因素等科学知识。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融入科学知识,引领学生以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对作者描写的现象以及事物形成客观而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或过早给出答案。
(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科普文着重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在教授此类文本时,教师可以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实践。这样做既能增强阅读课堂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蝴蝶的家》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回到生活中,在自己家附近寻找蝴蝶,并观察蝴蝶的习性。此外,教师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以及图书馆收集有关蝴蝶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蝴蝶特征以及习性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则引导学生从预习成果出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蝴蝶是如何抵挡风雨侵袭的。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探究、讨论的成果写一篇科普短文,具体地介绍自己的探究经历以及得到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科学实践活动引入阅读课堂。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科学策略,寻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点,将其他学科知识有效引入语文课堂,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钱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文汇,2023(12):35-38.
[2]赵卉.境脉学习: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J].四川教育,2023(24):38-39.
[3]胡晓燕.学科融合·内外链接·学评一致: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34):22-25.
[4]丁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