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路径分析
作者: 孙晓岑【摘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注重美术课程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机结合,以丰富且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积极且愉悦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品格。这样一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才能够达到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学生才能够运用美术思维及美术能力去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美术创作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路径;“双减”
作者简介:孙晓岑(1989—),女,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庄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弘扬,能够以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并感悟传统文化,彰显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融合,优化教学过程,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让整堂课充分体现多元化的特色。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实践中激发学习的热情,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与所蕴藏的艺术特性、中国传统节日与生活的关系,随后用美术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升艺术素养,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双减”下小学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价值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将课程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美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起着助力作用[1]。所以美术教师要以学科为载体,科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国传统节日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精髓,如富有美好寓意的年画、生动形象的剪纸、精妙绝伦的花灯、别具一格的泥塑和关于各种节日的诗歌、神话、传说等,这些节日元素及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审美意义和内涵。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有利于开展作品欣赏、手工制作及综合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及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加亲近生活、热爱生活,能够立足于中国传统节日,形成对生命的感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从而极大限度地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二)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积极地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蕴,也能够让这些节日富有生命力。教师依托美术学科渗透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挖掘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自觉地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师有效地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能够使美术课程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内容[3]。教师综合分析需要教学的内容,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节日文化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发展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二、“双减”下小学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路径
(一)深度研读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不少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教师立足于“双减”政策的背景,在将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深度研读教材,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被利用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课程资源,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进行多元实践和探索,充分提升与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感悟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4]。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对折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充分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来实现课程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挖掘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仔细地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图形,感受对称之美,并且剪纸的素材有很多,如蔬果、花卉、动物、生活用品及交通工具等,因此教师结合这些素材,挖掘其中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源,如人们为了庆祝传统节日,会剪一些有寓意的牡丹、凤凰、龙等花卉或动物的剪纸。在研读完教材后,教师整合相关的资源制作课件。
其次,教师让学生组建研学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究课程资源。比如,教师让学生借助书籍或者视频,探究剪纸在各种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剪纸具体的样式、颜色、所张贴的地方等,并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学生经过探究发现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的人会剪“福”“祥”等字样的剪纸,有的地方的人则会剪小纸人等图案的剪纸。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以“春节”为主题,让每个研学小组创作关于春节的剪纸作品。在学生开始创作前,教师整合学生在课前通过调研获取的资源,向学生介绍人们为庆祝春节常剪的剪纸,如有着美好寓意的十二生肖、迎春花等。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于不同剪纸作品的创作方法的解说视频,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进行创作,并评选出优秀的剪纸作品,将其以照片的形式上传至家校平台。在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让学生深刻地认知剪纸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紧密联系,借此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与春节相关的更多剪纸作品。
可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用心挖掘并拓展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源,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重难点
一节美术课涉及不少知识点,而将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会更多。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的理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备课,巧妙地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以此来促进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立足于本课的重点内容—彩灯,来实现课程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融合。彩灯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节日活动的盛大与隆重。人们过节时挂彩灯,主要目的是为节日增光添彩,寄托美好寓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们在元宵节期间挂彩灯的愿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入唐寅的《元宵》中的诗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展示了节日期间灯火通明的景象的视频,充分感受由人、彩灯、明月所形成的浓厚氛围,深刻了解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在让学生学习制作彩灯时,教师可以播放非遗传承人制作彩灯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彩灯的制作技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激发制作彩灯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给学生讲解制作彩灯的具体步骤,让学生掌握制作彩灯的基本方法,领会彩灯的图案美、色彩美、造型美及寓意美。
(三)开展项目探究,丰富学生感知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开展项目探究是美术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教师应该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探究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开展主题性的学习,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丰富他们的感知,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美术学习体验,以此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5]。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快乐的节日”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节日,说出自己知道的节日,并且能够讲述自己在节日期间经历的有趣的事,随后通过绘画等方式来展现节日的内涵,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节日,开展项目探究。如有的小组将“端午节”作为项目探究的主题,所确定的操作内容为制作香囊。于是,教师就让该小组去寻找制作香囊的材料,设计香囊上的图案并进行制作,将美好的心愿寄托在自己制作的香囊中。又如,有的小组将“春节”作为项目探究的主题,以此进行了画年兽、画门神等美术创作活动,进而完成了项目探究任务,在具体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春节的认知。可见,教师在将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项目探究,进行一系列的项目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获得深刻的感知和体会,培养审美情趣,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抓住节日契机,践行“教学做合一”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时,要善于抓住节日的契机,落实“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加深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将所学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设计关于重阳节的美术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如下:1.赏菊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重阳节的赏菊赋诗等习俗。在让学生赏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菊花,完成户外写生任务。2.登山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人一起登山,以vlog的形式记录途中的所见所闻,体会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内涵。3.寻找茱萸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茱萸这种植物,然后通过绘画或拍照的方式展现茱萸的外形。4.敬老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敬老院,帮老人做一些事情,如打扫房间、整理被套、与老人聊天、为老人画肖像画等。5.制作重阳糕活动—在学生了解重阳糕的寓意是“步步登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重阳糕,然后将做好的重阳糕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如上,教师抓住重阳节来临的契机,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美术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也有利于实现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机结合,从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位,在认识到美术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价值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深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学习传统美德,提升文化感知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赵俊岭.核心素养下的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美术综合教学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音体美).[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2:72-75.
[2]余长润.小学美术中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设计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2(1):180-181.
[3]张莉.小学美术“年文化”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研究:以人美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为例[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4]杨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新课程(小学版),2015(7):181.
[5]马宏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