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现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任晔

【摘要】“量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学生关于数和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在新课标背景下,教材和教学越来越重视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而可视化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构建认知体系。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让小学生建立深刻的思维表象,帮助小学生逐步形成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任晔(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新课标提倡素质教育,而量感属于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但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掌握量感培养的策略,无法有机结合量感培养与数学活动[1]。对此,教师可设计可视化教学活动,将量感教学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使小学生能够在可视化体验中不断地认知量、领悟量,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地培养自身的量感。

一、借助身体部位体验量感

小学生的认知通常是从自身开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小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来对量感进行可视化感知,使他们真实体验各种数学元素与量,还可以将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得小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

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课时,由于面积单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无法直观、形象地感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将直观感知转化为抽象认知,利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来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首先要准备好相关感知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小学生能够借助身体来体验活动,进而对面积单位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感知。接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起完整的“1平方厘米”的数量认知,使得小学生也能够充分理解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数量概念,并且能够认识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由此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可先开展“画一画”活动,让小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再用剪刀将这个正方形剪下来;随后,开展“比一比”活动,让学生将剪下来的正方形与大拇指的指甲盖进行对比,借助比较来对“1平方厘米”的大小进行感知;还可以开展“撕一撕”的游戏活动,让小学生以剪下来的正方形为参考模型来撕纸,在撕纸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每条边都为1厘米左右的长度。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学生会发现撕出的纸条要么偏长,要么偏短,很难有正好为1厘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开展“想一想”的活动,让学生思考自己前几次操作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然后指导其进行调整与修正。在经过反复练习后,学生撕出的纸条长度会变得越来越接近1厘米。这种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好习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培养量感。最后,教师可开展“找一找”的强化练习,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面积大约为1平方厘米的物品,最后看看哪个学生找得快且多。

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可视化教学,让小学生借助身体部位来体验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在亲身接触、参照比对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产生一定的量感。

二、联系实际生活强化量感

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特别是对数字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感受数字价值,并掌握数字的具体形象,在可视化情境中建立良好量感[3]。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前,已经对克、千克等数量单位有着充分的认知,但他们很少接触“吨”这个单位,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感受该抽象概念,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来培养学生对“吨”的感性认知,使得学生能够感知“吨”的适用环境。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大米相关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假设图片上的大米每袋重量为100千克,那么大家知道10袋大米有多重吗?”学生通过计算能够得出答案“1000千克”。然后教师可以将新课内容引入其中:“1000(千克)=1(吨),所以这10袋大米的重量为1吨。”由于大米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因此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帮助小学生直观了解到“吨”是一个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使学生初步感知1吨的重量。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周围环境继续强化小学生的量感,使得小学生能够对“吨”的重量进行全面的认知。

比如笔者可以创设情境:“在我们班级里,有些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25千克的重量。”然后,笔者以分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轮流背一背重25千克的同学,并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部分男同学认为25千克并不是很重,能够背得动;部分女同学认为25千克非常重,很难背动。笔者接着让学生背背重量为50千克的物体,这时多数学生表示自己背不动。笔者再将“吨”引入情境,提问:“大家背50千克已经非常吃力,那么大家能够背起1吨的物体吗?请同学们算一算,1吨有多少个50千克?”学生在计算后得出答案:“我们无法背动1吨的物体,因为1吨是20个50千克。”在帮小学生感知“吨”的重量后,笔者可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大家发散一下思维想一想,1吨梨子大概有多少个?1吨鸡蛋大概有多少个?”这种题目对于小学生有着较大的难度,如果小学生没有良好的量感,他们很难直接感知得出答案。

教师以小学生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来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元素,能够让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从而强化量感,让数字发挥出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视化活动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直观、立体,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体验,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三、动手实践操作深化量感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尚未完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小学生将直观表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验量的存在,这对小学生量感培养有着积极作用[4]。

例如,在教学“认识米”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小学生合理认知“米”这个长度单位,让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米的场景,同时让学生准确测量米。首先,教师需要让小学生深刻认识“米”。例如,笔者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明确了米的概念,知道米是一种长度单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使用米来形容的吗?”小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房子长度可以使用米形容”“操场长度可以选择米为单位”“地板砖长度可以用米来形容”等。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继续对其进行引导:“看来大家对于米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那我想问一下,我们现在的这个黑板长度能够用米来形容吗?”学生们纷纷回答:“可以!”然后,笔者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各自准备好的测量工具来对黑板的长度进行实践测量。小学生手中的测量工具通常为直尺,在测量过程中,因为直尺过短,不仅要测量多次,而且还容易产生误差,因此直尺难以满足实践测量条件。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学具,让学生使用米尺或者卷尺来对黑板长度进行测量。这种测量工具通常是以米为单位,所以相比于直尺测量起来更快。

之后,教师可带领小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对篮球架、乒乓球台、跑道等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使用多种测量手段,由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测量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对10米、20米、50米、100米的真实距离进行有效感知,直观判断长度单位。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在这个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他们能够明确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消化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再为小学生设计练习作业,加深学生的这种感知,比如“一张被子的长度是2( );一间房间的长度是11( );一根棒棒冰的长度是15( )”等。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学习案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学知识。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某个事物后,脑海中便能够浮现与之相对应的量,这种方式能极快地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四、开展练习活动内化量感

量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需要布置练习活动,通过反复训练来发散小学生的思维,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丰富的练习活动中体会量感,并通过积累数学经验来提升量感的准确度[5]。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练习活动,向小学生出示准备好的10支粉笔,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手上有多少支粉笔?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有的小学生回答:“老师一共有10支粉笔,我是1、2、3、4、5、6、7、8、9、10这样,一支一支数出来的。”也有的小学生回答:“我是2、4、6、8、10这样,两支两支数出来的。”还有的小学生回答:“我是5、10这样,五支五支数出来的。”之后,笔者再向小学生出示20支粉笔,并继续让他们数:“现在老师手上有支多根粉笔,大家还能够非常快得数出来吗?你们都会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有的小学生回答:“我可以两支两支地数,2、4、6、8、10、12、14、16、18、20。”也有的小学生回答:“我可以五支五支地数,5、10、15、20。”还有的小学生说:“我可以十支十支地数,10、20。”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可以用橡皮筋将铅笔绑在一起,每卷分别包括2支、3支、5支和10支粉笔,然后让学生练习数一数,并对其进行总结:“在粉笔数量比较少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支一支地来数,如果数量比较多,我们则需要使用更大的数字来数。”

笔者再向学生展示“百羊图”,让小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数一数画上总共有多少只羊,看看谁数得又快又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可视化教学中直观地感受到“100以内有10个10”,知道通过十个十个地数的方法来数数量比较多的事物时,能够更加的快速。让小学生在短时间数出数量较多的羊,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量,从而帮助小学生快速培养量感。这样的可视化练习活动,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起来,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数学,在练习中更好地应用数学,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师设计趣味练习活动,引导小学生寻找题目中所蕴含的规律,能够逐渐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数学量感的感知。在这样的训练活动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有效迁移量感、发散思维,提升对量感的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量感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广泛存在量。教师要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将量感以可视化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借助身体部位体验量感、联系实际生活强化量感、动手实践操作深化量感、开展练习活动内化量感等方法,真正建立起数学与真实世界的关联,从细微处、冲突处悄无声息地让学生体验量感的意义与价值,助推学生的量感“生长”。

【参考文献】

[1]舒艳.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让量感在课堂上有序生长:以“课桌有多长”为例[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182-185.

[2]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3]徐盼盼.混合式教学助力小学生量感培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1分钟有多长”为例[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0):35-36.

[4]李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思考与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05):223-225.

[5]叶剑波.立足单元整体教学 深度培养量感: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9):61-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