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唐婷婷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高中生物学科中思政元素极为丰富,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基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整合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民族自信、正确观念、批判精神、爱国意识和法治意识等,从而实现学科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实践思路

作者简介:唐婷婷(1992—),女,江苏省海安市李堡中学。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全方位、全程、全员和全课程育人的形式,有效结合各个课程和思政课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综合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蕴含很多思政元素。因此,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生物育人的目标。

一、融入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教学中开展爱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热爱民族和热爱国家的人,并能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为国家现代化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高中生物教材中含有很多隐性的思政元素,是开展爱国教育的优质素材。如必修一开篇中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进行了详细介绍:施一公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清华大学教授,当在访谈中被问及放弃美国优厚待遇、优越科研条件选择回国的初衷时,他说:“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是其目标,希望能培养更多勇于担当且志向高远的青年人才,让他们在追求自身价值、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深刻意识到民族团结、国家振兴的重要性,并能积极投身到伟大复兴中国梦事业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巧妙融入课堂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1]。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的历程、成果融入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详细介绍不同科研人员对细胞膜研究的进程,包括欧文顿通过上万次实验研究植物细胞通透性,朗缪尔以磷脂分子为研究点探究膜的组成,罗伯特森通过实验得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膜结构相同等,向学生传递科研人员不畏艰难、不懈努力、负责严谨的科研精神,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科研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可结合科研人员研究内容设置相应问题,如以生物膜的模型建立过程为主题,提问:“通过分析生物膜的模型建立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1:生物科学研究需以实验、观察作为基础,通过大胆想象、严谨推理等方式提出假说理论,之后再借助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学生2:生物科学与技术有密切关系,只有实现技术进步,才能获取更可靠的数据;学生3:发现科学是长期性过程,与科研人员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学生4:发现科学的过程往往存在较多曲折,且均通过修正、验证、完善等过程;学生5:科研人员观点并非全为真理,需不断实践和验证。通过思考、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明白生物科学与每个人都有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其能为科学进步、国家发展贡献力量[2]。

二、融入优秀事迹,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责任意识的缩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入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事迹,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事迹中蕴含的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掌握我国的生物史,结合教学内容融入针对性事例,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其直观地感受到科学家奉献的精神,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的目标。如教师在讲授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融合“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孟德尔虽然家境贫寒,但在父母的熏陶下,对植物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1岁时,他成了修道士,并且承担了教会教书的职责。然而,由于对地质学、生物学知识不甚了解,因此孟德尔被送到大学学习、深造。在返回修道院之后,孟德尔利用院中植物开展杂交相关实验,在潜心研究了8年之后,提出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时,教师可将袁隆平的研究事迹巧妙融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袁隆平求学及工作的事迹,如在农学院求学期间救过人、编写歌谣,工作后到安江农校教书等,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袁隆平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袁隆平研究杂交稻的视频,分享其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研究试验遭遇瓶颈但其仍然坚持的事迹,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教师可以以袁隆平的研究事迹为主题,设置相应问题并组织学生探讨,如“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袁隆平有哪些优秀事迹?”,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充分凸显袁隆平勇于奉献、谦逊恭谨、乐观豁达等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奉献社会、不畏艰难、勇登高峰的精神[3]。

三、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发扬的有效途径。我国具有悠久的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对这些文化进行正确有效地传承,不仅能将文化建设根植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心中,而且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中,从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高中生物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学科交叉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高其荣誉感[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时,教师可将古诗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发酵技术。葡萄醋也由发酵制作而成,但其与葡萄酒的口味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葡萄醋和葡萄酒均是应用发酵技术制成的,但为什么味道差别如此大?学生可结合传统文化、书本知识进行探讨,进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我国具有悠远的酿酒历史和深厚的酒文化,并且古老的酿酒工艺被沿用至今,因此,教师还可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的酿酒文化。如夏禹时期的仪狄发现了水果在自然储存条件下会经发酵而变成酒,自此不断摸索,最终实现了酿酒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讲解发酵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将腐乳制作工艺融入其中。虽然腐乳生产厂家遍布全国各地,但其制作原理大多相同,均需要先借助毛霉菌、根菌发酵,之后再选择不同菌种进行密封、储藏。总之,发酵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被沿用至今,而且成了各种特色食物的主要制作方式。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课程思政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其文化知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四、融入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生命教育指的是通过宣传正确的生命观念、生命价值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内涵,在引导学生增强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情感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生命观念。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期,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思政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融入适宜的生命教育,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如在讲解细胞衰老、死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将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等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就宏观角度而言,生物个体的衰老过程实则是细胞的衰老过程,其衰老特征体现在人的身上,如老年斑是细胞色素累积的结果、老年头发花白是细胞酶活性下降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巩固学习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等良好品德。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受精作用”时,教师可融入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当卵原细胞、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会产生卵细胞、精子,染色体在交叉互换的过程中,只有最高活性的精子才能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而且卵细胞、精子结合具有随机性。教师可结合这一教学点,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来之不易且具有独特性,从而引导学生增强珍惜、热爱生命的意识,为其正确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可将生活中与生物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如吸烟会致使DNA的甲基水平增高而降低精子活力、酗酒和熬夜会增加癌症患病率等,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养成健康习惯[5]。

五、融入法律案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新时期,法治教育是课程思政中一项较为艰巨且重要的内容,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基于此,各个学科应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适量且适时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做到懂法、知法和守法。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食品原料采购、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各企业需按照法规、标准来开展相关生产活动,并积极接受相关部门及民众的监督,以此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就高中阶段而言,部分学生的法治意识相对淡薄,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渠道相对有限。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相应的法律案例,体现法律知识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面临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时,以遵纪守法和正确的道德观为前提进行合法处理。

再如,在讲授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融入非法猎杀野生动物的案例;在讲授神经系统知识点时,可融入因酒驾而引发事故的典型案例;在讲授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可融入达尔文研究相关案例及生活案例;在讲授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时,可融入“毒奶粉”事件;等等。通过融入法律案例,教师可以从法律层面开展思政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律观念[6]。

六、融入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批判思维指的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思维及做法进行评价、质疑和矫正,并通过分析、对比和综合考量的方式,准确、全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及思维方式。新时期,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重要保障,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思政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问题,并将其巧妙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寻真理和不断验证等思维活动,有效培养其批判精神。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时,教师可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基因检测是否具有必要性?“基因的编辑技术安全吗?”等。在这个思考、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拓宽自身知识视野,还能在辩证看待问题的同时,有效培养自身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批判精神,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

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践行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和高中生物的融合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整体水平,而且能实现生物教学立体化、多元化目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和生物教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法治意识等,充分凸显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全面型、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乃加,易国栋. 试论思政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2022(16):40-42.

[2]赵晓燕,徐益苗. 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22(10):37-40.

[3]臧昕,余晓平,孙亚,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J]. 新课程导学,2021(22):32-33.

[4]孙倩,丁建华. 高中生物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J]. 教师,2022(26):48-50.

[5]张健,张静.基于思政元素的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探究[J]. 中学课程资源, 2022,18(5):54-58,61.

[6]张舒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的策略浅探: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为例[J].高考,2022(6):159-1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