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英语融合复习课新样态
作者: 沈兰【摘要】传统的小学英语复习课通常以操练和巩固为主,主要包含读、背、写、练、考、析等环节,但缺乏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文化背景的讲解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等环节。文章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为例,分析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将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文化、思政教育等相融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呈现小学英语融合复习课新样态。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化;思政;融合
作者简介:沈兰(1982—),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
复习是一种学生通过重复来强化和巩固已学知识,进而发展学习技能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小学英语复习课中,一般是依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各类复习巩固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教材中的知识,生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对单元主题及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为例,分析此课中的融合性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融合,实现学情与资源相连
新课标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跨时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对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1]。教师要善于将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借助多媒体把原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识,通过主题语境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多媒体实现学情、教材与相关资源的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且可不断延伸的情境中学习与运用语言。笔者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的复习课中,针对本课的主题语境“jobs”,在课前调查、课堂教学等相关环节中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
(一)“问卷星”
在此课的课前准备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使用“问卷星”平台对家人的职业及职业幸福感展开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后台数据统计,笔者对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选择、职业性质及职业幸福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家庭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最初认知可能来源于家庭成员。课前使用“问卷星”进行调查,有利于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会有所期待,笔者利用各类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呈现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需求、价值体现,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让学生的认识与社会的发展接轨。
(二)微视频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手段,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好[1]。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层面出发,充分利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优化自己的教学。
在此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分别为学生呈现了三段由笔者录制、剪辑和配音的微视频。微视频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以时间为轴,音乐为媒,通过场景的变化,动态、直观地呈现了一些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每天的工作状态。
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工作的不易,从而学会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如此,笔者通过微视频,将课内语篇与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展示了复习课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三)“易加互动”
在此课的练习环节,笔者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通过巡视或简单汇总掌握学生练习情况的方法,使用“易加互动”平台,实时分析学生的在线练习,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练习的详细信息,如各题的正确率、各选项的选择比例等,从而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如此,笔者能够及时、动态、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并能够针对系统的反馈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解题思路的偏差,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节奏、进度和方法。与此同时,笔者能够根据系统的反馈数据,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复习资源,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
学生使用“易加互动”平台进行错题整理和归纳,能够整体地把握复习的内容,系统地分析自己的复习情况,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切实做到巩固和提升。
二、文化融合,探究主题深层意义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对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构建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1]。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复习教学设计,搭建“三步走”的框架。
(一)Part 1 Jobs around us
笔者从学生熟悉的职业(farmers, cleaners, policemen, teachers, bus drivers)入手,分别播放五段微视频,直观地呈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微视频由“They work hard.They are happy because people need them.They work day and night.They all deserve respect.”这段话结尾。笔者引申道:“职业不分贵贱,每一种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分努力都让人感动。”
笔者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播放人们真实工作状态的视频,激活学生大脑已有的关于“jobs”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及运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语篇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取向。
(二)Part 2 Explore more about jobs
笔者组织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学习不同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性,同时理解和体会不同职业的不同责任。
在口语交际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根据“Explore more about jobs”的语境进行相关练习,激发了学生探究文化差异的欲望。笔者指出:“In the US,they call a policeman a ‘cop’.In the UK,they call a firefighter a‘fireman’.”学生基于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口语交际,理解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而交际必须考虑到交际主体的文化背景。与此同时,学生理解了“jobs”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工作中包含的价值。
(三)Part 3 Discover yourself
复习课的最后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谈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学生通过前期的探究,学会了辩证地看待各种职业,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
笔者设计的“三步走”看似普通,实则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职业的价值,理解社会变革给不同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巧妙融合语言、思维、文化等元素,加深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大多数复习课对主题的探究会比较浅显,就如此课,大多数教师会围绕“jobs”的表层意义设计各类复习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练习和巩固此课的重难点内容,但很少有教师会引导学生探究主题的深层意义。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主题学习的框架,融合课内外的资源,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探究主题的深层意义,从复习到感悟,实现了从主题到主题意义的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笔者认为,探究“jobs”的深层意义,可以将此课内容与目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象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中感知、理解以及思考,实现融合性的学习与复习。
三、思政融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2]。在此复习课中,笔者跳出了小学英语复习课设计理念的禁锢,实现英语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具体来说,笔者以英语学科的特性为基础,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资源,巧妙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基础认识
“Jobs around us”环节是此课例思政融合的初阶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复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了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比如,人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离不开农民的劳动,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离不开驾驶员的劳动,人们去医院看病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劳动。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以及存在的价值,感受人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而对每一种工作都有了理解、尊重以及包容的心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
(二)深入探索
“Explore more about jobs”环节是此课例思政融合的中阶环节。首先,笔者根据英语教材“Story time”2的内容,联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他们都是劳动者”的“阅读角”,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文本的关键词“doctor”,并让学生想一想医生这个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价值。有的学生回答:“My mother is a doctor.She helps sick people.”有的学生回答:“我爸爸也是医生,他不仅要照顾我,还要照顾病人,他也是一名劳动者。”最后,学生在课堂对话中,了解了同学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达到了“I can talk about jobs.”“I can ask and answer‘What do/does...do?’”等复习目标。
(三)创造发现
“Discover yourself”环节是此课例思政融合的高阶环节。笔者以问题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如What do you do? What is it like being a/an...? What do you want to be?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了哪些工作更适合自己,并且以写作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围绕梦想的工作,从职业名称、工作内容、喜爱此工作的原因以及实现梦想的路径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发展了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逻辑性以及创新性;同时,学生从实际出发,畅想自己未来的工作,增强了目标意识、角色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激发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教师的育人能力体现在是否能够在目标设计中呈现育人目标的层次性,并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3]。笔者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正确的育人意识,合理地设计了各类复习活动,促成了育人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融合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调查、观察、思辨、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真实且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验英语,做到温故知新。
结语
融合教学是教师基于教学主题与教学问题,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思维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笔者以新课标为指引,打破传统英语复习课教学的思维定式,融合信息技术、文化、思政教育等多种元素,构建复习课新样态,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体现了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明师说核心素养与英语课堂[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程晓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英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