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历史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 毛瑾芳
【摘要】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极强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立足历史学科特点,通过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应用多样教学方式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现有经验,阐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毛瑾芳(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田家炳中学。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要立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价值、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时代下,历史教师要重视文化教育,讲好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学生在认同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对待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1]。实践证明,有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历史的同时,认知、认同、践行中华文化,逐步成长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基于此,教师要以历史课堂为依托,以适宜的课程资源为依据,应用多样策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一、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丰富文化自信培养素材
历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研读教科书,依据教学内容,挖掘教科书中的或乡土的历史课程资源,借此丰富文化自信培养素材,夯实文化自信培养基础。
(一)挖掘教科书中的资源
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媒介和资源[2]。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时,教师要走进教科书,用文化的眼光审视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探索,明确教学切入点,切实做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准备。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通过研读教科书,挖掘了如表1所示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上述历史课程资源的支撑下,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讲历史故事,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储备,形成对文化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
(二)挖掘乡土资源
历史学科重点研究人类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单单阅读历史教科书是难以形成深刻认知的。乡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可以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促使学生进行有关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加深对历史及乡土文化的认知,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五四运动”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切入点是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书上介绍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和结果,彰显了青年学生等群体浓浓的爱国之情。当时,在北京的学生举行游行示威之际,南通的学生声援了北京的学生,借此彰显自己的爱国之情。对此,教师利用多样渠道,如借助网络、参观博物馆等,搜集五四运动期间与南通学生相关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引入乡土资源,给学生讲南通学生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本地学生的爱国之情,由此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二、应用多样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认知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丰富文化自信培养素材后,教师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展现这些素材和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形成文化自信,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联系时代背景,探寻文化内涵
文化内容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4]。在讲述历史时,教师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角度了解文化内容,由此感知文化内涵,深化对文化的认知,形成文化自信。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体验多样活动,逐步了解唐朝的诗歌、书法等方面的成果。在讲到文化板块时,教师立足学生的认知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是什么?”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提示:“请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民族交往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在问题和提示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回顾课堂所学知识,联想相关内容,踊跃作答。如有的学生回答:“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前朝制度为基础并对前朝制度进行了完善后形成的。在完善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在此局面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下,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风气愈加开放,文化氛围也因此愈加活跃。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成为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对其进行赞赏,并追问:“唐朝杰出的诗人有很多,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虽然他们都生活在唐朝,但作品风格迥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在此问题的作用下,不少学生积极联想到语文学科的内容,发现诗人的作品风格与其所处的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并分析这三位诗人所处的时期和作品风格。如此,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不但拓宽了历史视野,丰富了历史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促进自身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结合时事热点,产生文化共鸣
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代代相传。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况,但不同时期的文化有相通之处。大多数学生借助多样的方式,已经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个性认知。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古今关系,以历史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依据,展现时事热点,丰富文化内容,同时促使学生感受当代文化发展方向,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文化共鸣,树立文化自信。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例,本节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旨在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知。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呈现当下的科技成就,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如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将在驻留太空期间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心情十分激动,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教师把握时机,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其通力合作,探寻有关中国科技从无到有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况,感受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请与各自的小组成员合作,分析我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在任务的作用下,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探寻原因,得到如“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答案,进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通过分析时事热点,学生可以在加深对历史的认知的同时,形成文化自信。
三、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效果
学习不能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由此加深理论认知,践行良好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历史学习亦是如此。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历史学科内容缺乏趣味性。对此,教师要联系历史教学内容和文化内容,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体验,形成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效果。
(一)开展课内文化实践活动
开展课内文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5]。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课内实践活动,促使其深化对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学习为例,学生在之前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节课上已了解了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并且一些细心的学生经过对比,也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演变情况。对此,在课堂上,教师组织了主题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演变”的文化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此主题,依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并与做出相同选择的同学组建小组。之后,各组通力合作,利用适宜的方式,了解所选择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及发展,借此感知其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丰富了传统节日知识的储备,深入感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搭建平台,让各组轮流上讲台展现本组的活动成果。在展现成果时,各组利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传统节日的演变情况,也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对于春节,有的小组提到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是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体验这样的课内文化实践活动,既获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了文化自信。
(二)开展课外文化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教师不能将文化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借助听、看、读、做等,不断地丰富文化知识储备,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因此,在实施历史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情,以社会生活为立足点,组织多样的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借此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效果。
比如,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去南通博物苑参观。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其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走进南通博物苑后,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欣赏了不同藏品,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了对文化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到革命纪念馆、城市博物馆等场所,引导其感受本土的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结语
综上所述,讲好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研读教科书,挖掘课程资源,应用多样的方式,并组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地探寻历史故事背后的文化内容,形成对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陆燕.基于文化自信 建构魅力初中历史课堂[J].新教育,2022(11):61-63.
[2]胡天阳,宋新泉.文化自信视域下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解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105-108.
[3]刘家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4]何晓倩.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5]张晓红.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历史文化课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