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 胡迎春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策略0

【摘要】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是历史主题单元,契合“四史”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部分教师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用心解读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点,提出“理解教材内容,落实德育为先”“串联历史线索,培育爱国情感”“链接学生生活,引发历史共鸣”三种策略,旨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主题单元;德育

作者简介:胡迎春(1985—),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七贤小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讲授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历史主题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实际上,如何教好历史题材的内容,是不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的现状,解读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点,提出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策略。

一、现状剖析

历史主题单元给部分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挑战。另外,教与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激情不足,也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类。

(一)偏重知识学习,轻视德育引领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晰,这会导致教学偏离目标,甚至与目标背道而驰。而且这些教师偏重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却忽略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没有重视发挥历史主题单元在德育上的引领作用。实际上,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以史为舟,进行德育。

(二)陷入繁杂事件,欠缺多元教学

历史主题单元涉及的事件时间跨度较大且数量较多,部分教师易陷入其中,找不到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只是单纯依靠讲解来让学生获取知识。并且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未使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这会使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很难得到体现,降低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三)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发共鸣

有的学生对历史感到比较陌生,觉得历史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学习时难以引发共鸣。对此,教师要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活气息,这就要求教师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爱历史、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唯有认真剖析历史主题单元教学中的问题,才会正视自己的教学,才会更加努力地对历史主题单元进行梳理解读;而唯有解读到位,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培育家国情怀。

二、要点解读

通过梳理解读,笔者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历史内容的教学,与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历史内容的教学目的是以历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1]。在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关注德育这一落脚点,把握历史线索,引发学生共鸣。

(一)德育是落脚点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呈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概括出了中国人民的各种值得学习的精神[2]。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德育的落脚点,进行价值引导。该单元每节课的德育落脚点如表1所示。

通过理解每节课的德育落脚点,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明确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这些德育落脚点,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历史是线索

历史主题单元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线索明晰,其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师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历史线索运用好历史教学资源。该单元每节课的历史线索如表2所示。

明确历史线索,能帮助师生更好地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历史史实、感悟革命精神也能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三)共鸣是关键

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引发共鸣,才能使历史主题单元教学有血有肉。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对应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要求。从中不难看出,其要求教师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历史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情感共鸣是关键。

通过对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现状和教学要点的分析,笔者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对该单元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由此提出对应的教学策略。

三、策略研究

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对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仔细研读该单元的内容,发挥其教学价值,建立其与学生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理解教材内容,落实德育为先

历史主题单元是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来呈现历史进程的。该单元共有6节课、19个主题,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凸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理解教材内容,落实德育为先。

1.清晰定位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意味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用目标导向来指导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定位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德育落脚点是长征精神。有位教师在解读时,就以此确定了课时目标:(1)了解遵义会议,明确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征精神;(2)感悟长征精神,认同中国共产党,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相关资料,分析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清晰地定位教学目标,要明白根据德育落脚点来确定历史题材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开展项目化学习

教材中有关历史的内容主旨是国家认同,要求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入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党史国史入脑入心,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而依托项目化学习可以很好地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如在教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时,有位教师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她先引导学生提出“我对祖国了解多少?”这一驱动性问题,然后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国大典等重要历史事件,再通过学习任务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国旗、国歌、国徽,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并开展“国家档案知多少”知识竞赛、“数字背后的故事”子项目等。在这个过程中,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巧妙地融入了项目式学习中。

项目式学习可以助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串联历史线索,培育爱国情感

历史主题单元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良好的内在精神。教材中列举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诸多历史事件,而且这些历史事件线索清晰。教师应开展多元教学,串联历史线索,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1.激活历史事件

历史主题单元内容是遵循历史的进程来编排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先把握每一课的历史背景,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再根据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勿忘国耻”时,有位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这两个历史事件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并以残历碑、《松花江上》的歌词、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资料等为学习支架,融入时空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在历史事件被激活、历史线索被串联之后,学生就不会觉得历史是虚幻的故事,而会形成时空观念,了解更加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

2.巧用影视资源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去感受、去体验。

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有位教师适时播放影片《建党伟业》的片段。学生在看到影片中的学生、工人等上街抗议北洋政府的画面以及嘉兴南湖游船上的场景时感觉振奋人心,激发了爱党、爱国的情感。

影视资源的适度利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自己对历史的感知,更好地揣摩相关问题。

(三)链接学生生活,引发历史共鸣

鲁洁教授说:“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按学科分为‘历史’的、‘地理’的、‘公民’的、‘道德’的,也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总是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历史主题单元教学需要链接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

1.丰富学习体验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认识自己的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

如在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改革创新谋发展”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概括关键词、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使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特区精神、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调查身边的变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其实就是在见证历史。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墓等红色研学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建立二者的联系。

2.开展探究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而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如在“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按照探究单,思考中英《南京条约》是一个怎样的条约,走进历史,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深刻地感受到中英《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也初步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学生在这样的主动追寻历史踪迹的探究中,会觉得历史是亲切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

四、初步成效

笔者研读教师用书,揣摩教材编写意图,遵循以上策略开展了历史主题单元教学基于历史这个主题,笔者还发现历史教学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德育的落实有极大的帮助。笔者班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链接了自身的生活,走进了历史,获得了感悟,激发了自己爱党、爱国的情感。

五、反思展望

五年级下册历史主题单元的学习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该单元包含了很多有关爱党、爱国的学习资源。对于这个单元,笔者有了自己的解读,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但仍然需要注重为学生寻找学习支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历史主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相信,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逐步树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邬冬星.以史育德 价值引导:统编《道德与法治》五下历史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6):9-12.

[2]李汉文.中小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差异的比较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6):12-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