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吴萍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笔者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关注学生求知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控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信学生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活动实践

作者简介:吴萍(1975—),女,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笔者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学校的性质变了,教学对象也变了,但笔者还是像当初一样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事业,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品味文字,感悟人生,汲取智慧,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回首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笔者梳理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四点看法,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素养导向,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材中编入了许多爱国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文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笔者曾经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读唐诗宋词 悟爱国情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搜集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蜀相》《登岳阳楼》等,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病起书怀》等,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小组的研究专题。有的小组从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入手,以“坎坷人生 不改爱国志”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的小组以“悲情时代 造就爱国词人”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还有的小组以“爱国情怀源于何处”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小组合理分工,通过合作、探究,写出了研究报告、小论文,还制作了以“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等,组织了以“吟诵爱国诗词 感受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探究经典爱国诗词,用心感受古代诗人、词人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入情入境,为他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悲而悲,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进一步感悟不同时代诗人、词人的爱国情怀。

其次,笔者启发学生叩问自己的内心:“如果我身处此时此境,我会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吗?我会像他们那样坚守自己的初心吗?我会像他们那样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舍生取义吗?”这一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以“爱国情”为主题,把此时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一名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参加了‘吟诵爱国诗词 感受爱国情怀’主题的诗词朗诵会,收获颇丰。诗词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优秀的传统诗词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些诗词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它们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更加热爱祖国,为生长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这次活动让笔者认识到,学生并不是不为所动,不会表达感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人世间美好的情感,把爱国情化为报国志,珍惜时间,求知问学,做一个学识丰富、志存高远的人。

二、关注求知状态,激发求知欲望

课堂是否高效,关键在于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是否了解、是否感兴趣。在对新知一无所知、一无所感的状态下,学生就像被教师用一根细绳牵着前行的小羊一样。教师这个好心的“牧羊人”想要带“小羊”去一个水草更加丰美的地方,并没有考虑到“小羊”的想法,这导致教师手中的细绳都深深地陷进了“小羊”的脖子里,“小羊”也不愿前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遇到的类似情况很多。如果“牧羊人”试着将一把青草放在“小羊”面前,引导它往前走,效果一定会更好。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就达到“愤”与“悱”的状态呢?如果一只羊没有进食的欲望,牧羊人就是将水草摆在它面前,它也会毫无兴趣。因此,牧羊人要分析小羊为什么不吃,是嫌草料太老、水太咸,还是肚子不饿,或是肠胃不适。同理,教师在上课前,应关注学生的求知状态、情绪状态、基础状况以及他们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则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对新知学习兴趣不高,学过即忘。

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会对文言文学习有所畏惧,产生抗拒心理。笔者让学生课前预习《〈论语〉 十二章》一文,要求学生背诵,然而正式上课时,能背前三章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一要求较高,他们还不认识文中通假字的读音,还没读通顺句子,所以难以背诵。因此,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四书”“五经”,告诉学生这是古代刚入学堂的童生必须全部背诵的经典。当笔者介绍到《论语》共20篇,北宋名相赵普仅靠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时,学生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当听笔者说《论语》共492章,而学生仅需要背诵其中经典的12章时,学生发出了惊叹声,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得到了有效缓解。接着,笔者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的一章进行朗读,请他们走上讲台,充当“小老师”,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讲解这一章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所受到的启发,然后带领同学们一起背诵。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笔者融入其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调控学生情绪,激发学习热情

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状态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需要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把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两个核心—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引入其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十分关键,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才会增强,其思维才会更加敏锐,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教师的教学才能一呼百应。那么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笔者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恰好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精神状态不佳,昏昏欲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讲到课文的教学难点,即拟人的修辞手法时,笔者设计了“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的仿写练习,并做了仿写示范:“等到月亮升起的时候,皎洁的月光照进树林,风在耳边轻轻呢喃,树影在起舞。”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同时对拟人的写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句子的仿写练习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课堂的“冷”和“热”,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以保证教学高效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担心课堂气氛过于冷清,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时课堂气氛过于热烈同样不是一件好事。这与不同班级的学生构成情况有关。如果一个班外向型学生较多,则会出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情绪过于亢奋的情况。笔者个人的教学风格偏外向,希望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当课堂气氛热度不高时,笔者会对课堂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如:“某某身体已经趴下来了,上眼皮跟下眼皮正在亲密接触,看来已经做好了睡觉的一切准备工作,睡不着都难哪!”幽默的语言既能提醒犯困的学生迅速调整听课状态,又能活跃班级气氛,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外向型班级,笔者遇到了难题。学生的兴奋度较高,一旦兴奋起来,如火山爆发,笑语不断,课堂难以控制。这需要教师具备课堂调控能力,给过于热烈的课堂降温,使学生的兴奋度降到可使教学继续高效进行的范围之内。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当头棒喝”,及时喊停,或者一言不发,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直至学生全部安静下来,再进行教学活动。

四、相信学生能力,鼓励自主实践

优秀的教师应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充分相信每名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能做学习的主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大胆质疑,这样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十分重要,朗读教学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很多。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朗读技能的指导,对重音、停顿、连接、延长、语气、语调、语速等都进行过详细的指导,而效果平平。后来笔者发现,一切的技法指导都比不上学生的朗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的内涵、意境和形象,并能通过朗诵把这种可贵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笔者上了一节朗读指导课,重点通过传授各种朗读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母亲的情感。笔者课前精心选择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康辉的朗诵音频,将其上传到微信群,让学生周末听读、跟读,用心体会康辉朗诵中的情感处理,模仿其朗诵的细节。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体会朗诵中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调,并根据对课文表达的感情的理解,配上恰当的音乐。学生们兴趣盎然,找素材,拍视频,积极实践。听着学生用微信发过来的配乐课文朗读音频,笔者被深深地打动了。对于朗读节奏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学生,笔者知道他们明白了文章的朗诵节奏不是不变的,而应根据课文各段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一张一弛来调整。对于所配音乐低沉、缓慢的学生,笔者知道他们明白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通过朗诵实践,学生表达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他们独特的情感体会。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今后也将不断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志明.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3):2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