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践探究
作者: 林涓【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课程建设。文章旨在探讨项目式学习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关联,提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模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园本化;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林涓(1970—),女,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园深刻认识到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园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指导[1]。在组织开展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保障课程核心思想的践行、构建特色园本化课程指导体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挥项目式学习的支撑作用,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确保幼儿园园本化课程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实施,保障园本化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效能得到系统的优化。
一、项目式学习与幼儿园园本课程之间的关联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项目式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和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解决问题。
3.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4.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概念及特点
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适合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注重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通过教育活动和游戏等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3.幼儿园园本课程注重幼儿的情感发展,通过情感教育和社交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4.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课程,通过游戏和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项目式学习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关联
项目式学习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有着紧密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式学习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都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2.项目式学习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都是以问题或任务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3.项目式学习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都是跨学科的教育模式。
4.项目式学习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都是实践性强的教育模式。
基于以上关联,幼儿园可以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模式
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指引下,幼儿园在积极探索课程园本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课程园本化的实施思路,提出合理的项目式学习方案,合理实施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2]。
第一步:生成项目主题。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等,选取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潜力的项目主题,例如有关家庭生活、绿色环保等的主题,引导幼儿开展课题探究。
第二步:定项目目标。在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需要明确项目目标,也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希望幼儿实现什么样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进行课程园本化探究,以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等。
第三步: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教师需要考虑到机会、时间、资源等因素,将课程园本化探究实践细化成一个个计划,以便更好地贯彻实施。
第四步:发布项目实践探究任务。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提出课程探究任务,让幼儿清晰定位任务,从而在实践中准确寻找所需资源,结合自身的认知逐步开展实践。
第五步: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践中,教师要以展览等形式呈现幼儿的实践成果,以此鼓励幼儿持续探索、发现和创新。
第六步:给予及时反馈。在实际的探究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探究中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方法,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幼儿生活,选择项目主题
在项目课程的初始阶段,确定项目主题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项目的主题可以由教师发起,也可以由幼儿发起,项目主题应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其心智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阶段。教师可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幼儿的兴趣等出发,确定项目主题。
如,教师和幼儿在小操场上散步,随后来到了种植园地,突然,一名幼儿大喊:“虫子!有只大虫子!”听到他的呼喊,其他幼儿全部涌了过来,“啊,这只虫子好可怕!”“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虫子。”“它的身子黑乎乎的,和平常看见的虫子都不一样!”“它不是虫子,是蚯蚓,我在奶奶的菜园里见过。”“它和毛毛虫一样吃树叶吗?”……每个幼儿都很兴奋,叽叽喳喳地议论个不停。从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教师感受到他们对蚯蚓的兴趣,于是抓住幼儿对蚯蚓的探究兴趣,确定了“探秘蚯蚓”的项目学习主题。
(二)依据项目核心,整合活动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设计好幼儿园课程,就要确定目标。教师要立足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并将其整合到具体的活动目标中,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例如,在“探秘蚯蚓”园本课程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设定了五个目标:1.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初步学会使用看、听、摸、闻等研究方法,并能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2.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放大镜、铁锹等工具,并学会其使用方法;3.让幼儿在讨论和实验中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合作建造蚯蚓的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让幼儿在写“蚯蚓观察日记”时能用写、画、拍照等多种方法,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象;5.让幼儿在比较蚯蚓长短、数蚯蚓等活动中提升对数的认知及简单计算能力。在准确设定项目式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系统化地组织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系统实施园本化课程。
(三)梳理幼儿经验,预设项目任务
幼儿的已有经验是项目活动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幼儿经验的生成与拓展是项目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通过集体谈话、一对一倾听与对话、家园合作互动等形式,利用照片、视频、绘本等和幼儿一起回忆、讨论项目,对幼儿的已知经验、未知经验、想知道的经验进行梳理,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生活经验或者帮助幼儿拓展经验[3]。那么怎样关注幼儿的学习和需要,如何实现幼儿的学习、研究、交流和反思呢?教师需要在梳理幼儿经验的基础上,预设项目任务,并利用网络图来呈现任务。
例如,在“探秘蚯蚓”项目活动中,教师将活动分成“观察蚯蚓”“蚯蚓大调查”“建造蚯蚓的家”“深入实验探究”“结果展示”五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观察蚯蚓”来让幼儿学会使用工具,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通过“蚯蚓大调查”来丰富幼儿关于蚯蚓的知识经验;通过“建造蚯蚓的家”来让幼儿知道蚯蚓到底喜欢怎样的家;通过“深入实验探究”来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通过“结果展示”来让幼儿运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发现。
(四)提出适宜问题,助力项目推进
项目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为主,是以问题或任务来促进项目的深入发展的。在项目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提出适宜的问题,支持幼儿开展持续的探究性活动。
例如,在“探秘蚯蚓”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大胆表达了对蚯蚓的认识,同时通过寻找、观察蚯蚓,了解了蚯蚓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蚯蚓喜欢泥土,为什么还会爬出来?”“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有没有耳朵?喜欢音乐吗?”等,这些问题使得项目活动一步步推进与深入。幼儿在给蚯蚓建造小家之后提出了疑问:“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那蚯蚓有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怎么分辨爸爸、妈妈和宝宝呢?”于是幼儿们进行了讨论:“小动物有爸爸、妈妈,蚯蚓也有的,身体长的是爸爸、妈妈,短的是宝宝。”“身体胖的是爸爸,瘦的是妈妈。”那么怎么比较蚯蚓的长短、胖瘦呢?幼儿想出了各种办法测量蚯蚓,如让蚯蚓爬到吸管里,然后用记号笔做记号等,用自己的方式比较了蚯蚓的长短。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积极表达与交流,大胆探究和尝试,提升了表达与批判等的能力,重构了知识经验,推动了项目的进行。
(五)展示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反思
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展示成果和进行评价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对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价,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通过适当的评价反思和指导,促进幼儿学习的深化,提升活动的组织实施效果,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施和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建设提供良好的
支持。
例如,在“探秘蚯蚓”项目结束后,幼儿用绘画、手工作品、表演等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内容包括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的生长过程、蚯蚓的特点和习性等。成果展示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并且通过展示,让其他人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之后,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同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评价反思的内容包括学习的成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收获等方面。
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走进“项目课程等同于主题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项目的设计应该立足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同时要具有实践性,能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第二,项目实施要注重过程和方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
第三,项目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在项目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学习成果,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
第四,项目实施要注重家园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了解项目的内容和目的,同时让家长参与到项目实施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结语
总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求,灵活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适合幼儿的课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妹.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初探[J].名师在线, 2021(26):36-37.
[2]钱陈炜.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以“蜗牛成长记”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例[J].教育观察, 2022, 11(30):49-52.
[3]金丽萍,戴燕.用项目式学习推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以大班项目“一米实验田”为例[J].新课程,2021(5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