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视域下小学跳绳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曹东东【摘要】小学体育教师可基于习惯视域,设计“双手互换”“斗转星移”“合久必分”等能够提升学生跳绳技巧的跳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跳绳运动;还可基于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创编花样跳绳活动,融入民间体育项目,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和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视域;运动能力;跳绳教学
作者简介:曹东东(1983—),男,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运动能力的提升不仅和学生的基本体能有关,还和其运动态度、运动兴趣等有关。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天生体能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身体素质[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跳绳是基本训练项目,它具有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特点,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教师可基于习惯视域,探究让学生养成勤于跳绳、自主创编跳绳游戏等良好运动习惯的教学策略。
一、指向核心素养,谈跳绳运动的意义
(一)优化课程结构,发展创新能力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入跳绳运动,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跳绳之余,自主设计各种花样跳绳以及团队配合动作,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将速度跳绳和花样跳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日常的体育锻炼之后,参与到花样跳绳的设计和训练中,缓解学生紧张疲劳的状态,起到放松学生身心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跳绳和长跑、实心球、跳远等其他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运动训练,优化课程教学结构,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精彩、丰富。
在引导学生开展跳绳训练时,教师要从创新性的角度入手,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以跳绳的技巧、小组的配合形式等角度为切入点,设计花样跳绳动作,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调用肌肉骨骼,提升身体素质
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了运动认知能力和健身实践能力两大内容,跳绳运动虽然以“跳”为主,但是却需要手、脑、脚等身体多个部位的统一协调和配合,才能较好地掌握这项运动。总体来说,这是一项能充分调动身体的肌肉骨骼,提升身体综合素养的运动。
跳绳训练需要学生手脚配合,所以对提升身体的
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跳绳运动通常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学生消耗的体能也很大,因此对提升他们的持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参加跳绳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教师要发挥这项运动的优势,将跳绳融入小学体育课程中。
(三)促进心理健康,树立价值观念
跳绳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树立健康运动的价值观念,提升其自信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集体跳绳运动,在互帮互助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体会到贡献个人力量的重要性,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此外,长时间的运动能够放松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这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心理素养,使跳绳运动发挥一定的育人作用。
二、聚焦基本技能,谈跳绳练习的方法
(一)“双手互换”,把握最高节点
由于跳绳训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他们的体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提升学生跳绳水平的策略,帮助他们牢固掌握跳绳的动作要领。对于跳绳这项运动来说,手臂力量、双手的灵活性和手脚的协调性,都是提升成绩的关键所在。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双手互换”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双手互换”训练需要学生一边甩动绳子,一边向前跑动,当绳子摇到最高点时,要快速在身体前方交换绳把,在换好绳把后,继续向前跑,双脚要跳过绳子,并在向前跑的过程中再次向上摇绳。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跑动几步之后再交换一次绳把,等到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动作后,再安排他们每跑一步就要交换一次绳把。
教学实践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双手互换”训练,并引导他们分享训练的感受。有学生提出:“我以前一直都觉得自己摇绳的技术还不错,但是现在发现并非如此,很多时候,绳子摇到空中时会偏向某个方向,这样在落地时,绳子必然一边高一边低,容易造成失误。”还有学生发现:“如果能让绳子最高点的位置处于身体正上方,落地后才能确保不歪不斜,就不会绊脚了,跳起来也更加省力。”在学生熟练掌握跳绳技巧后,他们的跳绳技能提升了,也更乐于参与到跳绳训练中。
在“双手互换”训练中,学生发现绳子摇到最高点的时机稍纵即逝,所以需要身体的灵活配合,才能抓住这个关键点,提升跳绳水平。
(二)“斗转星移”,加强团队配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就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锻炼活动。团队伙伴之间的配合和鼓励能够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坚定信念,积极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素质[2]。教师要结合跳绳运动的特点,设计团队配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比如,笔者设计了跳绳活动“斗转星移”,首先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分别站在绳子两端,各用一只手摇绳,此时绳子处于空摇的状态。接着,其中一人转身,快速跳入绳子中,另一人则不动,呈现一人在绳外,一人在绳内的状态。接着,另一名学生也跳入绳子内,呈现两人都在绳子内的状态。最后,两人同时跳出绳子,恢复成起始状态。
这个活动考验了学生的配合能力和位置移动能力。笔者鼓励那些配合不太默契的团队观察其他小组的动作,再相互观察、对照组内成员的动作,思考如何提升训练效果。如有学生发现队友在每次跳绳的时候,双脚都会停顿一下,这样会打乱跳绳的节奏,容易出现失误。他向同伴指出了这一点,对方调整了跳跃的节奏,再经过多次练习之后,他们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目的训练。
在跳绳运动中,双脚的快速移动对于提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斗转星移”这个游戏,学生的步伐移动更加灵活。同时,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对同伴提出指导或建议,也能帮助同伴提升运动技巧。
(三)“合久必分”,深化合作意识
在学生习惯了两人配合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多人配合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跳绳时不仅要控制好自己跳绳的节奏,还要和其他同伴做好配合。
对此,笔者设计了游戏“合久必分”,让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两人共摇一根绳,一开始的时候,两人一组,分开跳绳,剩余的队员从A组出发,跳过绳子后,绕到B组,再跳过去,完成一组跳绳后,两组甩绳子的学生移动脚步,这样四人就形成了一个小组,使绳子呈现十字形甩动的状态,跳绳的学生则要从四个区间分别跳过去。
笔者让学生在活动后分析提升游戏成功率的必要条件。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节奏是十分重要的。两组同学摇绳的速度不一样,他们分开摇绳的时候,跳绳的人还能够较为轻松地跳过去。但一旦绳子形成了十字交叉的状态,摇绳和跳绳的人控制不好节奏的话,绳子就容易搅在一起,造成失误。”
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团队配合度,掌握好节奏感。有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喊口号的策略,喊到“1”的时候,摇绳的人一起甩动绳子,喊到“2”的时候,则是绳子落地之时。还有学生提出,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好四人站立位置的间距,还需要有人负责喊启动的口令,这样才能协调好彼此的行动。
在“合久必分”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运动节奏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也认识到不同的训练活动有不同的运动节奏,要提升团队合作效果,就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团队成员的节奏保持一致。
三、基于认知特点,谈跳绳游戏的创编
(一)“蜈蚣爬”,提升腰腹力量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如果体育项目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学生自然缺乏参与兴趣,如果能让他们在提升运动能力的同时,激发创作欲望,参与到自主创编的活动中,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能特点,引导他们设计多样化的创新训练项目。
腰部力量对于提升跳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巧妙地利用绳子设计一些有趣的体能训练活动。有学生设计了一个叫作“蜈蚣爬”的游戏,学生站成一队,从第二个人开始,每一个人都用绳子绕住前一个人的腰部,形成类似“蜈蚣”的队伍,然后全队一起向前跑,比一比哪一组先到达终点。
此外,学生还设计了和跳绳关系更紧密的“蜈蚣跳”游戏,同样用绳子将几名队员串联起来,站成一排,另有两名队员站在队首和队尾的位置,甩动绳子,中间的队员一起跳跃,考验小组队员能否协调配合,完成预定的跳绳目标。
“蜈蚣爬”和“蜈蚣跳”都是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时间,可以选择这些游戏项目来开展体育锻炼,逐渐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二)跳大绳,学习侧甩动作
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学生常常会遇到锻炼器材短缺的问题,不利于他们开展常态化的体育运动锻炼。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改造运动器械,满足锻炼需求。如在跳长绳时,学生可采取用多条短绳连接起来的方式造出一条长绳,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用这根由多根短绳连接起来的长绳开展跳绳活动的时候,学生发现,由于它有很多个接头,因此甩动难度很大,甩了一会儿就感到累了。笔者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在跳绳的过程中因肩肘不动而导致的小肌群疲劳,如果能改成侧甩的方式,问题就会有所改善。
之后,笔者建议学生开展另一种长绳锻炼活动。多人横向排队站立,除首尾的两人以外,每相邻的两个人拿一根绳子,然后侧向甩动。学生须随着动作转动躯干,用腰部带动肩膀,肩膀带动大臂,大臂带动小臂。跳绳的学生则要在其中跳跃。
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单人侧甩的训练,学生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将绳子侧甩到身体的右边,再反过来,将其侧甩到身体的左边。在来回甩动几次之后,再恢复到正常的跳绳动作。学生发现,运用侧甩这个新技巧,能有效缓解肌肉疲劳的问题。
(三)竹竿舞,强化腿部技术
将民间体育项目融入跳绳运动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鉴于此,笔者将少数民族的竹竿舞和跳绳结合起来,借此训练学生跳绳的腿部技术。
在了解了竹竿舞后,很多学生都觉得它十分有趣,但是部分学生则认为竹竿容易夹脚。笔者鼓励他们通过创新改良设计出更适合自己的竹竿舞。如有学生提出将绳子拉成绷直的状态,模拟竹竿的形态。笔者鼓励学生试一试,他们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于是,笔者先播放了一些欢快的音乐,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然后合作创编竹竿舞,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动作最复杂,和音乐的节奏最贴合。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自主设计中,他们发现要想让动作更优美,就必须要增强双腿的灵活度,比如能够一次跳过两根绳子,或是能够在跳过绳子后快速返回,再跳回去。最后,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归纳出跳、迈、跨、退等基本动作技巧,并分别展示了上述动作在竹竿舞中的具体表现。活动过后,学生再开展跳绳活动时就会觉得脚步更为轻盈,训练效果更好。
在竹竿舞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自主编创动作,结合不同的音乐,配合队形的变化,展现了复杂多变的跳绳技巧。教师可以多多组织相关的比赛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结语
花样跳绳活动生动有趣,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能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可基于习惯视域,设计丰富多样的跳绳运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行跳绳动作创编,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丹.分层分组教学在小学跳绳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8):91,93.
[2]庞作为.分层分组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田径,2021(0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