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催动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学习

作者: 唐宁

【摘要】深度教学是一种生活性、探究性、体验性与过程性的教学,能有效地催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生活“相遇”、与探究“牵手”、与体验“结伴”、与任务接轨等。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唐宁(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旨归。立足于“双减”背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目的,而深度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深度教学与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之间有着良好的因果对应关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基于对这一关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度教学课堂,这样才能够让教学目标顺利落地。

深度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深度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性、探究性、体验性与过程性的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深度教学更追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理性的审视与判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理性的思考。教师要认识到深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的关键又在于思维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度越高,学生的学习也就越具有深度。因此在实施深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抓手,关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是否能够主动将学过的知识巧妙运用到生活中,自主进行探究。

一、与生活“相遇”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直面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接轨。要想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命力,教师就必须坚持将学科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遇”。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才能摆脱抽象,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展示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从而让学生走进现实;另一方面,要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积极行动改变现实,从而让现实更美好、更合理。换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面向过去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照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源头活水[1]。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点和归宿,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直面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觉抵御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才能彰显其教育意义和价值。与生活“相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要展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也要直面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味”;才能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构筑起生活的“防火墙”,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吸烟、喝酒、吸毒的危害,其中既有宏观的数据,也有微观的真实案例。宏观的数据给学生带来了对吸烟、喝酒、吸毒的强烈震撼;微观的案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烟酒、毒品带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的危害。这种融合真实案例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是真实的、鲜活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吸烟、喝酒、吸毒的危害。有的小组用统计数据汇总制作了统计表;有的小组搜集了更多有关的网络图片;还有的小组撰写了翔实的文字资料,联名发出倡议书,希望家长少抽烟、少喝酒等。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与学生的生活“相遇”,不是简单地诉说生活的美好,也不是仅仅将生活中光彩的一面展示出来。毋庸置疑,生活中的现象有善良也有丑恶,有光明也有黑暗。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生活,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中形成一种防范、抵御“生活病虫”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抵御“生活杂草”的品质。与生活“相遇”,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形成一种道德与法治的“眼光”,去观照、考量生活,从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2]。

二、与探究“牵手”

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容易陷入“说教”“灌输”的窠臼。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严格区分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在杜威看来,道德说教、道德灌输,只能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只有聚焦学生真实的、现实的生活,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才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过程不是简单地“闻知”“说知”,而是“探究之知”。在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中,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引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

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要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与探究“牵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融入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比如观点采择法、价值澄清法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警惕道德与法治相对主义的形成。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八礼四仪教育”等融入教学中,以便突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的价值引领。为了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探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赋予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在场感”。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实话实说”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规则。具体而言,笔者创设了四个交通场景。场景一: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很多人都在走;场景二: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两边都没有车;场景三:过马路时遇到红灯,朋友和家人在马路对面让你快点跟上;场景四: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你有急事。这样的四个场景,融入了人的心理活动,比如红灯时两边没有车的侥幸心理、红灯时有急事的焦急心理、其他人闯红灯时的观望心理等,让情境变得更加真实。对此,笔者引导学生猜想“在遇到红灯时人的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可能性事件”。猜想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和激烈争辩,比如“有人为救人闯红灯应该不应该?”“消防车为救火闯红灯应不应该?”等。在争辩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国家每年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表,展示了有关闯红灯的漫画,以及部分人闯红灯被交警拦截后的采访视频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互动、补充交流,展开思维碰撞,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探究走向深刻。学生各抒己见、坦诚发言,从过去的对规则的简单化、肤浅化认知走向对规则的认同与践行。道德与法治探究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品质的良好发展。

道德与法治探究要聚焦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困惑,激活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持续性发展。为了深化学生的探究,教师要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道德与法治实践。

三、与体验“结伴”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感受性、体验性的过程。只有通过感受和体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才能走向深刻。传统教学中灌输式、填鸭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作为一种知识的学习,将记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下,尽管学生认识了一些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但却无法深化道德与法治认知,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情感认同。

与体验“结伴”,就是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融入与体验相关的知识,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感。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创造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想象训练法、活动体验法、心理暗示法、故事感悟法等,促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更加深刻。与体验“相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就会出现相关的心理投射、移情等现象。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合作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天鹅、鱼儿和螃蟹》,其主要内容是天鹅、鱼儿和螃蟹想合作拉动一艘船只,但因为用力方向不一致,从而形成内耗,引发一场争论。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笔者在教室中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将教室中的讲台作为船只,先让一个学生推动“船只”,不能推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合作,朝一个方向推动“船只”,此时“船只”可以推动。学生在合作中深刻认识到用力方向一致方能推动“船只”,并且“人多力量大”有一个前提,就是“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在集体生活中,学生也应该相互合作,同时,合作时应团结。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有效,才能获得成功。在体验性的活动中,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得到养成。

与体验“结伴”,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向深刻。在体验性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想象,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场景之中,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视角上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才能富有实效性。

四、与任务接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任务接轨。以任务为主线设计、研发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进行道德与法治思考、实践,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能。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多拉·豪维尔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所指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在任务驱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培育学生的质疑性、批判性思维。质疑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会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更具创造性。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人为驱动转变为任务驱动,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将道德与法治探究的“舞台”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真正主体;二是任务驱动能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进行充分思考;三是任务驱动不仅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更具方向性、针对性,还让道德与法治学习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建构性和创造性。任务驱动可以采用角色互换、合作互动等方式。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中的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任务一: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的?任务二: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任务三: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这样的三个问题,层次分明,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探究拾级而上。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展开积极的交流和研讨。借助于任务驱动,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

任务驱动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动力引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设计相关的任务,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被动走向主动。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本身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结语

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辨析和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推动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重新认识道德和道德教育[J].人民教育,2015(19):72-75.

[2]杨九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