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分析
作者: 陶歆玥【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重点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价值,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困境,并从重构教学目标、拓宽教学渠道以及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以全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
作者简介:陶歆玥(1996—),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嘶马小学。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采用多元化教学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各类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价值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倘若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与探索。
部分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相对缺乏,难以牢固掌握各种解题步骤以及经验技巧,面对数学问题时,他们往往因为思路不明晰而无法进一步学习。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思考、理性分析,就能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不仅需要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路径,最终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图,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出发,探究各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教师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图形变换等诸多尝试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数学学科成绩,还是为了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倘若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将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帮助。例如,学生在购物期间通过四则运算以及小数点进位,能够快速算出所购买商品的金额;在制订旅游计划时,利用绘制统计图的方式,能够有效了解不同景区的人流量情况以及空气质量情况,以便为制订旅游计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困境
(一)教学目标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
设计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整体教学的效果。现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环节中,没有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是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少数教师能够将数学思维融入教学目标中,但他们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存在认知偏差,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导学案中强调“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培养空间感知能力”的教学目标。虽然上述教学目标能够体现章节知识与空间感知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教师忽略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学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时,会涉及计算公式,倘若教师只注重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推理运算能力的培养,依旧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此外,部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期间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偏重抽象思维,而部分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当教师仅为学生设计一种教学目标时,将难以促进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思维类型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教学为例,倘若教师仅要求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则可能导致偏重形象思维的学生出现学习困难,而偏重抽象思维的学生可能觉得这一目标毫无挑战性。因此,当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学情,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渠道难以凸显多元化特征
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使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渠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的音视频教学资源,还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线上教学系统,都能够有效拓宽教学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然而,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拓宽教学渠道,依旧采用课本+辅导书的方式教学。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大多数学生偏向于形象思维,因此,课本抽象的概念以及公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即使部分教师教学时,能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开展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向学生讲解分数的意义时,借助现实生活中分比萨或者分水果的案例,但却发现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不强,仍未能结合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深度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如此自然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评价指标相对单一
教学评价指标相对单一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却忽略过程性评价。比如,教师在教学评价期间过于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某些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忽略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期间的行为动机以及学习表现。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上,如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是否能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或者是否能够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并在思维碰撞中感悟新知。倘若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而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将难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只会采用教师所教授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旦遇到变式问题时就会无从下手。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
(一)重构教学目标
1.匹配学生的实际学情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期间,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要确保教学目标匹配学生的实际学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转变,但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期间,需要充分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目标。
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行为动机,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且需要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前一周通过多次课堂测验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只有从多个维度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才能够确保教学目标匹配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培养需求。
2.重视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重视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期间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目标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时,需要确保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再按照不同的难度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倘若教师想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平移、旋转等运动的特点。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平移、旋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交流画对称轴的方法,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拓宽教学渠道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新技术手段优化原有的教学形式,拓宽原有的教学渠道。教师利用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协同,以便学生从多个维度由浅入深地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1]。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借助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从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迁移知识等能力。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制作微视频,微视频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元素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为学生创设以“快乐购物”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小熊和小鸟在儿童节当天去商场购买连衣裙以及巧克力,连衣裙和巧克力的价格分别为60元和15元,小熊拥有45元,而小鸟并未告知小熊自己的兜里有多少钱。教师需要结合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认为小鸟的口袋里有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列方程解决此问题。”接着,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根据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了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当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需要进行随机提问,要求学生详细表述方程组的建立方法以及求解过程[2]。
此外,教师需要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创设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班级的一部分学生扮演店主,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店主可以陈列铅笔、橡皮等常见文具,并设计合理的价格;顾客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商品。虽然每位顾客的初始金额只有10元,但是顾客之间可以进行交易。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哪位学生能够获得最多的金额,或者买到最多自己喜欢的商品[3]。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4]。
2.开展实践活动
课堂并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唯一载体,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感性,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为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要求学生探究从食堂到教室的最短路线。学生可以在白纸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最短路线,并计算不同路线的距离。接着,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请问食堂到教室最短路线的距离是多少?如果小明一分钟能走80步,请问他多少分钟能够到达预定的位置?小明喜欢散步,想要在散步20分钟后恰好到达指定位置,那么他应当如何设计路线?”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食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从食堂走到教室的路线,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
(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与总结性的结合。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的学习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数学问题或者是否能够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需要通过一对一提问的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最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课堂测验、口试回答的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表现等,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邱慧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维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5):79-80.
[2]汤智福.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94-96.
[3]王开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3(13):60-63.
[4]徐玲玲.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4):7-8.
[5]白春媛.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23(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