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究

作者: 肖勇

【摘要】蕴含家国情怀内涵的高中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将历史教学与互联网创新成果相结合,在深挖蕴含在历史课程中的立德树人价值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立德树人;“互联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广安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ADJ2020B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肖勇(1981—),男,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内涵,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突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探索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既是历史学科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历史学科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经之路。

一、注重师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那些深受互联网影响、被称为“数字土著”的青少年学生“期盼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更高频率地使用数字资源,更多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定位设备、传感器和实体性学习资源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不仅要坚持师德师风建设,还要让历史教师与时俱进,提升网络素养,在思想上顺应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潮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能有效地将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以适应青少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诉求。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前提是明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互联网时代,部分教师因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深受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影响。为此,开展以坚定教师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

从社会层面来讲,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除传统的监督渠道外,在“互联网+”时代,家长与社会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对教师的监督作用。

从学校层面来讲,除聘请专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树立师德师风榜样,完善学校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适合自己校情的师德师风电子监察平台,以规范教师的思想德行。

从教师层面来讲,可以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我所理解的师德》《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等书籍,积极参加由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四川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织的师德师风培训,积极关注“微言教育”“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公众号,依靠线上线下两条路径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进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二)提升网络素养,提升教师的网络适应能力

以网络技能、网络安全、网络规范和网络学习为核心内容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在人人皆是网民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亦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在多元开放、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一个缺乏网络素养的教师不仅难以让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可能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动摇理想信念。

要想规避上述情况的发生,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一要靠国家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层面加强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广大网民的法律引导和约束;二要靠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所在单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为教师的网络学习、网络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技能指导、道德规范和活动舞台;三要靠教师个人有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的自觉。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一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二要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时刻以法律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准绳;三要积极接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培训,全面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网络安全、网络规范、网络学习等素养;四要学以致用,要积极把所学互联网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实践来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善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重要来源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优质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立德树人生力军的作用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互联网时代带给历史学科的资源红利。教师于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性,积极将优质网络资源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开阔历史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解决历史知识抽象、历史课堂枯燥等问题,进而进一步推动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于课前推荐学生在线上浏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网络纪念馆,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初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日渐觉醒和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好知识和情感上的铺垫。

课中,教师可于教学活动中插入“侵华日军暴行目击记”“大抗战”“东方主战场”等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网络音视频资源,这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另一方面能为学生沉浸式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进而帮助学生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等史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jds.cass.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中国历史研究(http://hrc.cssn.cn/)、中国世界史研究(http://iwh.cssn.cn/)等专门的历史学习研究网站,撰写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小论文,借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二)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立德树人排头兵的作用

由乡土资源所组成的生长环境从多方面塑造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与其他学习资源相比,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优质乡土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中的红色资源,将更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激发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方便师生搜集、整理与使用乡土资源,也让乡土资源的育人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例如,笔者所在的岳池县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中国曲艺之乡,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讲授“中国的古代艺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岳池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岳池曲剧、岳池灯戏和岳池抬高亭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岳池县清音市级传承人、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罗捷女士的清音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形式丰富、综合性强等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于课后通过实地采访、网络搜索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了岳池曲艺。此举既增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艺术的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岳池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获得者柴云振烈士的故乡。在讲授抗美援朝战争时,笔者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录片,并利用清明节扫墓的契机将教学课堂设在了岳池县烈士陵园。师生围聚在柴云振烈士墓前,共同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使学生的报国、强国之志油然而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创建的,校园里建有于右任先生的大型雕像,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于右任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学校的渊源,并将于右任先生的名篇《望大陆》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丰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足践”和“躬行”强调的都是实践,突出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要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历史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遗产,如孟子的浩然正气、商鞅的革新精神、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张载的社会责任感、文天祥的献身精神、林则徐的报国情怀等铭记于心,更要引导他们把历史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遗产足践于行,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落脚点,就是要使青年学生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来,在行动中助推中华之崛起,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历史学科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为学校开展远距离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支撑。例如,笔者围绕党史学习开展了“红色之旅”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对岳池籍革命烈士柴云振、李波开展网络云祭奠。笔者还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岳池县余家场苏维埃政府遗址、岳池县齐福乡伍俊儒宅—罗渡会议会址、岳池县伏龙乡公所—伏龙起义旧址等岳池县革命历史事件旧址和岳池县烈士陵园。

此外,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云旅游,依托旅游短视频、旅游直播、旅游Vlog、VR虚拟旅游等云旅游的常见形式,带领学生在线参观西柏坡基地、沂蒙山红色基地、红船精神基地、瑞金红色基地、井冈山基地、韶山基地等红色基地。这种线下线上联动的“互联网+实践活动”新模式,让红色文化教育的渲染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也因此进一步巩固了青年学生的强国志、报国心,助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高中历史教师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民族谋未来的教育宗旨,立足高中历史学科实际,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开拓具有高中历史学科特色的立德树人新路径,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施晴,张敏.“互联网+校园文化”的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3(6):10,12.

[2]董奇.借力“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J].辽宁教育,2015(24):30-3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