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着力点
作者: 夏茂艳【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能动、有意义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作为教师,要找准助推学生深度学习的着力点,支持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进步。教师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助于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着力点
作者简介:夏茂艳(1983—),女,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被动的学习而言的,它超越简单的识记和机械的训练,是一种积极、能动、有意义的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此,教师要积极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着力点,精准发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着力点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认知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条件。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就不能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正确认知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能动、有意义地建构与创造的过程[1]。为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技能,从而抓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着力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在开展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准评估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原点、生长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立足于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教学的主题,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捍卫国家利益?问题二:怎么样捍卫国家利益?问题三: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国家利益?问题四: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怎么办?
通过这四个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本质,让学生认识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此外,笔者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而加深学生对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可见,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正确认知,就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点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析疑、释疑,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2]。
部分学生比较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不到位。教师只有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的不断深化,才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跃上新的台阶。
二、着力点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为着力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热情。
一般来说,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利用外部的教学条件、环境、技术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此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难点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为着力点,创设“家乡的特产远销全国,出口到世界各地;家乡的旅游景点被外来游客作为网红打卡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以小见大、以事说理的深度学习过程。
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家乡的特产、旅游景点等相关情境,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其次,笔者发现,当学生看到家乡的特产换上包含家乡文化元素的新包装后,从滞销到畅销,再到远销的情境时,能够深刻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力量。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家乡文化,讨论乡土文化的价值。
这样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为着力点的教学,不再是“高大上”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接地气”地借助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让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从而更好地讲透、讲深、讲活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关联,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刻的感受[3]。当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沸点”的时候,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也能够更好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着力点三: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因素。需求能够产生驱动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学生无意识的兴趣、爱好,这是一种非理性化的需求;二是学生有意识的、有方向的需求,这是一种积极的、理性化的需求。作为教师,要培育学生理性化的、有意识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和动力。
教师要精心选择能够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的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课程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具有选择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为着力点,以“校园欺凌”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通常分别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等角色。学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校园欺凌的话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被欺凌者可能急切地想知道遇到校园欺凌时应该怎么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旁观者可能希望认识校园欺凌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欺凌者会受到什么处罚;至于欺凌者,他们一开始可能会对这一部分内容不以为意,也可能会充满好奇,甚至特别想知道实施校园欺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笔者精心设计以下四个探究问题。问题一:什么是校园欺凌?问题二:校园欺凌违法吗?问题三:校园欺凌会受到怎样的处罚?问题四:校园欺凌可以避免吗?通过探究这四个问题,学生能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表现、危害以及正确处理校园欺凌的方法。
可见,需求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又要关注外在动力的生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地设计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深度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着力点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
道德与法治行为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成果与素养发展的基本体现。教师应该秉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需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习得道德与法治知识不是“说知”“闻知”,而是“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崇尚法治精神”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综合性实践活动,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场所从课堂拓展至社会。相较于教材中的文本问题,社会性、实践性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本质。笔者围绕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有事好商量”活动,赋予学生“法律小卫士”角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社区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在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期间,笔者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又如,笔者组织学生针对社区电动车“充电难”的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地调查、上网查阅资料,提出与充电桩运营企业合作、错峰充电、加强管理以保证充电安全等行之有效的方案。
再如,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从而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居民,提出关于高空抛物的问题。首先,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认识到高空抛物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会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其次,学生研讨怎么样治理高空抛物的问题。最后,学生制作宣传海报,呼吁社区居民重视高空抛物的问题,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学生通过生活化、社会化的实践,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从而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可见,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行动,更有助于学生知法、守法、用法[4]。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有利条件,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入脑、入心、入行。
结语
“蒙以养正,圣功也。”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点和归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找准着力点,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面向未来,教师要主动担当,积极创新,真正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2]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顾国卫.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以“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