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提升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畅畅【摘要】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培养正确的史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等方法对逐步提升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历史解释素养;史料;策略
作者简介:吴畅畅(1994—),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型试题是主要形式,材料通常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但是在实际考试中,有的高中生提炼不出材料的主题,不知道怎么提取有效信息,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知识来作答。这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可见,提升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主要借助高考这根“指挥棒”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历史解释素养概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素养体现在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等方面,它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
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是基于对历史教育的反思提出的。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等基本信息,而较少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历史解释的。实际上,仅仅掌握大量的事实并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更无法有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所以不同的人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和他们的立场、选取的史料、研究的方法等因素影响,对同一个历史事物做出多种历史解释。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意味着他能够通过找出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自主理解历史事件。为了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辩证地分析各种因素,并提出有根据且有逻辑性的观点,同时还需要善于运用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价值
一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具备历史解释素养的学生通过学习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为之感到自豪,进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历史解释素养的学生通过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三是增加学科知识储备。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科知识。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他们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并且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下,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
三、史料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关系
史料是指历史研究中所依据的各种原始材料和资料,史料与历史解释素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史料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基础
没有丰富准确的史料支撑,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个体可以获得过去的信息和证据。这些信息和证据可以帮助个体还原历史事件的经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等。在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史料,并运用相关方法来评估其可靠性和价值。
(二)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正确使用和评估史料
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可以帮助个体察觉并辨别史料中是否存在偏见、误导或史料是否完整等。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史料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立场和观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则可以使个体从中进行有效筛选和评估。
其次,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分析史料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一则史料中可能包含了复杂的信息,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来揭示其潜在的意义。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可以使个体发现并理解这些信息,并将其整合到历史知识框架中。
再次,可以帮助个体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和利用史料。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类型、形式和质量不同的史料,此时,具备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的个体就可以灵活运用相关方法论,确保对史料的使用和评估是正确、科学、合理的。
最后,可以帮助个体运用批判性思维来使用和评估史料。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不同史料相互矛盾或可以相互补充的情况,这需要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对这些史料加以分析。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可以使个体保持开放、敢于质疑的态度,并通过对不同观点、证据的比较和整合来得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
四、基于史料提升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
单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需求,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一)提供多样化的史料资源
历史解释要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等主要以结论的形式呈现,未提供足够的史料支撑。不过教科书中的史料,是经过筛选的,具有代表性,在考试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史料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因便于教师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在课堂中使用的频率较高;而图片史料尤其是地图类史料的使用往往会被部分教师忽视,实际上,提供地图类史料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讲授“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教科书上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的图例和地图上的文字,可以发现:诸侯国的数量有所减少,有局部统一的趋势;北方修建了长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出现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的趋势。又如,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学生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可以得出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范围广、水陆并举的结论,进而深化对唐朝的时代特征的理解。
(二)打造高效的课堂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少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不少学生在记忆知识时容易遇到困难,对于某些历史事件也容易混淆。历史解释的前提是历史理解,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某个历史事件解释清楚。因此,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抓住一个核心概念或抓住关键内容,以此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更加科学、完整的历史解释,同时打造高效的课堂。例如,在讲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时,教师可以确立本节课的主旨,分多个子目进行讲解,再通过对比具体的史料,细化每一个子目的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增进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素养[2]。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解释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中出现了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的论述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唯物史观,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观点。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教科书中介绍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领域的许多成就,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观点,让学生明白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密切联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探究取得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
除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在考试中也有涉及。正确认识不同史观,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认识历史,做出更加全面的历史解释。
(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部分教师对史料的运用大多局限在对表层信息的提炼上,而缺少对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历史解释素养强调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要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思考问题,并针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运用多种史料,通过对比史料之间的异同,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以下两则史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史料,明白同是启蒙思想家的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观点是不同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而伏尔泰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学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然后,教师追问:“这两位启蒙思想家持有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以明白他们的观点是为各自的理论服务的,进一步理解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受到评价者的立场影响,从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判断力[3]。
(五)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让历史解释的过程体现家国情怀有利于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直观体现家国情怀的表述。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融入这些表述,还要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挖掘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提升进行历史解释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树立家国情怀,不仅需要了解革命英雄的事迹,而且需要对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进行思考。通过学习历史,他们可以了解先辈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为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并树立家国情怀。
结语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提升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诸多方面的价值。发挥这些价值,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引导高中生开展历史研究,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海防.史料教学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探讨[J].高考,2021(16):95-96.
[2]殷高峰.浅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高考,2018(32):129.
[3]付昭权.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