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润童心,游戏返童真

作者: 谢丽凤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将游戏和教学融合的路径。将游戏寓于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能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发展各方面能力。但要进一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效率,让游戏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还需要对游戏化教学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在地化研究、尝试。文章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从结合地方文化、挖掘生活案例、整合当地特色资源的角度,探讨了优化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教学;乡土教育资源

作者简介:谢丽凤(1987—),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少且理解能力相对差,要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取生活经验与感悟。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游戏与教学融合。但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具体的游戏环节,还需要考量游戏的教育意义和现实影响。如果教师单纯地将教育思想融入游戏中,游戏本身的作用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游戏的教育意义也不大。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作用,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地方文化、生活案例、当地特色资源入手,合理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让幼儿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逐渐形成基本的价值观。

一、结合地方文化,使游戏化教学本土化

(一)根据地方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目前,游戏化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些教师设计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质量仍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地方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1]。如此,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化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地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基础技能,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当然,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幼儿,找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立足幼儿的兴趣生长点,将本土文化整合到游戏中,促使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让游戏化教学活动丰盈幼儿的精神生活。

例如,笔者结合当地的风筝文化,精心设计了“风筝制作课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绘画、制作等活动体验独具魅力的风筝技艺和风筝文化。在课堂上,笔者先播放了关于制作风筝的纪录片,然后向幼儿展示不同造型风筝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当地特有的板鹞风筝文化。在幼儿有了基本认知后,笔者带领幼儿动手实践,让幼儿尝试搭风筝骨架,然后在风筝上画自己喜爱的图案、涂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引导幼儿串上风筝挂线。在幼儿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风筝后,笔者带着幼儿到户外活动区域放飞自己的风筝。

在了解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的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动手制作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根据地方文化遗产组织体验活动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遗产,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生产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究文化遗产的集体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让幼儿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体验民风、民俗。因此,为了深化游戏化教学活动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将集体探究文化遗产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例如,笔者组织了“‘布’一样的发现”主题游戏活动,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寻找不同的布料,通过触摸、观察感受布料在厚薄、软硬、质地等方面的不同。此后,笔者拿出当地特色布料—蓝印花布,让幼儿感受该布料的特点,再讲述关于蓝印花布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意蕴深长的本土织布文化,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二、挖掘生活案例,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真实性

(一)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组织亲子游戏活动

家庭作为幼儿获取生活经验的主要环境,承载了幼儿大量的情感。有别于幼儿园中的集体活动,亲子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往往还会让幼儿感到放松,他们可以在与家人互动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优化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多与家长联系,组织有趣的亲子游戏化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后,组织了“你画我猜”亲子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母亲要在幼儿的父亲背后画出指定的词汇,幼儿的父亲掌握指定信息后,便可以向幼儿描述词汇的意思。当然,幼儿的父亲在描述词汇的意思时,不能透露词汇中包含的字或词。在两分钟的“你画我猜”游戏后,幼儿需要统计自己猜对了多少词,并在后续的讨论中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环节,笔者主动提出“大家一共猜对了几个词语呢”“哪些词语比较好猜啊”“在猜词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呢”等问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在这一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幼儿不仅复习了相关词汇的意思,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幼儿与家长也进行了有效互动,家庭教育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新的看法,一些家长开始为幼儿“加码”,导致幼儿的学习负担加重。为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还需要与家长进行良性互动,告诉家长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理念,及时与家长联系与反馈,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育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得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二)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观察社会的能力,教师还需要重视社区资源,让幼儿到社区中参与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幼儿园可与社区展开合作,在社区广场举办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带领幼儿以“垃圾分类靠大家”为核心进行话剧表演。当宣讲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游戏,将写着不同种类垃圾名称的一百个矿泉水瓶盖放在桌子上,请幼儿在一分钟的时间内,两人一组,分类将瓶盖收起来。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的社会经验少,为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多元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从中积累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经验,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三、整合当地特色资源,组织实践游戏

(一)根据当地特色资源,组织动手实践游戏

实践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渠道,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幼儿要进行信息搜集、交流讨论、作品设计以及作品评价[2],也能由此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考虑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幼儿产生疑惑,教师应及时讲解相关实践技巧,引导幼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玩得开心。为了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组织动手探究的游戏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探究、劳动的快乐。

例如,为了让幼儿感受到中国新年热闹、愉快的气氛,教师可以组织“体味幸福年”主题活动,带领幼儿一起剪窗花,体味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春节蕴含的丰富内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带领幼儿剪窗花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剪纸作品呢?”随后,教师可以讲述剪纸的历史,科普各地剪纸的风格和特点,讲解创作剪纸的步骤。当大部分幼儿了解剪纸的流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剪窗花竞赛游戏,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剪纸创作,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组织区域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它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身体发展需求为目的,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在生活化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然、自由、健康、积极地向上生长。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整合当地特色资源,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区域游戏活动,使幼儿始终站在课程的中央,在“做中学、玩中学”,进行探索、交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当地特色资源是教师设计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灵感来源。在设计区域游戏活动时,笔者就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适时、适量地投放了产自当地的自然材料,引领幼儿通过编织苇叶、扎染布料、观察花鸟虫鱼等游戏活动进行实践探究,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此外,为了让幼儿体验南方地区水田种植的特点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文景观,笔者还组织了“放闸浇田”游戏,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辟“水田”。在活动中,笔者问:“大家知道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如果让你开辟一块水田,你想怎么做?”在幼儿产生探究兴趣后,笔者相机向幼儿科普三峡大坝的基本情况以及附近的人文景观。在开展活动前,笔者已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园内的活动区域挖了一条小的“人工运河”,并结合地势设置上、中、下游的闸门。在幼儿掌握基本知识后,笔者把幼儿带到活动区域,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哪个位置开辟“水田”可以最快地灌溉水稻。在讨论之后,幼儿纷纷动起手来,在“人工运河”附近挖掘灌溉渠,开辟“水田”。通过观察以及亲身实践,幼儿不仅感受到水田种植的魅力,还了解了与开闸放水相关的知识,认识到种植粮食的辛苦之处,初步形成珍惜粮食的意识,明白了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三)提炼民族元素,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同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被应用到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为了优化游戏化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提炼民族元素,并据此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为了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以及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笔者拟定了为期一周的民族特色展示活动,幼儿需要分组搜集想要展示的民族的文化特色,并设计展示区域的宣传内容。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需要先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完成搜集、展示任务。一般来说,小组中需要有组织者、执行者、记录者以及汇报者,其中组织者负责拟定分工计划,确定搜集、展示的关键节点;执行者、记录者和汇报者则分别负责任务的执行、关键节点的记录以及后期的成果总结。当幼儿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笔者鼓励幼儿到教室内的特定区域进行成果展示。为了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提升,笔者还设置了评价环节,在不同小组的汇报者相继介绍展示的思路后,笔者鼓励全班幼儿根据各小组的实际展示效果进行打分和评价。

结语

与成年人不同,幼儿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他们更习惯依靠多种游戏和实践活动学习知识,形成认知。因此,幼儿教师理应审视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思考如何有效组织游戏化教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学习、成长。当然,并不是只要举办游戏活动就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为了提高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还需要根据当地特色和幼儿的具体学习、发育情况,打造在地化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蒋楠楠.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实施自主进餐的有效策略[J].好家长,2021(78):10.

[2]许霞.《指南》背景下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界,2022(13):113-1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