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议题式教学初探

作者: 申桂梅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纽带,议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议材是议题式教学的支撑,议程是议题式教学的展开。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议题,创设议境,丰富议材,规范议程,从而引导学生在“议”中思,在“议”中探,在“议”中学。开展议题式教学能有效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力,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申桂梅(1981—),女,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议题,创设议境,丰富议材,规范议程[1]。

一、议题:议题式教学的纽带

议题式教学总是围绕着议题展开的,议题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聚焦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议题。一方面,议题要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另一方面,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进阶。议题能激发学生的议论、研讨兴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议题,围绕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议题不同于简单的问题,它具有可议性,不仅蕴含着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而且具有价值思辨、论争的空间。在设计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

议题具有引领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好的议题往往能聚焦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针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难点,同时能有效消除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疑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盲点。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节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到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但学生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倾向,学生对于怎样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认识模糊。针对这一认知难点、疑点和盲点,笔者设计了“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议题。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笔者在总议题下设计了三个子议题:其一是“我们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其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其三是“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等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三个子议题不仅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且层层深入、逐步递进,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辨,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由浅到深、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在子议题的辅助下,笔者引导学生精心搜集相关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辨、议论内容。尤其是在第三个子议题中,笔者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创设情境等,提升学生的认知。

好的议题是有着充分的思辨、研讨空间的。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聚焦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精心设计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议题的思辨性功能,彰显议题的思辨性价值,通过议题来引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风暴,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二、议境:议题式教学的载体

议境就是议论、研讨的情境。议境不仅是物理性的外在场域,而且是心理性的内在场域。议境是学生开展议题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媒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议境。创设的议境要建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和“育”的交汇点上和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品质的关节点上,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议境的创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趣味。只有这样,议境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议论、思辨[2]。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孔子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生命哲学观,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理念。要想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达到哲学、社会学、价值观的层面,仅仅通过学生的课前自主性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生命的价值”这一议题,并创设了具体的议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如面对叛徒出卖说出了“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在危险时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失去了双手和双眼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在议境中,笔者适时呈现“英雄人物为什么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仅仅是属于自己的吗”“人的生命之于集体、国家有什么意义”等相关的议题,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辨来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层次和理解深度。通过思辨,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个体的生命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既是身体的,又是精神的。

议境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有了重要的依托。在具体的议境中,学生能围绕议境中的人、事、物等展开积极的思辨。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来说,议境是润物无声的。议境不仅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热情的激发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创设的议境不仅要贴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还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指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议材:议题式教学的支撑

实施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辨、议论,不是让学生讲空洞的道理,而是要求学生摆事实。议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议论证据,这种证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为此,教师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时,要积极发掘相关的议材。议材是学生议论时使用的素材、证据等,是学生议论的重要支撑,学生的议论必须基于一定的议材[3]。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发掘资源,而且要引导学生从教材和生活中搜集议材,拓展学生发掘议材的路径,让学生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视角观照生活。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自由”的理解较浅显,认为“自由”就是勇敢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忽视了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法律约束。教师如果对“自由”“平等”的相关概念进行机械、枯燥的讲解,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而且容易打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引导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概念进行思辨、研讨,笔者准备了几个与思辨内容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以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调动学生的思辨积极性。针对这些具体的事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言论的自由与不自由”“行动的自由与不自由”等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从相关的法律规定等出发进行思辨。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议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议材是学生开展议题式学习的支撑。教师要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议材,为学生提供搜集议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搜集的议材进行加工、完善,借助议材让学生开展议论、研讨,让学生体会到议题式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

四、议程:议题式教学的展开

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议程。议题式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话,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议题式教学要有清晰的线索、脉络,议程应与议题、议境、议材相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议境的创设还是议材的挖掘,都是为了完善、优化学生的议程。议程是学生开展议题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议题式学习的具体开展、实践过程。议程的科学与否往往决定着学生议题式学习整体效能的高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议题、议境、议材等融入议程中,让议程规范化、有序化,同时设计具有阶梯性的议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议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谋划议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指向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问题串、问题群来引导学生展开结构性、系统性、整体性思考,通过设计任务串、任务群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李某的电动车被人偷走了,他报案后开着汽车沿路寻找自己的电动车。当他看到王某骑着自己的电动车时便踩油门追赶,致使逃离中的王某摔成重伤。王某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李某赔偿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等共计18万元。你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王某偷了李某的电动车,摔成重伤“罪有应得”;有的学生认为,李某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不应该开汽车追赶王某,这一行为有一定的危险性,他应该报警;还有学生认为,王某偷东西,李某驾车追回属于正当防卫,李某不负任何责任;等等。在学生思辨的过程中,笔者及时跟进,及时介入,适度点拨学生,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进行引导。通过思辨,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平、公正的内涵,以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自觉守法的重要性等。

议程是学生展开思辨、讨论的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议题,创设议境,应用议材,精心设计议程,让学生积极展开思辨、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升学生的议题式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设计规范的议程能让学生在思辨、议论的过程中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

结语

议题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把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观念、价值观念、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议题的质量,创设合适的议境,同时也要丰富相关的议材,规范议论、思辨的流程等,让学生在“议”中思,在“议”中探,在“议”中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雪春,李育民,杨真.实践与反思:议题式教学案例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22.

[2]陈式华.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德育,2017(7):67-70.

[3]戴慧.简论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及培养策略[J].中小学德育,2021(8):60-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