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下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文岗【摘要】利用课程整合思想,将古诗词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搜索、整理分析、对比鉴别素材,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将古诗词和练习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事件年代、社会状况、民族关系,从而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将古诗词引入教学中还能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取得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整合;古诗词;初中历史
作者简介:刘文岗(1988—),男,甘肃省舟曲县第二中学。
文史相通,很多精彩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学者陈寅恪提出了“以诗证史”和“诗史互证”的治史方法,认为古诗词虽然短小,但是包含时间、人事、地理三点,都和历史发生关系。所谓“文可为史添秀,史可为文之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课程整合思想,将古诗词和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以丰富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一、主题探究,开展思辨活动
(一)提取素材,了解历史事件
历史思辨能力指的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清晰准确、明白有力地进行说理的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能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可以将古诗词和主题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挖掘素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并分析历史事件的优劣。
例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中有一些和科举制度有关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创建的史实,并理解其开创的影响。教师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探究科举制度的发展状况,并思考人们对其的态度如何。从古诗词中,学生找到了不少介绍科举制度的内容。如唐诗中有“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当时科举制度诞生不久,普通人也有了通过科举改变身份的机会,所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较高的评价。宋朝的时候科举制度比较完善,所以当时出现了《神童诗》这样系统地介绍科举制度的作品,诗中“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就是对科举制度的赞扬。学生发现,结合古诗词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朝代的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有助于他们分析科举制度的发展情况,做出理性判断。
(二)整理分析,探究商业状况
教师还可以将古诗词作为补充资料,让学生将它们和历史地图、数据表格等整合在一起,分析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这样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
如在进行“盛唐气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的商业发展状况。通过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学生了解到当时长安的城市建设规模很大,是井然有序的国际化大都市。通过观察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学生看到唐朝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经济文化交流。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唐朝的经济状况,教师还补充展示了一些古诗词。如“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展现了唐朝长安城中心城区的繁华状况;又如“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展现了唐朝经济的盛况,描述了人们将农业生产的方法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同时也引进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将这些资料融合在一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感受到唐朝商业发展的繁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史料,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当时人们的经济活动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它们和数据、表格等整合起来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三)比较鉴别,推测生产习俗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了解古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由于史料大多是文言文,因此比较枯燥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配合古诗词和历史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鉴别,有利于学生推测古代的生产习俗,提升理解能力。
如“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列举了“秧马”的例子,这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出现的拔秧工具。教师展示宋朝苏轼创作的《秧马歌》,并配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工具,具体应该如何使用。在诗中,作者用“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展现了种植的艰辛,又用“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展现了秧马的便利。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用木头制作的工具,形状和木马相似,能用来拔秧,减轻了农民弯腰拔秧的负担。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纵向分析,说说不同的朝代有哪些农业生产工具,寻找与之相关的古诗词,看看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发展。如唐朝时期,人们发明了筒车,从“缚竹为巨轮,临河若有界。累石蓄水势,河势为之隘”中能看到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不同历史朝代的诗词,看看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他们感受古人生活的发展变迁。
二、设置练习,解决具体问题
(一)概括信息,判断事件年代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的能力[2]。为了增强历史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融入练习题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词中阐述的历史事件,判断该诗词创作于什么年代,思考该年代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例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几个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首古诗词,让他们从中提取信息,猜测古诗词讲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事情。如“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等讲述的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事情。又如“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讲述的是隋朝灭亡的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古诗词连缀在一起,系统地了解隋朝的统一和发展,说说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辩证讨论开通运河等事情是否真的和隋朝的灭亡有关。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古诗词,将各种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这样能帮助他们记忆历史事件的年代,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判断社会状况
利用古诗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古代的社会状况。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系统搜索和该主题有关而且能展现当时历史状况的古诗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客观评价历史。
例如,在教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唐诗中寻找资料,并向他们介绍了杜甫。学生找出杜甫创作的和安史之乱有关的诗歌,了解这些诗歌创作于什么时期,并找到相应的史料,双方印证,看看诗歌能否客观地展现历史。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诗歌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说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有的学生找到了杜甫的《无家别》,发现这首诗和史料中“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信息能相互印证。这样一来,学生结合唐诗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很大,让唐朝的经济发展停滞,民众的生活也陷入困境中。
学生可以试着将史料和古诗词结合在一起分析,看看作者是否会夸张地描述历史事件,是否会将自己的主观看法融入其中,这样的分析能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融入材料,判断民族关系
在学生尝试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古诗词,了解并判断各个历史朝代的民族关系如何。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入手,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升解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作为材料,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凉州行》中提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法曲》中谈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教师让学生分析这几首诗中有哪些字表示少数民族。学生发现“蕃”“胡”等字都表示少数民族。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从这些古诗中能否了解当时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社会现状如何。学生认识到当时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互通有无,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交流互动,这说明唐朝政府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能接纳不同的少数民族。教师还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唐朝的发展和这种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结合古诗词进行分析,学生对古代各个民族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清楚地认识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包容。
三、升华情感,涵养人格品质
(一)佐证史料,渗透家国情怀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诵读古诗词能深入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反思自我,涵养人格品质。学生可以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用古诗词辅助解读,从古诗词中体会家国情怀。
例如,“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中提到了抗金英雄岳飞,提出了思考问题:“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针对此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搜索岳飞创作的古诗词,并收集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通过诵读古诗词、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了解岳飞。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几句展现了岳飞想要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从中能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再结合岳飞抗金的小故事,学生不难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安排学生探讨南宋灭亡的原因,体会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错误思想。最后,教师让学生反思自我,说说自己从岳飞的爱国故事和诗词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不少古诗词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创作过哪些古诗词,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从而体会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以诗入史,提升生命境界
古诗词能涵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中,通过“以诗入史”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诗歌、诗人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好地内化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命境界。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辩证地认识曹操,教师组织了“以诗入史”主题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奸臣,你对他的看法是什么?能否结合曹操的作品,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学生发现,通过阅读曹操的诗歌,能感受他的人生境界,体会其雄心壮志。如,结合史料可以知道《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而归时写的作品,从中能看到他想要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从《短歌行》中能体会到他认为人生短暂,但是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希望天下贤人都来到他的麾下的心情。从曹操的诗歌中,学生体会到他不信天命、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古诗词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召力,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开展品格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培养其洁身自好、自强不息等美好品德。
(三)联动音画,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美,教师可以联系音乐、图画,让学生赏析古诗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历史,提升他们的历史解读能力。
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展示具有西域风格的音乐和图画,并配上诗句“君不见走马行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提问学生:“西域给人苍凉的感觉,那么又是谁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力,想要打通西域之路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张骞在西域路上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是如何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此时,教师展示古诗“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通过阅读这几句诗,学生能体会到张骞不畏艰难的精神。通过联动音画,学生了解了张骞西行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国家,遇到了什么困难。诗词的呈现增添了感染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的精神世界,在理性分析的同时多了一份感动。这样的历史课堂生动自然,能起到感染、启迪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将古诗词联动音画能让历史课堂变得更生动,呈现形式更多样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受到感染,提升审美情趣。
结语
课程整合指采用融合的方式,将各学科整合在一起,找到各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关联、穿插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挖掘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历史探究活动,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启兴.初中历史课堂求真意识的培养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0 (5):80.
[2]贾学奎,叶庆亭.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 (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