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助力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作者: 鲁东
【摘要】体育锻炼是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助力。在实施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策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方面阐述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积极心理品质;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鲁东(1974—),男,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初中生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如升学压力、环境适应压力等,这使得部分初中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针对此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种种建议,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培育学生健康体魄。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系列正向心理特质的集合,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离不开体育锻炼,是学生实现健康发展的支撑[1]。但是,纵观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不少教师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就体育教体育,这会影响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对此,在实施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以日常教学为依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使其在掌握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同时,塑造健康体魄与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重视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体育教学的导向。当教学目标中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时,教师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束之高阁,这不利于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情感态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要以情感态度目标为立足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以体操类团体项目为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团体活动,借此使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并在此意识的作用下自觉锻炼,增强身体协调性。基于此,教师设计的情感态度目标可以是: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坚持锻炼,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利用如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适宜的方法组织体操类团体项目训练活动,促使学生在掌握体操技能、训练方法的同时,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二、重视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支撑。传统体育教学中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内容缺少积极心理品质元素[2]。对此,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要从多角度入手,挖掘积极心理品质元素,由此建构出多元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学情是教师实施体育教学的依据。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实际上是以生为本的活动[3]。在活动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增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针对性,促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比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人、事、物尚不熟悉。对此,教师可以确定合作力、乐观、友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积极心理品质元素,让学生走进集体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慢慢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初中二年级学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相比,自尊心、逆反心理往往会更强。对此,教师可以确定稳重、谦虚等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促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初中三年级学生承受着中考的压力,较容易出现厌学、焦虑等心理。对此,教师可以确定求知力、信念、希望、执着等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帮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度过此阶段,同时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理论、列队队形练习、体操类项目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蕴含着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品质为指引,研读教学内容,从中归纳出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依据。
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立足上述积极心理品质元素,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
三、用多样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支撑[4]。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元素,应用多样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学习内容的同时,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一)应用愉快教学法,组织趣味活动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倪老师看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便于学生放松身心,积极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会因此提升学习兴趣,自主地使用多样方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塑造他们求知力、好奇心和兴趣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由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应用愉快教学法组织趣味活动。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融入拓展训练项目,让学生体验趣味活动。以“盲人背跛脚的人”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依据学生体质差异,先将男生、女生各分为两个层级,再从每个层级中任选一人,组成异质小组。然后,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是:同组合作,一人用纱巾蒙住眼睛扮演盲人,背着“跛脚的人”向终点的方向走,并绕过途中的障碍物,一人扮演跛脚的人,为“盲人”指路,最早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在活动前,教师使用不同物品设置路障,并对“盲人”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果面前是一把椅子,需绕行;如果面前是一个气球,需将它踩破;如果面前是一张报纸,需将它拾起,让自己背上的“跛脚的人”拿着。这样的趣味活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各组成员通力合作,奋勇前进。一些“盲人”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咬牙坚持,拼尽全力到达了终点。由此可见,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展现自我,提升学习兴趣,磨炼意志,增强集体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二)应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
尝试教学法是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邱老师的观点,学生在进行尝试的过程中可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学生在与小组成员合作时,能着力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学会谦虚和互相尊重。由此,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助力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比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这节篮球课上,教师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课,直观展现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以吸引学生眼球。在学生进行观看时,教师布置任务,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请与小组成员合作,总结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方法。在积极情感的影响下,学生发挥自主性,边观看边思考,对这一动作形成直观的认知。接着,学生自发地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了解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的不同之处。在某个学生分享完之后,组员们才开始发表各自的看法。由于看法不同,学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有的小组的成员尝试做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由此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共识,总结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方法。然后,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小组,让被选中的小组派出两名代表来展示本组的成果。其中一名代表需要做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另一名代表需要介绍做动作的方法。在两名代表的配合下,其他学生能够再次认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并对比本组的成果,发现差异,就此进行集体讨论。为保障集体讨论效果,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在视频的助力下,学生能够轻松地总结出正确的做动作的方法。最后,教师组织练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观察所做的动作,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提出建议。与此同时,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练习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实践表明,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主性,一次次地进行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方法,自觉地进行练习,切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提高技能水平。同时,学生通过与他人通力合作,反复尝试,增强了合作意识,磨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耐心,这有利于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四、用多元方式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工具[5]。体育教学改革提倡教学评价多元化,要求教师应用多样的方式实施教学评价,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助力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比如,在学生进行八百米跑之前,教师先应用诊断性评价,借助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八百米跑的看法。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定八百米跑的不同评价标准,借此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体验训练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将相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小组,以增强竞赛的公平性。在各组学生进行比赛时,教师细心观察,以积极心理品质元素为依据,发现不同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如一些原本畏惧八百米跑的学生能勇敢地参加比赛;一些原本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能咬牙坚持,跑完全程。在比赛结束后,教师依据各组学生的用时情况,选出前三名,对其进行奖励,并对有良好表现的学生进行赞赏。同时,教师组织反思活动,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跑步过程,总结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如此进行过程性评价,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了自身情况,发现了自己表现好的地方,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如此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能使师生全面了解教学和学习情况,同时也能使学生切实地得到激励,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自信心,形成乐观心态。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在实施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情感态度目标中,设计蕴含积极心理品质元素的教学内容,应用多样方法、多元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评价,借此将体育教学活动与积极心理品质元素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能掌握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又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俊亭.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1(31):65-66.
[2]方严.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1(56):119-120.
[3]张小刚.新课改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9):99.
[4]李云霞,聂胜强.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科幻画报,2020(8):91-92.
[5]王晓霞.烟台市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