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设计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
作者: 朱娟【摘要】逆向设计可以助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落地,帮助教师全程围绕教学预期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文章结合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分析教师如何在逆向设计下确定教学预期,据此在教学前评价学情,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支架,设计过程评价清单调控教和学的过程,设计综合检测项目判断教学预期是否达到,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逆向设计;“教—学—评”一致性
一、核心概念
(一)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需要“以终为始”,先确定教学总目标,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多个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子目标,再围绕各个子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最终达成教学总目标。逆向设计中,评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前的基础、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后的需求,从而优化教学细节,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评”三个环节指向同一个核心,即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所学即教师所教、教师所教即评价内容、学生所学即评价内容[1]。“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师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求助,突破学习困境,主动调整学习状态。
二、逆向设计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发现,逆向设计与“教—学—评”一致性均强调围绕特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同时凸显教学评价的作用。逆向设计可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逆向设计让评有的放矢
逆向设计中的教学总目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基础;子目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期间和学习期间展开评价,确保各个评价主体都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价工作,收集评价信息。
(二)逆向设计让教有据可依
逆向设计首先关注的是教学预期。明确教学预期,教师在教学期间便能做到有据可依,即以达成教学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若发现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则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朝着教学目标开展。如此能防止教学盲目拓展、深度不足等问题出现。
(三)逆向设计让学真正发生
逆向设计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克服学习的难点,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真正从课内外活动中获益。
三、逆向设计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流程
(一)确定预期—找出整体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先确定教学预期,即找出整体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所以,教师确定教学预期时,需要系统把握单元各个板块的主要内容,明确单元主题意义和单元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材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主要语篇、练习以“am/is/are doing”的知识为主线展开设计,多个板块涉及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话题。教师可围绕单元内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学习和运用parent、 clean、sweep the floor、 wash the dishes等词汇,能听懂、会说、会用“What are you/they doing?”“What is he/she doing?”及回答“I'm...”“They/We are...”“He/She is...”。(学习理解)
2.通过跟读、朗读、问答、讨论等途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描述教材中图片信息,应用所学语言知识评价教材语篇主人公的行为。(应用实践)
3.通过回顾生活经历、编创趣味对话、设计趣味表演等途径,结合“在家”“在校园”“在语音通话中”等场景,交流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培养灵活运用单元知识的能力。(迁移创新)
(二)评价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确定教学预期的基础上,教师需评价学生基础,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What(教学内容)、Why(教学目的)、How(教学方式)三个角度细致解读教材各个板块的语篇或活动,基于教材分析结果评价学情。以“Story time”板块为例,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开展如下工作。
1.教材分析
①What:教材场景为Mike的家中,从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介绍Mike一家正在做的事情,由此情境引入家务相关词汇和现在进行时的语法。
②Why:旨在让学生参与学习理解活动,用相关的语言知识介绍家人正在做的事情,形成通过衔接性语言提升语篇内容关联性的意识,并通过“帮助父亲洗车”“帮助母亲做家务”“与亲人共同吃水果”等细节描述让学生意识到要帮助父母、关心家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③How: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关键句式初步感知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知识,并结合图片想象语篇描绘的场景,主动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提升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
2.评价学情
该板块内容生活性较强,语篇内容与插图一一对应,且学生已具备推理语篇内容的能力,因而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语篇大意。但一些学生对动词“-ing”形式不熟悉,一些学生缺乏独立解读语篇的兴趣和信心,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深挖语篇语言特色和语篇主题意义的意识,因而容易出现阅读活动止步于浅层面理解语篇内容的情况。
教师在分析教材“Story time”板块内容的基础上评价学情,可以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后续教学细节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设计支架—推动深度学习
设计支架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3]。教师可设计多个具体的支架,从而在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探索重点知识,攻克难点。仍然以“Story time”板块为例,结合学情评价结果,教师可设计如下支架。
1.情境支架—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播放视频,展示一家人在假期里做家务的场景,让学生关注到“洗车”“做饭”“扫地”等关键活动,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本次学习的关键任务“Design subtitles (字幕) to illustrate what they are doing.”。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画线词汇“doing”,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介绍他人正在做的事情”,结合情境明确学习重点,有目的地学,以提升教和学的融合效果。
2.问题支架—辅助学生梳理语篇
针对一些学生缺乏阅读信心的问题,教师可搭建问题支架。如针对第一段内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支架。
It's Saturday morning...
①What is Mike's father doing?
②What is Mike doing?
③What is Helen doing? Where is she?
④What is Mike's mother doing? Where is she?
⑤What is Tim doing? Where is he?
⑥What is Ben (the dog)doing?
在问题的提示下,学生可以在逐步作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语篇内容。
3.生活支架—探究语篇主题意义
教师搭建生活支架,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与家人相处的场景,分享自己帮父母做家务的经验,以此搭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带领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
以上,教师结合学情评价结果设计多个支架,可以有序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复习等活动,从而取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过程评价清单,调控教和学的细节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过程评价清单尤为重要,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者或被评价者,都需要结合过程评价清单调整自身状态[4]。以“Grammar time”板块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之前的学习经验,尝试独立归纳语法知识,并结合该板块的图表验证归纳成果,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语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素养。
1.设计过程评价清单
教师从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角度设计评价细则。
针对教师的评价细则具体可包含如下信息。
①教师所用的导入方法能否激活学生自主归纳语法知识的兴趣?
②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提示,激发学生对语法归纳的灵感?
③教师所用的语法知识训练方式是否有趣、有效?
④师生互动期间,教师是否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生的评价细则具体可包含如下信息。
①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该板块语篇关键句子归纳语法知识?
②学生是否能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解决同学的问题?
③学生向他人求助前,是否已尝试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学生是否掌握了将一般动词变为“-ing”形式的规律?
⑤学生练习期间,是否能基于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知识说明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保证语法正确?
2.基于评价结果调控教和学的细节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出必要调整。例如,教师在结合过程评价清单进行评价时,发现少部分学生在练习环节中出现忽视“be”动词、忽视将动词变为“-ing”形式的问题,从而补充板书提示,如“Sb. am/is/are ing...”,并设计新的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板书提示展开练习,同时,还鼓励语法学得较好的学生帮助组员克服学习难点。教师也发现多数学生存在无法准确完成练习任务的问题,于是分析是否出现了教学节奏过快、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不符等情况,在帮助学生克服本课学习难点的基础上,调整后续课时的教学方案。再如,学生在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过程时,发现自己缺乏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从而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调整学习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他人的帮助。
教师先设计过程评价清单,再让自己和学生分别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活动,从而调控教和学的细节,确保教学模式、方法等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设计综合检测项目,检验教学预期是否达到
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后,教师需要设计综合检测项目,将生活任务、表演、测试卷等作为设计综合检测项目的媒介。具体而言,本次教学中,单元话题与生活关联紧密,因而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周末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务,并拍摄相关照片,用照片制作微视频,并录制与之对应的音频,介绍照片中人物所做的事情。之后,教师可以从语法的准确性、语言的丰富性、语音和语调等角度评价学生的配音,判断学生是否内化了单元语法知识,并根据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参与了哪些劳动项目等,分析学生是否内化了单元主题意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参与综合检测项目的情况检验教学预期是否达到。若未能达到教学预期,教师则需要通过补充微课、增设单元教学课时、利用线上平台与学生对话等途径进行后续教学。
结语
简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进行逆向设计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首先确定教学的终点—整体教学目标,接着评价学生的基础,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支架,最后设计有助于调控教和学细节的过程评价清单以及有助于检验教学预期是否达到的综合检测项目,以确保教、学、评围绕教学预期有效开展,达成整体教学目标,提升单元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舒.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践[J].校园英语,2023(50):115-117.
[2]鲁子问.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23(49):23-25,37.
[3]吕小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逆向设计:以PEP六年级下册Unit 3 Where did you go?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54-57.
[4]唐永文,彭娇.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设计,2023(2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