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开展语文单篇教学的策略探析

作者: 李刚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开展富有课程特色的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大单元教学的基点是单篇教学。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开展单篇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过程性评价内容和具体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单篇教学;教学目标;过程性评价;学习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十三期立项课题“九年一贯校支持儿童关键期成长的项目学习行动”(立项编号:2019JK13-L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刚(1977—),男,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要求开展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不同。以往的教学主要进行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单一化的特点。而知识的重复传授和技能的反复训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不高。大单元教学则需要教师对现有教材的单元进行仔细研究,梳理其中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评价等在内的语文要素,依据一定的标准提炼学科大概念,将语文要素统整在学科大概念之下,依据某个具体的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群,开展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语文要素的有序统整,加之具有情境性的任务驱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并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仍要以单篇教学为主,不过有别于以往的教学,这样的单篇教学是在整个单元统领下的单篇教学,是整个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是大单元中的一个小单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具备单元意识。因此,不少教师开始尝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单篇教学。而微项目化学习是其中的一种,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项目化学习其实是项目化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备常规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即以项目为呈现形式,涉及学科大概念、学习主题、驱动性问题以及基于驱动性问题的若干小问题(小任务),需要开展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成果展示,在项目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区别在于,微项目化学习着眼于“微”。“微”是指这个项目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小,所需的时间比较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单篇教学,便于聚焦该文本中的语文核心知识,进而围绕这些核心知识有效设计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持续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达到语文课程育人的目的。下面笔者以《苏州园林》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开展语文单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从单元出发,确定单篇教学目标

目标引领行动,而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无序和低效的。开展语文教学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确定了目标才能有效设计评价内容和学习活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第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描述,第二是语文教材中的描述,第三是学生当下的学习经验。单篇教学要在大单元理念的观照下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学生学习经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再在这些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单元中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从而确定单篇教学目标。

《苏州园林》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五单元中还有《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这几篇课文,写作部分的主题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部分的主题是“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介绍的是阅读科普作品《昆虫记》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单元蕴含着一个典型的以事物说明文为主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部分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往往会简单地以讲授说明文的知识点为主,诸如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顺序的三种形式等等,在讲解每篇文章时以单一的方式训练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且训练内容没有区分度,导致学生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实现深度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转变观念,着重梳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习内容为:阅读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教材中本单元的单元说明则指出:“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再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据此,笔者为本单元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阅读本单元文章,感受自然之美、创造之美、艺术之美。

2. 学会梳理、概括、提炼文本信息,理解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能运用所学,进行有条理、严谨的实用性交流。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在科技、艺术、文化中汲取力量。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之后,笔者结合《苏州园林》的具体内容,确定了《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内容如下)。

1. 阅读课文,感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美。

2. 学会梳理、概括文章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常用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能有条理、顺畅地进行交流,阐述自己的理解。

4. 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品鉴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过程性评价内容

以往的教学是在目标确定后就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完教学活动后或在教的过程中才思考如何评价,甚至根本就没有评价环节。这样做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使教学的不确定性增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无序,使最终目标达成的可能性降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逆向设计”的主张,其主要依据为: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实现以理解为主的目标。而理解有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侧面构成了理解的完整内涵,这样的理解是深度的。那怎么知道学生是否通过学习理解了相关内容?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理解的程度?用什么工具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或描述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过程性评价内容。只有明确具体的评价内容,才能在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评价内容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就是实现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进行单篇教学时运用微项目化学习,需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设计用来监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内容。

在确定好《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评价建议,笔者围绕以下几点设计了完整、具体的过程性评价内容。第一,能否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找出、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学生对于找寻说明对象并概括其特征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加之本文说明对象特征比较明显,所以评价的重点是“能否迅速找出、把握”,这也体现了学生在本阶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能否准确理解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深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准确。同样,相关的内容学生之前也学过,尤其是他们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中,有大量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文语言的特色也比较明显。所以说明方法理解方面的评价重点在于“恰当”二字,这体现了学生对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说明文语言体会方面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具体的语言。第三,能否按实用性文本的要求进行顺畅的交流,这实际上评价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写出的说明文的质量,重点在于说明的条理性,也就是有顺序、符合逻辑地进行说明、表达。第四,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对苏州园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鉴赏,获得了审美体验。这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来评价。第五,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成果、表达这整个过程中的交流、合作、探究、质疑、决策、反思等方面的表现如何。这关注的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外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兼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课堂观摩人员的评价,着重研究评价的标准和具体描述的语言,如可以运用多种评价量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设计整个评价方案。这样,学生既能够借此明确学习目标,又能够明确如何做才能达成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具体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地开展学习,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设计学习活动,利用微项目开展单篇教学

确定好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后就可以着手设计单篇教学中微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引领学生开展本课的学习了。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教学都适合以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如对于《苏州园林》,笔者就以“园林艺术”作为本单元的子主题,提炼“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逻辑的说明”这一核心大概念和“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恰当的说明?”这一核心问题,据此设计“绘制一张苏州园林展览馆导览图”的微项目来实施单篇文本的教学。

笔者围绕这个微项目设计了一个相关情境比较复杂且能促使学生持续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如何绘制一张苏州园林展览馆导览图?笔者围绕这个驱动性问题,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本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并与学生共同制订小组学习讨论的制度(这一制度可以推广到其他项目化学习中),以此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笔者在这一驱动性问题的统领下布置了一组任务。任务一:为这个展览馆起一个名字。这一任务需要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全部内容,梳理文章结构,迅速明确文中苏州园林这一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同时,笔者介绍了展览馆命名方面的知识,提供支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为展览馆命名的方法、限制条件等,进而明确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任务二:为这个展览馆设计若干个展厅来全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这一任务共有三个子任务。子任务一是明确所设计的展厅数量。这需要学生能够理清全文结构,明确本文总分总的说明结构,找到总说部分中概括了苏州园林主要的艺术之美的总括句,并且能够理解文章中关于苏州园林整体及局部艺术之美的内容,这样就能有依据地确定展厅的数量。子任务二是为这些展厅起名。这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中具体语段的内容,理清这些语段的结构,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子任务三是给每一个展厅设计一段解说词。这需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段进行详细的阅读,结合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理解、提炼相关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并且在表达时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语言进行说明。任务三:设计这些展厅在整个展览馆中的空间布局,并说明自己这样设计的理由。这一任务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文章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多维度地思考说明文说明的逻辑,并在实践中有逻辑地进行思考、说明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后,笔者让各小组将所取得的成果以导览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这一张张导览图中了解学生思考、表达的情况。导览图的绘制以及任务的开展,都需要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感悟语言,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受到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自信。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开展任务、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始终运用相应的评价量规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以有效保障运用微项目化学习进行语文单篇教学的实际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