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陆雪【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水平提高的黄金期,教师要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可以对初中生的个体情感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探索,旨在提升育人效果,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陆雪(199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积极心理学是从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新辅导方式,它以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为了给学生提供正向引导,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核心思想观念,促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一、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校园中
(一)结合学科教学,强化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创建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校方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在校教师提供积极心理学教学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另外,校方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与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开发校内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程,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落实[1]。教师则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寻找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根据学情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将其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积极心理学的熏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教育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教师可以布置以“童年”为主题的命题作文,不限文风、文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童年主题的讨论,让学生分别讲讲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耿耿于怀的,甚至是充满遗憾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心中的不愉快说出来,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致引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强硬地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学生自己解开心结。在对童年话题的初步探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堂课的感悟写下来,以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深入思考。
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点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逐渐变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注重“素养教育”“能力教育”。
(二)优化校园文化,重视环境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初中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校方需要在学校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与生活,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形成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重视环境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硬件环境,校园内部要干净整洁,能够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供学生日常观赏,放松压力。二是要做好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彰显人文情怀,优化人文景观建设。三是要实现班集体内部的和谐,让学生有归属感[2]。
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先对校内环境进行规划,增加校内绿植数量,改善校园绿化,创造美丽的校园环境。之后,学校应加强校风、校训等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让校园文化扎根在学生心中。学校要在教学楼走廊、校园广场等位置布置文化展区,张贴名人名言、优秀学生作品、积极健康的语录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学校还要优化校园内体育器材建设,创新体育运动区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用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班级内部的氛围营造,教师要保证班级的干净与整洁,满足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荣誉榜、进步榜,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给予学生“家”的温暖。教师也可以以图书角、个人特长展示区营造班级内部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另外,教师还要定期在班级内部开展课外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班级内的文化氛围。
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与教师应极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以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用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与成长,度过温馨的初中校园生活。
二、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设计社交活动,增进情感交流
受青春期的影响,多数初中生心理状态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等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最为普遍。为此,教师要重点加强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推进力度,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团体活动,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大的平台与更多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应该与这部分学生对话,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注意,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心态引导,要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3]。
例如,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设计“假面谈话会”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假面装扮。教师要尽量降低教室的能见度,让学生无法分辨出对方是谁。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想一个新的名字与身份作为该堂课扮演的角色,并准备几支有变声效果的麦克风,或者直接使用变声软件来操作。接着,教师让每一名学生在新身份下,重新进行深度的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话。教师要以适当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现在,我不是老师,你们也不是学生,你可以是亚里士多德,我也可以是米开朗琪罗。在难得的氛围下,我们来讲讲自己心里的话。”随后,教师可以先带头说一些“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话,以抛砖引玉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活动。
在针对学生的社交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教师要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学会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挖掘不同学生的特殊才能,并告知学生“你很棒”。
(二)设计团体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团体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树立团队协助精神,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基本的心理状况与发育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当前认知能力的团体活动,以竞争、竞赛、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展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感受团队中个人的重要性与团队精神的实际价值。教师应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并在活动中设置综合能力测评环节,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团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积极的状态完成活动任务。
例如,在对初一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一的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陌生的同学与紧张的学习生活,心态将会有所转变。教师可以设计“校园探险”活动,事先在校园内的几个角落分别埋下“宝藏”,在各个位置设置不同的线索与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行动单位去寻找“宝藏”。教师设计的线索卡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任务环节需要有团队参与的限制,避免部分内向的学生独自完成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为活动设计一个背景故事,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故事当中,在探险中揭开故事的神秘面纱,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与发展。
具有趣味性的团体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对自身能力与水平形成准确的认知,明确自身定位,为未来的学习与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建优质心理健康教学交流平台
(一)开展师生互动,掌握学生状况
积极心理学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内心情况的基础上,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好友”,与学生进行平等、高效的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内心活动[4]。教师也要明确,初中生的心态较为脆弱,需要周边人的关爱。教师要将“爱”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这也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严厉。教师要权衡好这中间的“度”,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候自己会严格要求他们好好学习,不讲情面,什么时候师生之间可以互相玩闹。教师要在课下尽可能地融入学生中,多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师生之间出现“代沟”。平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在玩什么,最近有哪些较为流行的游戏活动,并积极了解和参与其中。如近几年学生间比较流行狼人杀、剧本杀等活动,教师可以融入其中,以平等的视角和学生一起玩,这样能够快速和学生打成一片。这部分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初中生年纪较小,在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不积极、不健康的思想影响。教师若能够参与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具有幸福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畅所欲言,勇于表达,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现状,并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实现家校互通,传播健康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最初始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受家庭环境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与家庭脱不了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教师要积极和家长沟通,采用家校共育的教育形式,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及时指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促进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完善[5]。教师也要向家长传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实现家校之间的“无缝衔接”。
教师运用家校共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更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并互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程。2.组建家长联络群,及时告知学生的学习进展,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构建完善的家校共育环境。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使家长参与到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中。4.以“感恩父母”“写一封家书”等为主题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实现家校教育的进一步联动。5.不定期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发挥家庭教育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主要的教育途径,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主要因素。为实现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促进家校联合教育模式的落实,为学生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致力于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以阳光向上的心态快乐成长。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促使学生找到快乐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能够主动调节学习压力,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与生活管理,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双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法[J].教书育人,2022(5):41-42.
[2]刘冬梅.试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5):181-183.
[3]孙海霞.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2(2):224.
[4]李梦婷.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智力,2021(9):156-157.
[5]路丽丽.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好家长,2021(5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