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心灵,家园共读
作者: 周丽敏【摘要】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是启迪幼儿智慧、健全幼儿人格的重要举措。当幼儿形成基本的早期阅读能力后,他们不仅会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还能通过阅读获取关键信息,了解外部世界,进而达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目的。文章立足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启发幼儿独立意识等角度出发,简要概述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探讨培养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周丽敏(1979—),女,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滨河路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点强调,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于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阶段,教育者应采取创新化和多样化的方法,使幼儿初步形成早期阅读能力。大班是启蒙幼儿阅读意识、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能够浸润幼儿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分析和感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
一、培养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启发幼儿的独立意识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形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幼儿最初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借助外力。当幼儿的年龄逐渐增大,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自主阅读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多,开始能够有意识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或故事,这便能够推动他们从交互性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明显增强,而培养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恰好是推动幼儿从交互性阅读过渡到自主性阅读的有效举措之一[1]。
(二)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当其观察能力呈现出持久性、专注性等特征时,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观察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在大班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不同的手段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解读故事或读物中的插图、文字,让他们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微地分析阅读素材,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等能得到明显增强。
(三)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发展和提升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可大幅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储备更多的语言素材。在这一时期,教师以培养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目的,为他们挑选和提供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读物,让幼儿结合插图辨认和记忆文字,并通过角色表演等不同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和分析读物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能力[2]。
此外,幼儿阅读材料一般都具有图文结合、色彩丰富、情节生动等特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阅读需求,适当地添加动画、音乐等不同的素材,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其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环境,浸润心灵
环境对于幼儿的习惯养成和阅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优质的环境中,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基于此,幼儿园和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优化幼儿园环境,将趣味化、导向化阅读的理念贯穿于早期阅读活动的始终,通过建设专门的阅读区和增设阅读角等不同的方式,让书香萦绕在整个幼儿园中,从而浸润大班幼儿的心灵。
一方面,在幼儿园中创建专门的阅读区。幼儿园的阅读区是大班幼儿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区域,环境优美、氛围和谐的阅读区,能够激活幼儿的主动阅读意识。所以,基于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需求,教师可仿照图书馆的结构形式,在阅读区域内放置带有隔板的桌椅,使相邻两个座位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让幼儿在独立且安静的空间内,集中精力阅读,为幼儿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以此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为了启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也可以借助特殊符号,如“”“”等,作为阅读区内的地标指示符号,并借助形象化的卡通图画制订阅读规章,如“禁止大声喧哗”“禁止打闹”等,打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另一方面,在幼儿园中设置阅读角。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生活在书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教师要延续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提供多种多样的卡通图画、优质绘本等图书资源,在班级的各个角落开拓不同主题的阅读角,如“走近科学”“古诗的世界”“我的绘画王国”等,以趣味化的主题作为阅读角的代名词,选取与之相关的科学绘本、古诗绘本和美术绘本等,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相应的绘本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醒和鼓励后,幼儿便能养成自主翻阅绘本的习惯,这对于提升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通过创建专门的阅读区和阅读角,幼儿园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独立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书香的世界中浸润心灵,走进书本中的不同场景,感受到卡通形象、故事情节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在环境的感染下,大班幼儿能够逐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积极参与到园内的相关阅读活动中,主动地寻找感兴趣的读物和绘本,开启阅读和学习之路。
(二)巧投材料,激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当幼儿产生了兴趣后,他们的学习期待感和求知欲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踊跃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因此,为了让幼儿产生阅读动机,在大班阅读活动中,教师要以激活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主要任务,巧妙地投放故事绘本、科普读物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幼儿能够在阅读初期便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感[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在投放阅读材料时,教师应了解幼儿的需求,精准地切中其喜好,以此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与幼儿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以引导性和趣味化的对话形式询问幼儿的意见和建议,集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绘本类型,这样才能确保投放的阅读材料能够真正满足幼儿的阅读
需求。
例如,教师发现大班幼儿对科普类和动物类的绘本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便可在幼儿园的阅读区投放《你好!科学》《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老虎,别怕》等绘本,以幼儿感兴趣的绘本作为启发他们自主阅读意识、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的切入点。
此外,在投放阅读材料时,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大班幼儿为例,他们的年龄在4—6岁之间,相较于小班和中班幼儿,其形象化思维、认知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升,若教师仍然以幼龄绘本作为主要阅读资源,中班幼儿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而且,考虑到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教师在投放趣味性阅读材料时,也要全面考量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倾向。如针对探索意识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投放科普类的读物;针对热爱美食的幼儿,可以投放菜谱类的绘本。总之,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尽量迎合幼儿的兴趣,观照每一个幼儿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早期阅读兴趣。
除了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倾向,教师也要对绘本的类型、内容和主题等进行甄别。面对市场上质量参差不齐的绘本资源,教师应具备辨别的意识和能力。
(三)精准指导,培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关键,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后,他们便会自觉地进行阅读,也会逐渐钻研出个性化、高效化的阅读方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精准的指导,让其在教师的启发和带领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而言,精准指导可从适当指导和陪伴阅读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适当指导。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指导他们阅读时,教师要遵循适度、适当和适时的原则,不应过度地干扰幼儿的选择,而应让他们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形成独立阅读意识和能力。以绘本《大熊的大船》为例,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造独立阅读的空间,给予他们翻阅绘本的时间,让他们结合绘本文字和丰富的插画,初步了解绘本的大致内容。当幼儿完成初读任务后,教师应搭建阅读支架,以“大熊理想中的大船是什么样的?”“大熊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吗?”作为基点,引领幼儿探寻绘本的主题。
其次,陪伴阅读。在早期成长阶段,幼儿对教师尚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在幼儿园大班阅读教学的初期,教师除了要帮助幼儿解析生字、生词,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陪伴他们阅读,让他们从陪伴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比如,在阅读《大熊的大船》这一绘本时,教师可坐在幼儿身旁,拿着同样的绘本进行阅读,并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与幼儿交流阅读感受;也可以指着绘本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插画,寻求幼儿的“帮助”,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阐释和说明文字和插画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师幼之间的心灵距离不断拉近,幼儿也能形成细致观察、有序阅读的习惯。
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教师可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基本任务,在阅读指导实践中,实施精准指导和陪伴阅读等有效策略,通过创造独立空间等不同的方式,逐步让幼儿形成每日阅读、长期阅读的习惯,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带动下,将阅读习惯坚持下去。
(四)家园合作,协同共育
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此,幼儿园要与家长建立教育合作关系,创建家园合作体制,将家长作为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一分子,以此形成协同共育的新形态。在这样的模式中,幼儿不仅能够在园内参与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还能在家庭中感受阅读的氛围,于亲子阅读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如此便可将阅读视为一种习惯与爱好[4]。
在家园合作机制中,教师要承担沟通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从沟通者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阅读活动的具体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等,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初步了解幼儿的实际阅读能力,以便采取更为精准的家庭阅读指导对策。比如,针对幼儿社会意识不强的情况,家长可利用节假日或家庭每日散步时间,带领幼儿认识路标、建筑物的名称等,为幼儿搭建认知社会的桥梁。
从引导者的角度来讲,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他们尚未掌握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为此,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组、公众号等不同的渠道,为幼儿家长提供针对性指导,传授亲子教育的方法,引导他们以亲子阅读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主动阅读意识。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可以将每周的周日作为家庭阅读日,让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是亲子共同前往图书馆幼儿阅读区、书店等,寻找新的儿童读物,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下,完成阅读任务。
在家园合作体制的辅助下,幼儿园大班阅读指导活动形成了协同共育的新形态,家长成了阅读活动的助推者,他们不仅可以为幼儿园的阅读活动提供针对性意见或建议,还能通过陪伴和监督大班幼儿阅读,让他们在家庭中坚持良好习惯,达成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组织活动,调动热情
大班幼儿普遍对趣味化和形象化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因而,在开展大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时,为了调动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趣味阅读活动,满足大班幼儿的主观需求,让他们于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艺术表现力,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故事大会、情景剧等不同类型的趣味阅读活动。以故事大会为例,教师可提前将故事类绘本投放在阅读区,鼓励幼儿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本绘本,通过观察绘本中的插图和阅读绘本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当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后,教师便可开启“故事大会”,让幼儿借助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为教师和其他幼儿讲故事。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优化阅读环境、投放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家园协作等方式,都能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发掘阅读资源中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不仅能够培养早期阅读能力,还能够获得自主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桂林.以绘本为载体,培养幼儿阅读能力[J].教师,2022(24):84-86.
[2]刘晓珍.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2(1):98-100.
[3]钟勋兰.3~6岁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浅谈[J].基础教育论坛,2021(24):24-25.
[4]汤为淇.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2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