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有度,静待花开
作者: 储思佳 符嵘【摘要】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小衔接是让幼儿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文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多项主题活动,探讨了如何通过收集心声、实施多元活动等,让幼儿参与其中,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情感的激发、经验的获得,从而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小学
作者简介:储思佳(1992—),女,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幼儿园。
符嵘(1978—),女,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幼儿园。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开展“做”的活动。主题活动是幼儿认知和表达的过程,又是经验分享的活动。主题活动下的幼小衔接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笔者结合“走进小学”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幼小衔接的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体验,使其从幼儿园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1]。
一、主题活动前奏—收集心声
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生活秩序、作息时间等与幼儿园阶段有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让幼儿与家长更好地去接纳、适应这一转变,笔者首先做的是收集心声,通过晨间谈话、离园交谈、微信互动、成长记录等方式倾听幼儿与家长内心的声音,旨在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顾虑与需要[2]。
(一)来自幼儿的心声
小学,对于很多幼儿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地方。对于自己即将上小学的这件事,他们充满期待和憧憬,觉得小学的操场应该很大,教学楼应该也很漂亮,小学生是需要戴红领巾的,自己小学四年级的哥哥认识很多字很厉害。当然,他们也对小学生活感到担心和紧张,觉得上小学之后要做很多作业,小学的老师很严格,小学校园里没有滑滑梯。
(二)来自家长的心声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在“幼小衔接”的话题上,他们存在着一些疑问,会有焦虑的情绪,如“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跟上老师教授知识的节奏?”“需不需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呢?”“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上小学后可能会出现哪些情绪问题?自己可以为孩子提前做哪些准备?”“孩子还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动作慢,怕他上学会迟到”“孩子上课时可能会不专心,学习习惯不好”[3]。从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即将升入小学感到无措和忧虑。
二、主题活动进行—实施多元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小衔接不是突击教育,不是拔苗助长,不是小学提前化,不是多上培训班,而是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的一个适应阶段。教师要有的放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内容[4]。
(一)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与学习的特点,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心声的收集中,笔者发现幼儿在感性认知上对小学生活有不少未知的内容和疑问,于是思考怎样让幼儿一步步地了解小学,想成为小学生,期待小学生活,进而得出“要根据幼儿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集体活动”的结论。
1.集体教学—初步感知
如笔者开展了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集体教学,让幼儿从画面中了解到小鸟是在飞翔中长大的,所以自己不应该一直待在妈妈的怀抱里不想长大。笔者引导幼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进一步感受小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小学教师的关爱之情,从而为幼儿以后升入小学打下积极的情感基础,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之情。之后,笔者开展了“探秘课间十分钟”综合活动。课间十分钟不只是每节课后的休息时间,更蕴藏着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时间观念的契机。对于“自己想做哪些事情?自己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游戏在短时间内玩也能玩得很开心?自己想和谁一起玩?”等问题,幼儿们合作制订了方案并进行了实施。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慢慢走进时间、认识时间、感受时间,体会到合理规划自己的课间十分钟、做事情分清主次的重要性。在一次次的体验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最优方案。
2.社会实践—生幼交流
如笔者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我想知道的小学那些事儿”的生幼交流活动。具体来说,在活动前,笔者通过和幼儿讨论,总结出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各种困惑,如“在小学里吃午饭跟在幼儿园里吃午饭一样吗?中午要在小床上睡觉吗?考试考砸了怎么办?作业不会做或做不完怎么办?”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笔者带着幼儿走进小学校园进行了社会实践。
在小学教师的介绍下,幼儿参观了教室、美术室、书法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等,知道了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直观感受到了这些场所与幼儿园里的相关场所的差异。然后,笔者让幼儿带着问题,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小学生们听了幼儿提出的问题后,用语言、图画、文字的形式一一解答了幼儿的困惑。对于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自信而流利的回答,幼儿十分佩服,从而激发了学习知识的欲望和信心。
(二)区域活动
除了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也可以作为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形式。幼儿虽然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受、认知,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体验与实践,而且参观小学校园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让活动区域体现小学的元素,营造小学生活的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区域的调整、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小学生活的氛围。
1.操作游戏
如笔者通过投放有关成语故事、古诗、汉字的演变、识字宝宝的图书以及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边操作边阅读,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笔者给幼儿提供说明书等,鼓励他们根据说明书来制作相应的物品,并对制作方法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经验不断地得到丰富,相关能力也提高得很快。又如,在“我的小课堂”游戏中,笔者采用了小学教室桌椅的摆放方式,投放了教师会用到的黑板、粉笔等,让幼儿合作开展游戏。班上的秋秋小朋友自告奋勇扮起了老师,发给其他幼儿图画本和水彩笔,然后在黑板前很认真地教其他幼儿画城堡。在游戏和互动中,幼儿们感受到了小学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2.数学游戏
如为了让幼儿明白小学生活中时间的重要性,形成时间观念,笔者提供了沙漏、弹珠、筷子、纸牌、串珠等材料,开展了“争分夺秒”游戏。幼儿需要在一分钟内尝试完成数学方面的任务,完成情况最好的幼儿获胜。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探索,能够初步认识时间的概念,感知时间的宝贵,明白高效利用时间的好处,自己要珍惜时间,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培养自身主动探索、不服输的精神。
(三)生活活动
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重视在一日生活当中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物品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这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针对个别做事拖拉、行动力不强、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笔者计划在生活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整理学具柜为例,笔者有一次打开个别幼儿的学具柜,发现里面有纸条、玩具、图画本、小物件等,这些东西横七竖八地塞满了整个学具柜,把东西从柜子里拿出来时,东西容易掉得满地都是。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组织班上幼儿阅读绘本故事《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和《整理小姐》,并探讨如何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和整理。之后,笔者开展了“我会整理学具柜”活动,组织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柜,讨论哪些物品适合放,哪些物品不适合放,哪些物品应该丢弃,哪些物品应该保存好,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学具柜整理得又整洁又好看,旨在帮助幼儿提升整理能力,养成整理习惯,让幼儿愿整理、懂整理、会整理。同时,笔者鼓励幼儿回家后整理自己的物品;通过家长们的反馈,了解到幼儿对整理积极性很高,也会主动收拾家里的其他物品。通过上述活动,幼儿对整理物品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学会了自我管理。
与同伴一起制订计划能够增强幼儿做事的目的性与条理性,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任务意识。以“我的运动我做主”活动为例,为提升幼儿运动的自主性,笔者鼓励幼儿自主布置晨间活动区域。于是,幼儿们利用来园之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运动场地设计。图纸设计到实际搭建的过程需要幼儿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空间思维与观察能力得到了发展。
此外,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奖励是很有必要的。精神上的奖励可以是在班上进行口头表扬,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学习用品。如笔者每天会让值日生对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打分,每周会结合打分情况来进行奖励,这提升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
(四)家园合作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事情,家庭和社会等也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学习态度、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且缺一不可。教师要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让幼小衔接更好地渗透到家庭教育中。针对部分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较好,但在家里做某些事情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开展家园合作,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督促孩子在家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幼儿园要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一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让家长对幼小衔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积极落实家园合作“三部曲”。首先,在班级微信群里,向家长们推送关于如何做好入学准备的专家专题讲座的信息,组织家长观看相关视频,以此让家长明确如何科学地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其次,邀请家委会成员参加幼儿园和小学联合举办的教研活动。小学的教师会围绕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情况、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需要幼儿园、家长配合开展的工作,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明确幼小衔接的方向,了解孩子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基础,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邀请家长们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教师会根据家长们的关注点,从“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有多大”“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会学什么”等方面,分析幼儿园教育现状及家园应如何携手,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宣传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双向衔接的内容,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正确做法。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接纳和融入新的环境。此外,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幼小衔接期,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有效运用其他家长、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和经验,帮助、引导孩子做好身心准备,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主题活动延伸—长期进行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幼小衔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过程。主题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小衔接的结束。因此,笔者对活动进行延伸,除了为幼儿创造“走出去”参观小学的机会,也把小学生“请进来”,邀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到班里做客,与幼儿一起聊聊学习和生活。小学生们在向幼儿介绍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的同时,也成了幼儿的榜样,在幼儿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小学生活的种子。
结语
总之,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情感的激发、经验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要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辐射出有利于幼小衔接的多个点来,在不同的活动中逐步地渗透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让幼儿保持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不断获得提升,为升入小学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2]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3]孟繁慧,李庆云,迟佳鸣.关于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优化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7,8(5):110-111.
[4]程伟,董吉贺,刘源.近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21(7):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