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引领小学美术课堂走向精彩

作者: 丛容

【摘要】美术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美术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索美术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可以将美术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更加精彩的美术课堂。故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教学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者简介:丛容(1998—),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小学。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不能脱离实际,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开展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融入生活化的元素,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与艺术表现力,让学生形成关于生活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用生活化教学吸引目光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如果在导入环节就对新课内容毫无兴趣,那么在后续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也难以维持学习的动力,将目光始终聚焦在课堂上。设置富有生活气息的导入环节,能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所以,在美术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不妨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未知知识的兴趣[1]。

例如,在“走进春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并向学生提出“你听过这首歌吗?你知道歌曲中主要描写了哪个季节吗?”等问题,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出关于春天的内容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出“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等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后,教师顺势为学生展示、播放一些春日美景的图片、视频,唤醒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在学生的目光被美好的画面吸引后,教师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新课学习。

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未知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开启新课之旅。

二、用生活化教学引导观察

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是违背了教学目标的。如果教师让美术教学脱离生活,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无法理解相关内容。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产生亲切感。并且教师要有一双认真观察生活的眼睛,懂得发掘生活中的美,并且要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主动思考,带给学生灵感。学生创作出的画作只有联系生活,才更容易被他人理解[2]。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美术创作所追求的美有更直观的感受与理解,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去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对称的美”这一课时,教师不应过度关注“对称”这一概念本身,而应当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且是让人觉得很美的。学生联系生活去寻找灵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创作的素材。学生最终的选择,便代表着其对于对称之美的见解;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是其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现美的存在,如石头上的花纹、水的涟漪等。这些美的存在是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创作的素材,也是学生灵感的来源。对于小学生来说,深奥晦涩的美术理论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这些理论融入生活实际当中,他们就能够很快理解,并且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合理地加以运用。教师只有让美术教学接地气,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观察力是进行美术创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具备一定观察力的创作者往往能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美好的事物,也不缺创作的素材。小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较强,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要把握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美的能力。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要求学生画什么,怎样画,用什么颜色,画什么样的形状,那么学生往往会感到无趣,对美术创作失去热情[3]。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记录美。

例如,在教学生画帽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路上行人戴的帽子,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去画,而不是要求学生画某个人的帽子,照着模板去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对于同一个事物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这是他们的思维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想把帽子涂成其他颜色,或者进行夸张化的处理,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因为艺术是自由的。有自由的思想,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自由的思想,才能真正表达出独特的艺术见解。

创作的过程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只有经过观察,才有灵感;只有产生灵感,才有创作的激情。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创作不缺主题,不缺素材,是应当得到落实的教学要点。

三、用生活化教学延伸思考

思考的延伸是创作的必然需求。一名优秀的创作者不应将思维局限在一个小的框架当中,而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摆脱局限,变得活跃,这有利于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为此,教师应秉持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事物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更多新的发现。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花衣裳”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对动物的认识与喜好去选择一种动物,为动物画一身衣裳(这身衣裳的图案可以不是动物皮毛本身的花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自由创作。如有的学生给小刺猬画了带有粉色桃花的衣裳,有的学生给小鹿画了带有红色火焰的衣裳。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不会被生活局限,这也是为何会说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丰富常见事物的内涵,让生活中的事物有新的面貌。发散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现实,而人的思维是可以基于客观现实延展开来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基于生活中的事物展开延伸思考,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所在。只有以客观的认知为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展开想象。

四、用生活化教学激发情感

创作是人的思想与情感表达的过程,创作过程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和认知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绘画往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比较直接的途径。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愤怒、感动,很多学生都习惯利用绘画的方式去表达。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有利途径。教师在实际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作为基础的驱动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由课程主题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进而自然而然地开始创作[4]。

例如,在学生基于“节日”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节日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如“在节日期间,哪次出门游玩的经历是让你最快乐的?”“在假期出游时,有什么让你印象很深的事情吗?”“在游玩时,你吃了什么美食?”利用这类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回想起自己在假期里出门游玩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各种情绪或感受,在回味的过程中,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作,这样创作出的画作才真正属于学生。

可见,为了保证学生的创作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的,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表达的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所画的每一笔中渗透自己的情感,真正让绘画成为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

五、用生活化教学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拓展课堂的深度,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民间美术由来已久,民间美术的工艺品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生活中,民间美术也被广泛应用。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引入民间美术工艺品,促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之余,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真正提升学习的品质。

比如,在教学“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民间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你对元宵节的印象是什么呢?”“你是如何庆祝元宵节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并说出“挂彩灯”的风俗习惯。接着,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彩灯样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民间艺术。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向学生介绍“挂彩灯”这一民间习俗的由来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民间习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分析彩灯上的图案的寓意,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彩灯,这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将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习俗引入课堂,再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能够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用生活化教学强化能力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目的不仅包括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创作的技巧,还包括让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让生活变得更有艺术气息。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应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学生在强化应用能力的同时,认识到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会从美术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在“我画的动漫形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识动漫形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设计动漫形象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后续应用知识做铺垫。然后,教师为学生模拟如下生活情境:“社区最近推出了一个活动,需要你们用设计动漫形象的方式描绘出自己家人的样子。画得最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品……”听了教师描述的内容,学生纷纷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地基于所学的知识进行动漫形象的设计。在学生完成动漫形象的创作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得分最高的学生予以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显而易见,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只有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基于生活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借助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创作时有更多的灵感,并且对美术学习有更高的热情,这正是美术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美术教学的初心。

【参考文献】

[1]顾月莲.扎根生活之土,浇灌艺术之花:谈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幸福家庭,2021(14):141-142.

[2]吴洁月.优化教学方式,促进美术教学生活化:对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尝试[J].智力,2021(23):53-54.

[3]梁敏.生活即教育: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思维与智慧,2021(18):56-57.

[4]纪明慧.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3):8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