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 朱春娟【摘要】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倡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和成长,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绘本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小学生喜爱。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道理、发展情感的同时,推动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提升。文章以Run, Rabbit, Run!这一绘本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教师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朱春娟(1982—),女,江苏省启东市决心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知识的奠基期,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部分小学英语课堂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绘本,增加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小学生普遍不习惯阅读大段文字,而绘本是以图片为主、以文字为辅,利用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图画说故事和表达情感的图书。有趣的绘本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让小学生通过故事学习英语知识和人生道理。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有关基础外语教育的主张、解决方案。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围绕绘本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1]。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绘本内容、感受故事深意,而且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文章以Run, Rabbit, Run!的教学为例,具体分析教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绘本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组织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带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第一步。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绘本中的图画、额外的视频资源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分析绘本故事内容,探究绘本故事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为后续参与其他类型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一)观察图画,猜测故事内容
图画是绘本的主体部分。绘本中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图画可以让读者了解故事的主人公和大致走向。在组织学习理解类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的图画并发挥想象力猜测故事情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根据Run, Rabbit, Run!这一绘本开展教学时,教师先展示绘本的封面,带领学生据此猜测故事内容。Run, Rabbit, Run!封面的正中央是一只兔子,左后方则有只鳄鱼。通过这一封面,学生很快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兔子,而绘本故事则与兔子躲避鳄鱼有关。接下来,教师展示绘本中的几张图画,让学生了解老鼠、狮子、松鼠、秃鹰、蜗牛、蛇、青蛙、鲨鱼等角色会陆续出现在绘本中,并鼓励学生猜测兔子和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在讨论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想,鳄鱼、狮子、秃鹰、蛇、鲨鱼应该是想吃掉兔子,而老鼠、松鼠、蜗牛、青蛙帮助了兔子,提醒兔子赶紧逃跑!”也有学生认为:“或许鳄鱼、狮子、秃鹰、蛇、鲨鱼正准备邀请兔子玩耍,而老鼠、松鼠、蜗牛、青蛙阻止了兔子。”
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认真观察绘本中的图画,并据此发挥想象力猜测了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学生了解故事中的角色,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可以为学生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思考问题,梳理故事情节
教师还可以围绕绘本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绘本中的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绘本故事和主人公的行为,探寻故事表达的情感和讲述的道理。
在根据Run, Rabbit, Run!这一绘本开展教学时,教师主动提出问题“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se animals and rabbit?”,以引导学生分析绘本中角色的关系。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What did the crocs want to do?”,学生在认真阅读绘本后,意识到鳄鱼是想将兔子骗到火车上吃掉。教师追问“How did the rabbit discover the crocs' intention?”,引导学生完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兔子能够发现鳄鱼的阴谋是因为一只老鼠提醒了兔子。至此,学生顺利完成对绘本中第一个故事的分析。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一思考问题的模式继续阅读绘本,分析兔子在遇到狮子、秃鹰、蛇等动物后发生的故事,思考松鼠、蜗牛、青蛙等动物对兔子说的话。在学生完成这一分析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流、讨论,共同概括这一绘本的故事情节。在课堂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分享自己概括的故事情节。有学生总结道:“One day, the rabbit walked in the park and encountered many dangerous animals. Luckily, the rabbit also had some small and kind friends there, those friends helped the rabbit solve problems.”。
通过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绘本内容,梳理绘本故事的脉络,从而对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产生深入思考。此后,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学生合作概括绘本故事的内容,并运用刚学到的英语知识表达、交流,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基于绘本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
在学生明确绘本故事内容后,教师还应当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绘本中的情感,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记住绘本中有趣的表达方式,同时切实理解绘本的主旨,对绘本产生更深刻的印象[2]。
(一)角色扮演,感受人物情感
在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时,学生需要认真分析角色的台词,思考角色的经历,感受角色的心理变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并对角色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根据Run, Rabbit, Run!这一绘本开展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在组成学习小组后,选择兔子遇到鳄鱼、狮子、秃鹰或者蛇的片段设计表演内容。某小组学生确定要表演兔子遇到狮子的片段后,明确了这段故事的主要角色—狮子、兔子、松鼠。接下来,这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个片段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教师则适时提问:“What emotions did the lions have when they spoke to the rabbit?”。学生很快回答:“狮子这个时候想要引诱兔子,所以我认为狮子的情绪应该是兴奋、渴望的。”教师继续引导:“So what can we do to show the lions' emotion?”。学生讨论之后,总结道:“我们可以在说狮子的台词时语气上扬,语速放慢一点。”此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兔子、老鼠的情绪,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在说兔子的台词‘I can see no meat—do they mean ME?’时,表演者应当加快语速,表现兔子的惊恐、害怕、慌张。而在说老鼠的台词‘Better not wait and see!’时,表演者应该认真一些,表现老鼠对兔子的担心。”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特点,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设计表演内容时,教师还提醒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眼神交流、肢体动作,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不同角色的特点。在这一活动结束后,教师则及时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总结,并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效果、团队配合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演,赞扬学生做得出色的部分,同时指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进一步完善表演的建议。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切实理解角色,还可以有效锻炼语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转述故事,锻炼语言能力
在学生理解绘本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转述故事,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英语核心素养[3]。
Run, Rabbit, Run!这个绘本的故事是从兔子的视角展开的,在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在不改变文本内容的前提下,以第三人称视角转述故事。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转述的重点:抓住事件的主要人物,保证绘本内容不变。在转述时,学生将兔子遇到秃鹰的片段“I see seven vultures high in the sky.”,改写为“The rabbit saw seven vultures high in the sky”。在肯定学生的转述成果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转述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将上述片段改写为“The rabbit walked along the path and saw seven vultures high in the sky.”,让整个故事更丰富、更有层次。但在改编秃鹰的台词“Ooh, can you fly? We will help you try!”时,学生遇到了困难。有学生直接将秃鹰的台词改写为“Ooh, could rabbit fly? Vultures would help rabbit try.”,这样的句子显然和剧情不符。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改变表达方式,将疑问句变成陈述句,并加入自己的创意,如改写为“Vultures asked the rabbit if it can fly, and told the rabbit they could help it try.”。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建议学生在改写后,在学习小组内分享自己改写的内容,讨论彼此改写成果的完整度、流畅度以及与原剧情的关联度。
通过转述绘本故事的活动,学生可以熟悉绘本中的语言知识,同时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基于绘本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绘本内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组织迁移创新类活动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见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4]。
(一)续写故事,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生理解绘本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续写故事,据此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续编Run, Rabbit, Run!这个绘本的故事时,鼓励学生围绕以下几种可能性续写故事:1.兔子遇到其他怀有恶意的动物;2.兔子遇到想要和它做朋友的动物;3.兔子识破怀有恶意动物的阴谋后,与其他小动物一起玩耍。在收到续写任务和续写要求后,学生十分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开始续写故事。尝试写“兔子遇到其他怀有恶意的动物”情节的学生,写了兔子遇到狐狸、豹子、狼等动物的故事,故事中包含“I see two foxes run along the path.”等句子。教师阅读这一故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How will the foxes lure the rabbit? And what will the rabbit do?”。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考绘本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续写的情节。
通过续写绘本故事,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和良好的表达习惯,了解通过故事展现自己对故事看法的技巧。
(二)联系生活,领悟故事道理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绘本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在设计绘本阅读教学内容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将绘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绘本中的道理[5]。
在带领学生学习Run, Rabbit, Run!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事,说出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学会分辨他人的恶意与善意。除此之外,学生还分析了有效分辨他人恶意与善意的多种方法。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后,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轻信他人,遇到不对劲的情况时要优先考虑自身安危。
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白绘本讲述的道理,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技巧,并学会使用富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以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为小学英语教师设计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绘本是一种小学生喜爱的图书形式,通常具有形象直观、趣味性强、色彩明朗、语言简洁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能够帮助小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并围绕绘本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推动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寅飞.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究[J].英语教师,2023,23(21):109-111,124.
[2]赵进.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4(2):32-37.
[3]潘俊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绘本融合教学:以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8 Birthdays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7/8):94-96.
[4]黄芸.“绘”读文本语用提升:基于整合式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绘本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1(36):71-73.
[5]杭燕楠.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21(2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