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园一日活动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陆枫灵

【摘要】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对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以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主题活动、午餐活动、集体活动等,促进劳动教育的渗透,以便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切实强化幼儿的自觉劳动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陆枫灵(1997—),女,江苏省启东市高新区幼儿园。

素质教育理念与幼儿教育的整合,让教师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有许多教师将劳动教育当成单独的活动,与日常幼儿教育剥离开来,这会阻碍幼儿劳动素养、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包含多个渗透劳动教育的落脚点,能让劳动教育真正地渗透到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此,教师要打破常规,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帮助幼儿形成爱劳动的品质、肯劳动的意识,以及会劳动的能力,促使幼儿从劳动中获得快乐,逐步养成积极劳动的良好习惯。

一、开展主题活动,做好劳动教育

主题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集体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类活动能够迅速地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幼儿园,教师要把握主题教育的机会,以劳动教育为活动主题,做好劳动方法的渗透和劳动竞赛的组织,以便在提升幼儿劳动能力之余,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一)渗透劳动方法,提升劳动能力

纵观当前的幼儿劳动教育活动,许多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劳动知识的渗透上,而未重视开展劳动主题活动。这导致幼儿真正参与到劳动中时,因为未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而难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若教师频繁地纠正幼儿的劳动方式,也较难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快乐,难以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幼儿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为幼儿渗透劳动的正确方式,强化幼儿的劳动技能,以便幼儿掌握正确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的质量。

例如,擦桌子、擦椅子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行为。在以往的劳动教育中,教师通常会直接为幼儿安排相应的劳动任务,让幼儿自主擦桌子、擦椅子,表面上给予了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但实际上幼儿完成劳动任务的质量并不高,许多幼儿并没有真正地擦干净桌子和椅子。

对此,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擦桌子、擦椅子呢?”“如果不擦桌子、不擦椅子,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等问题,使幼儿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确劳动的目的。随后,教师采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的方式,为幼儿介绍擦桌子、擦椅子的技巧,使幼儿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掌握擦桌子、擦椅子的技能,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借助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机会,为幼儿渗透科学的劳动方法,使幼儿迅速地掌握劳动技巧,以便幼儿在参与劳动时能够游刃有余。

(二)组织竞技比赛,活化劳育方式

幼儿的劳动兴趣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劳动热情,当幼儿的兴趣浓厚时,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当幼儿的兴趣低迷时,他们的劳动欲望会有所降低,进而无意识地排斥劳动。而竞技比赛对幼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幼儿会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而积极投入竞赛中。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劳动教育的需求,组织幼儿开展竞技比赛活动,促使幼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参与竞赛,同时锻炼劳动技能。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爱劳动,爱生活”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热情。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依次为幼儿介绍竞技比赛各个关卡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关:穿脱衣服。将摆在桌子上的衣服穿到身上,再脱下放回原处,并将衣服叠整齐。第二关:脱穿鞋袜。坐在指定位置,将自己的鞋子、袜子脱下,再重新穿上。第三关:玩具分类。对散落在桌子上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第四关:整理书包。整理桌子上的图书和文具,并将它们有序放入书包内。

在幼儿清楚每一个关卡的要求后,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练习的时间,让幼儿熟悉每一个关卡的任务。当幼儿准备好后,教师便可组织幼儿参与游戏,以便幼儿在竞技比赛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根据劳动教育的需求,组织幼儿参与竞技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弱化劳动过程中的枯燥感,使幼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劳动,快速、熟练地掌握劳动技能。

二、抓住午餐契机,做好劳动教育

午餐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教师认为午餐活动只是供给营养的常规活动,只关注幼儿有没有吃饱、营养是否均衡,而弱化了午餐活动中的劳动价值,以至于错失了劳动教育的绝佳机会。对此,在开展一日活动时,教师要正确认识午餐活动,借助午餐时间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营造劳动氛围,助力习惯养成

幼儿生活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也会无意识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如果周围的环境氛围是鼓励幼儿开展劳动的,那么在长期的熏陶下,幼儿也会自觉养成劳动意识,主动地参与劳动活动。

具体而言,教师要精心布置幼儿的就餐环境,张贴提示性标语,烘托劳动教育的氛围,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养成劳动意识,积极地开展劳动。此外,为了激发幼儿的参与性,增加幼儿劳动的机会,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参与到就餐环境和劳动氛围的营造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例如,临近午餐时间,教师便可组织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让就餐环境增添一丝劳动色彩。首先,教师可带领幼儿在餐厅的空白墙上张贴带有“餐具放整齐”“桌椅要摆好”等字样的海报,以便幼儿在浏览这些海报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主动摆放餐具,并在就餐结束后整理餐桌和椅子的习惯。

其次,教师可带领幼儿以“餐后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装扮餐厅的文化长廊,进一步烘托整个餐厅的劳动氛围,使幼儿通过观赏文化长廊,逐步形成积极劳动的意识。在洗手池边,教师也可带领幼儿张贴带有“勤洗手,讲卫生”的标语,使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在幼儿就餐的过程中,教师可抓拍幼儿劳动的瞬间,并将这些照片粘贴到文化长廊上,丰富文化长廊的内容,让幼儿从文化长廊中汲取劳动养分。

教师重视环境的建设,并带领幼儿参与到劳动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能够营造浓郁的劳动教育氛围,促使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定期进行表彰,强化自觉意识

教师和他人的肯定对幼儿而言具有激励作用。当教师对幼儿的劳动行为进行肯定和表彰时,幼儿也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向教师肯定的行为靠近。同时,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会主动地模仿身边的榜样,塑造自身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午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劳动行为,并定期总结幼儿在就餐过程中的劳动行为,以便基于幼儿的情况表彰表现较好的幼儿,促使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增强劳动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设定“我是小标兵”的荣誉称号,表彰午餐活动中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较强的幼儿,从而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向幼儿介绍评选这一荣誉称号的规则—根据幼儿在每日午餐活动中的劳动情况为幼儿打分,每两周统计一次分数,得分最高的幼儿就能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随后,教师再向幼儿介绍参与评分的具体项目,如清扫餐后垃圾的积极性、收拾碗筷的自觉性等,这个活动使幼儿在就餐时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餐后主动清扫垃圾,收拾碗筷。在观察幼儿的行为后,教师可为幼儿评分并统计幼儿的分数,为得分最高的幼儿授予“我是小标兵”的称号。

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获得荣誉称号的幼儿也会继续保持高涨的劳动热情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还能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标兵,强化其他幼儿的劳动自觉性。

三、着手集体活动,做好劳动教育

集体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集体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审美素养、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等,真正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审美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等集体活动,本身与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一)基于田园活动,开放劳动空间

在传统劳动教育中,教师习惯于将劳动的场所局限在室内,导致幼儿劳动素养的发展受限。而田园活动不仅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劳动机会,也可以拓展幼儿的劳动空间,让幼儿在室外锻炼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可指导幼儿有序地参与田园劳动活动,强化幼儿的劳动能力。但是,考虑到田园劳动活动的复杂性,教师可为幼儿搭建合作互助小组,让幼儿在分工合作中加快劳动的进度,更好地体验劳动的快乐。

比如,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种子种植”的田园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在户外,教师先为幼儿展示多种类型的种子,让幼儿认识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之后,教师让幼儿自由选择,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蔬菜种子开展种植活动。选择同一种蔬菜种子的幼儿自动组成一个小组。

在进行实际操作前,教师设计了“如何种植植物种子?”“种植的步骤有哪些?”等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和交流,促使幼儿依靠小组的力量,确定种植蔬菜种子的基本步骤。随后,引导幼儿用事先准备好的瓶子、花盆等容器,以及小铲子等工具,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种植蔬菜种子的活动。活动中,有的幼儿负责装土,有的幼儿负责种植种子,有的幼儿负责运水和浇水等。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在有序操作中完成蔬菜的种植活动,也可以在相互配合中强化合作意识和劳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根据田园活动的难度,组织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种植活动,能够加快幼儿劳动的进度,让幼儿在合作中顺利完成户外劳动,进一步培养劳动素养。

(二)借助创造活动,释放劳动潜能

成功的体验,是幼儿持续参与劳动的动力。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指出,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的能力。这一理念肯定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而创造的过程本身离不开劳动。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开展创造活动,让幼儿在劳动中创造,从而进一步开发幼儿的劳动潜能。在幼儿完成创造活动后,教师也要为幼儿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以便幼儿获得劳动成就感,保持参与劳动的热情。

例如,在“旧物改造”美术区角活动中,教师便组织幼儿开展了自主创造活动,以强化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请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后续的改造活动做准备工作。

在活动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展示了一些由废旧物品改造而成的工艺品,如用废旧纸箱制作的八宝盒,用旧衣物制作的门帘等,激发幼儿的动手创作欲望。随后,教师请幼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废旧物品,鼓励幼儿对废旧物品进行自主改造。

有的幼儿用饮料瓶制作了风铃,有的幼儿用过时衣物制作了钱包。在幼儿完成旧物改造后,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让每个幼儿展示自己改造后的成果,并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和制作过程,提高幼儿的成就感,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感。

教师鼓励幼儿参与旧物改造的活动,能够有效挖掘幼儿的劳动潜能,让幼儿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肯定自身的劳动能力,并将习得的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需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借助午餐时间营造劳动氛围,组织幼儿开展田园活动和创造活动,以便从细枝末节中渗透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从而助推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娟芸.以“劳动”之美谱写童心: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2021(42):20.

[2]张晓燕.幼儿园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34):179-180.

[3]徐东,程轻霞,彭晶.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2):66-69.

[4]冯丽娟.“悦生活”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3):154-156.

[5]姜晨阳.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问题的相关探讨[J].家长,2021(28):125-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