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中生物课堂 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作者: 曹玉婷

【摘要】社会责任是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生物学教学的旨归,也是学科育人的体现。高中生物课程中包含了健康生活、生命发展、保护环境等话题的相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生物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借助生物学学科的优势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生物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社会责任’融入高中生物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XH2021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玉婷(1990—),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社会责任素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责任感和能力[1]。社会责任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充分利用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优势,让学生明白社会责任的重要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意识,做一个负责的社会公民。

一、优化教学方案,凸显社会责任内涵

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授课效果。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优化教学方案,结合生活中和生物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给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重点强调“为人类谋福利”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一课时,教师就通过优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节课以遗传病的类型、检测、预防为线索,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常识性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遗传病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遗传病的产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图解分析、问题串探究、集中交流讨论等教学方式,还特别设计了情景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医生、生物研究员、基因工作者、一般社会人员等角色,帮助学生明确在社会分工当中,每个人面临遗传病问题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明晰遗传病的危害与预防方法,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又如,在进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了专项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围绕“我们应该怎样使用抗生素”这一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与研究,引导学生对抗生素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分析,了解抗生素在对抗某些病菌时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到滥用抗生素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给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规避其弊端,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承担起宣传科普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与人类发展关系密切,它贯穿于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对生物学中的社会性问题进行讨论,明白每个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二、拓展教学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兴趣。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方式,立足教学目标,根据实际学情,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方法学习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科技能,探索生物学的作用和意义,逐步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2]。

例如,在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教师采用辩论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用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眼光看待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社会责任。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对学校周边的企业、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调研,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模型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建构碳循环模型,让学生了解干旱、洪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保护环境、家园的责任,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在进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基因诊断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并在探讨过程中穿插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影响公共健康的实例,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意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通过网络、报刊、学术期刊等渠道了解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科学进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生物知识大讲堂”环节,为学生分享生物知识、社会新闻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科普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领域知识,或讲述了解到的相关社会新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就生物知识相互交流、学习,还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能在生物学学习中受到许多启迪,进行诸多深刻的思考。教师通过辩论、社会调查、模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生活问题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明白生物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提高学习效率,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三、了解生物学史,激发社会责任情怀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生物学家怀着对生命的疑问进行研究,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持之以恒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背负着时代的使命,探索生命的真谛,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教师应对生物学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引入生物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向勇于探索、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生物学家们学习[3]。

例如,在进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相关知识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援引他的奋斗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几十年来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彻底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研发出的三系水稻,正是建立在生物学中杂交育种这一理论上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援引袁隆平院士研发三系杂交水稻的这段生物学历史,为学生讲解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详细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全过程,引出杂交育种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区别,了解杂交育种的优势。其次,教师根据三系水稻的研发过程,为学生讲述杂交育种的相关原理,并针对小麦的杂交育种问题,引导学生绘制遗传图谱,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为学生科普杂交水稻研究过程的不易与艰辛,让学生了解这项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给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道理,树立推动生物科技发展、造福全人类的信念。

学习生物学史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还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四、引入热点议题,强化社会责任动机

生物学是一门社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生物入侵、环境保护、传染病防护等,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近期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生物学相关话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事件做出理智的判断,不偏信,不盲从,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的原因、性质和解决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强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时,教师引入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动机。2023年6月,首个中国人群专属的泛基因组参考图谱对外发布,引起了轩然大波。教师在教学时,借助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教授学生基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与重组的意义,掌握基因突变与重组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这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图谱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它的发布会引发那么大的争议。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到基因图谱其实就是中国人群基因组核心序列,与中国人群特有的生物学功能或表型特征相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更深的议题讨论中,让学生思考基因序列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改变基因序列,生物体的性状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对生物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人类社会有怎样的意义等。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学生能够建立基因图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之间的关系,完成对这一课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更加关注社会问题,自觉参与讨论,进一步强化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

教师引入和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科学地看待和理解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和事件,主动参与到社会性问题的讨论中,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话题的良好习惯,强化社会责任动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五、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力指向,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是核心素养的直观表现[4]。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考察、社会公益服务、主题课程研究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践行社会责任,充分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挥聪明才智,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与生物的多样性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以“生物入侵”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学生注意到前不久各地政府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下达了“通缉令”,号召市民见到此花要及时通报政府部门进行铲除。于是,学生专门针对此花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咨询专家等方式对它的外观、习性、危害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到“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杀手”“恶魔之花”,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适应性好,会与周围植物争光争肥,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群造成严重的破坏。学生意识到生物入侵的危险性,便将这种花的照片、识别方法、危害、销毁办法等整合在一起,做成宣传单,分发给路人,号召大家一起防治生物入侵,保护生态环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立足真实事件,解决真实问题,不仅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还让学生拓展和丰富了生物学知识,身体力行,践行了社会责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和自然环境保护产生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知,还在这些认知的启发下思考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如何践行社会责任[5]。

人的社会性要求人在社会活动中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也要对他人、家庭、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承担应有的责任[6]。生物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社会中万物发展的规律,还与人类社会中人类的行为有关。

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挖掘生物学学科潜在的道德教育价值,强调生物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能够促使学生将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开展生物学教学时,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案、拓展教学方式、引入热点话题、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子萍.立足高中生物教材“进阶式”渗透社会责任教育[J].中学生物学,2019,35(4):63-65.

[2]康浩,潘文平,苏文韬,等.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路径[J].名师在线,2020(35):99-100.

[3]朱朝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融入社会责任教育的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8(24):57-59.

[4]王立敏.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90-191.

[5]蒋丽卿.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究[J].高考,2020(23):51.

[6]夏建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J].高考,2018(26):2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