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梁婧

【摘要】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阶段最为常用的活动形式,其寓教于乐的教学特性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幼儿年龄小,自主能力欠缺,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互动掌握其思想变化和行为动态,了解问题并辅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互动是增进师幼关系的重要方式。文章对当前幼儿与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互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活动;师幼互动

作者简介:梁婧(1985—),女,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受生理、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并不足以支撑其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游戏这种需要幼儿在了解规则、掌握技巧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表现来参与的幼儿活动,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指导,实现有效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就幼儿的思想、行动等层面开展专项教育,真正贯彻幼儿教育的有关要求,保障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关注游戏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情况,发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提升其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对活动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保障其全面发展[1]。

一、师幼互动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互且持续性较强的过程,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形式。教师每天都会以小组的形式或一对一的形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和活动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互动是一切教育行动开展的基础,师幼互动的过程也是游戏活动最核心的部分。首先,在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互动双方的语言、行为、思想特征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对方,并对最终的活动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师幼互动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双方互为主体,在互动中的影响力同等重要。游戏情景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作为互动指标,因此,师幼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并不存在某一方单方面命令或某一方一味地服从的情况。这能够大大提升游戏活动的教育深度,使幼儿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主动思考,有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升专业能力。最后,研究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过程和表现,能够为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完整地揭示现代幼儿的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有效丰富学前阶段的教育理论信息,为新时期幼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研究奠定更为有力的基础[2]。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互动技巧

虽然幼儿教师群体的年轻化使得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年轻幼儿教师对课程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执行力更强,但部分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缺乏技巧,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强;部分幼儿教师将个人情绪带入幼儿一日活动中,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态度过于严厉,教育语气相对强硬,致使幼儿对幼儿教师和各项活动充满畏惧。新时代的幼儿教育提出,幼儿教师要耐心地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更为“感性”和“温柔”的教育。事实上,部分幼儿教师为了强调游戏活动秩序,保障活动效果,常利用具有约束性的游戏活动规则来限制幼儿,并没有真正做到蹲下身来,倾听幼儿的心声和实际需求,这使得师幼双方关系逐渐疏远,幼儿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进行师幼互动时,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拉近与幼儿的关系。

(二)教师没有以幼儿为本

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提倡“幼儿为本”,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遵循幼儿教育理念。但实际上,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旧独断专行,约束幼儿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在幼儿较为感兴趣且其相对自由的游戏活动中。为了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安全系数,部分幼儿教师会采用强制性的约束教育手段,导致幼儿只能被动地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下循规蹈矩地完成任务,这就使得原本自由、自主、愉悦的幼儿游戏活动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幼儿输出指令信息,没有从倾听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角度出发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导致幼儿教育的有关要求无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

落实[3]。

(三)教师没有关注所有幼儿

现如今,我国各教育阶段通常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方式,幼儿作为自主能力较弱的受教群体,幼儿教师通常会通过分组教学来保障幼儿的安全和教育质量。但幼儿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完整生命个体,不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思想表现各不相同,而教师的精力相对有限,常常只与一些性格外向且进步幅度较大的幼儿进行互动,而缺乏对性格内向、进步幅度较小的幼儿的关注。

(四)师幼互动的实效较低

师幼互动存在内容僵硬、形式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这些都对最终的互动实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部分幼儿教师过于注重如何将幼儿教育理念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没有关注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实际需要,导致教师与幼儿在互动过程中无法实现交流内容的有效对接,无法借助互动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参与积极性降低,从而无法保障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4]。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

(一)为师幼互动创造条件

要想实现更为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做好互动前的准备,为师幼互动创造条件。而好的互动条件则应当着重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对班级里所有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有足够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做好游戏内容、形式的设计工作,使幼儿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为下一步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使幼儿在获得身心满足的前提下能够主动地敞开心扉,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从而保证幼儿能够主动参与互动,开展更为有效的互动交流。第三,教师要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安排更为舒适、宽大的活动场地,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无拘无束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幼儿互动的意愿,让幼儿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开展更为有效的师幼互动。

例如,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兴趣设计游戏活动,在表演主题的选择上充分征求幼儿的意见。教师既要考虑游戏背后的教育意义,又要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同时要提供充足的表演道具,使幼儿能够积极投入游戏活动。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幼儿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动机,并与其进行积极的探讨,利用一言一行来实现教育渗透,通过互动来保障幼儿的身心成长。

(二)注意语言的选择

人的互动行为是借助语言、动作、表情等来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动作、表情也可以算作语言的一种,即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因此,要想实现师幼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必须选择双方都能理解且都能接受的语言。基于对幼儿特点的考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语言选择的意见。

第一,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受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幼儿无法意识到游戏活动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在游戏中的状态和表现主要受兴趣的影响。兴趣的产生主要源于身心满足感,因此,幼儿教师应当通过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语言来帮助幼儿建立参与互动和游戏的自信,使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不能为了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兴趣而盲目地夸奖幼儿,避免其产生骄傲、自满心理。

第二,教师要加强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在游戏活动中,师幼双方都处于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应当注重肢体语言的表现力,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有深意的动作来吸引幼儿,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游戏,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第三,教师不能采用过激的语言。幼儿内心脆弱且敏感,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幼儿这一心理特征,面对幼儿的错误,千万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以免打击幼儿的互动积极性,而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以幼儿园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为例,该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对幼儿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互动语言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如利用“快要到十点了,看我怎么抓小羊”这种童趣化的语言。这时“小羊”会主动思考怎么保护自己,考虑“老狼”会从哪里发起攻击。这一语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实现师幼互动的加强。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表情和手上动作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兴趣,锻炼其反应能力,从而真正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意义,促进幼儿的

发展。

(三)注重幼儿的主体感受

幼儿已经初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游戏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坚持开放的教育观,利用师幼互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游戏中身份和角色的转换,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以有效的师幼互动来保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同时,针对幼儿性格、能力的不同,教师在与不同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应动态调整互动的方式和重点,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实际成长需要,保障幼儿的全面发展。

以幼儿美工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必须分析开展活动的有关要求,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自主权,通过互动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其创作思路,对其实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具体的指导。在互动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提高幼儿对美工游戏的参与兴趣,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幼儿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在美工游戏中的收获,从而了解幼儿的进步,为幼儿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做好铺垫。

(四)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

在游戏活动中,师幼双方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思想的不同会着重表现在其行为方式上。要想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必须做好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行为表现的分析和判断,及时给予幼儿有效的信息反馈。首先,教师要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同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解读,根据幼儿的真实想法来完成互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使幼儿能够通过互动投入游戏活动中。其次,教师在面对幼儿一些无法理解的行为时,应当积极地询问幼儿的想法,并肯定幼儿的想法,少一些批评的话语,这能增强幼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优化游戏活动的效果。最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当根据幼儿实践能力、认知水平上的差别思考其行为初衷,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保障幼儿的全面发展[5]。

结语

游戏是幼儿阶段重要的教育形式,师幼互动能够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表现和最终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完善互动过程、内容、形式的设计,发挥师幼互动的教育作用,保障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坤萍,钏雪蕊.师幼互动中有效提问的特点[J].价值工程,2011,30(1) :259.

[2]王慧.游戏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46.

[3]唐莉莉.幼儿园游戏中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与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5):131.

[4]周玲.论幼儿园师生 互动活动[J].科教文汇 (下旬 刊),2015(3):80-81.

[5]宋芳.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及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乌当区幼儿园为例[J].老区建设,2017(6):91-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