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游戏情境化教学策略
作者: 朱红艳【摘要】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3—5岁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基础运动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文章结合实际活动案例分析体育游戏活动中的情境化教学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体育游戏;情境化
作者简介:朱红艳(1990—),女,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以落实情感教育为目标,创设音乐律动情境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听觉感官的触动,幼儿教师可以选择符合体育游戏风格和性质的音乐辅助游戏,以丰富的游戏形式、创意游戏场景、趣味游戏材料和应时应景的音乐营造体育游戏氛围,创设主题鲜明、立体独特的游戏情境[1]。
以幼儿园“大灰狼和躲避兔”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以“传统体育运动”为主题,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情境创设时,根据游戏需求,采用墙面环创、地面环创的方式,创设森林主题情境,以大树、小草、假山、花朵、木桩等作为情境要素,选择《小兔和狼》《小白兔白又白》《拔萝卜》等儿童歌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获得趣味体验。
【游戏过程】
环节一:幼儿教师为幼儿分发小兔头饰,让幼儿排队进入活动室,初步熟悉森林情境,在探索过程中有感情地唱《小白兔白又白》《拔萝卜》等曲目,并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完成简单的热身运动。接着,幼儿教师以“大灰狼来啦!小兔子们快快躲起来!”“想一想,能躲到哪里去呢?”等语言激活幼儿的运动意识,促使幼儿结合游戏要求快速找到掩体,躲避“大灰狼”。幼儿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大灰狼的角色,负责寻找幼儿并推进游戏进程。
环节二:“游戏玩得真累呀,小兔子们快坐在树桩上休息一下吧。”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在椅子上坐好,并提出趣味问题:“大灰狼来了,小兔子心里是什么感受呀?”幼儿教师播放《小兔和狼》,让幼儿分别用害怕和欢快的情绪进行跟唱。演唱结束后,幼儿教师要求幼儿跟着音乐节拍排成一排“过桥”。富有韵律的背景音乐激发了幼儿做肢体动作的灵感,幼儿通过自创舞蹈动作完成了过桥游戏。
【游戏准备】
音响,狼头饰一个、小兔头饰若干,大树、石头、树桩等道具。
【游戏效果】
幼儿教师将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定位在快速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训练两方面,通过创设小兔子遇到大灰狼的情境,增强幼儿的快速躲避意识,训练幼儿在危险时刻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声画结合的情境能够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音乐旋律感受不同情绪,并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
二、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标,创设功能性运动情境
强健体魄是体育游戏创设的首要教育目的[2]。现阶段,幼儿的功能性训练可分为发展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发展运动中不同的素质、发展个体的专项运动能力四个阶段,其训练模式由简至难,操作难度由浅入深。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创设时,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运动需求,创设功能性运动情境,激发幼儿的运动积极性,让幼儿专注于体育游戏,在运动中探索乐趣[3]。
以幼儿园“我是球球运动员”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题,蕴含大量体育运动要素。丰富的体育运动情境能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让幼儿积极探索运动的乐趣。
【游戏过程】
环节一:幼儿教师播放体操音频,带领幼儿放松身体,进行简单的游戏热身。
环节二:幼儿教师让幼儿依次参与“障碍运足球”“接力排球”“毛毛虫快跑”游戏。在“障碍运足球”游戏中,幼儿教师在幼儿运球的规定路线上放置障碍旗,让幼儿运球绕过障碍,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在“接力排球”游戏中,幼儿教师让幼儿以接力跑的形式运送排球,在运送的过程中球不能离手,与伙伴交接时需将球抛出。在“毛毛虫快跑”游戏中,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8人一组,让幼儿趴在既定赛道上,后面的幼儿抓住前面的幼儿的腿,向前爬行,注意爬行的过程中“毛毛虫”的身体不能断开,断开需停下来重新调整。
环节三:颁奖典礼。幼儿教师让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和班级幼儿代表上台领奖。奖项设计丰富多样,如“最佳运球宝贝奖”“全能奖”“最佳沟通表现奖”“最积极游戏宝贝奖”等。
【游戏准备】
1.活动材料:儿童足球、排球、网球若干,幼儿运动服、号码牌、小组标志若干、啦啦队专用饮料罐、小彩旗、小喇叭若干、贴纸若干。
2.情境布置:在活动场地布置广告看板、终点线、分隔线、口哨、沙袋、体操垫等,用以创设运动会情境。
【游戏效果】
幼儿教师将体育游戏分为热身环节、比拼环节和颁奖环节,以球类运动为主要游戏形式,集中锻炼幼儿的速度、稳定性、肢体协调性,让幼儿在体能训练中消耗多余精力。将小组比拼、个人比拼融入游戏机制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幼儿积极投入运动游戏中,为小组荣誉而努力。在功能性体育游戏情境中,幼儿的体能与身体素质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以培养精神品格为目标,创设亲子互动情境
培养幼儿的精神品格是体育游戏的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可以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充分开发家长资源,开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让家长在游戏中进行一对一指导、点对点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亲子游戏需求创设温馨的互动情境,以强化体育游戏的育人功能[4]。
以幼儿园“亲子游戏日”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以“亲子互动”为主题,幼儿教师运用趣味运动辅助材料和环创材料布置幼儿园,与家长一同创设亲子互动情境,促使幼儿快速进入游戏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在运动中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
【游戏过程】
环节一:“找爸爸”游戏。幼儿教师邀请幼儿的爸爸们站在终点的洞洞板前,露出手,方便幼儿辨认。幼儿在游戏场地的另一侧与幼儿教师进行热身活动,在做完热身活动后领取游戏号码牌,奔向重点区域的洞洞板,通过隔着板子摸手、听声音辨认自己的爸爸,并将游戏号码牌贴在爸爸身上。
环节二:“兔子一家赛跑”游戏。幼儿教师让幼儿的家长和幼儿穿上防摔泡泡服,扮演“大兔子”和“小兔子”,五个家庭为一组展开比赛。“小兔子”用脚夹球向前跳,把球传给“大兔子”,“大兔子”接过球后用同样的方法夹球跳向终点,先到终点的家庭获得胜利。
【游戏准备】
1.情境创设材料:广告板、口哨、彩旗等。
2.运动游戏材料:大型洞洞板、儿童小球、防摔泡泡服、地标线、冲线绳等。
【游戏效果】
在“找爸爸”游戏中,幼儿教师让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前做热身,锻炼幼儿的小腿肌肉力量,并为幼儿游戏设置趣味障碍,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兔子一家赛跑”游戏考验幼儿的跳跃能力,夹球跳需要幼儿在实践中掌握动作技巧,探索动作规律。家长在此环节中给予幼儿语言指导,鼓励幼儿战胜困难,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不逃避困难,用亲子之间的独特沟通方式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以及开朗大方,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品格。
四、以提升社交能力为目标,创设混龄互动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幼儿后续融入学校集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游戏中包含大量互动环节,能为幼儿主动交流创造合适契机。幼儿教师可以在体育游戏中融入社会交往教育,充分利用幼儿园班级游戏资源,创设混龄式游戏互动情境,为幼儿创造交流的话题与机会,在体育游戏中观察幼儿的社交反应。
以幼儿园“老狼几点了”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以“混龄体育游戏”为主题,旨在通过大班、小班幼儿的相互配合,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运动耐力和社交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相互照顾,融洽交流。
【游戏过程】
环节一:交朋友环节。幼儿教师让大班幼儿戴上面具,围坐成一圈,小班幼儿入场后根据个人喜好抱住喜欢的大班幼儿,并揭开他的面具,两名幼儿自动组成一组。接着,两名幼儿相互进行自我介绍。
环节二:“捡豆豆”游戏。幼儿教师给每组的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戴上防丢手环,使幼儿之间的行动距离不超过一米。幼儿教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一个颜色标志和一个小筐,将各组分散至游戏区域内,让幼儿合作捡地上的小球并跑到终点位置进行称量,且幼儿只捡和自己小组标志同颜色的小球,非正确颜色不计数。小筐是背式的,幼儿在弯腰捡拾时筐中小球会掉出来,因此同伴之间应商量背小球和捡小球的任务分配。规定时间结束后,幼儿教师统计小组捡到的小球数量,捡到最多小球的小组获胜。
【游戏准备】
防丢手环、彩色弹力球、小筐和计数器。
【游戏效果】
该混龄游戏兼具运动协调性训练和社交训练的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深度配合,在相互帮助中完成体育游戏,收获宝贵的游戏体验。混龄游戏情境能有效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良性沟通意识,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
五、以提高认知水平为目标,创设主题活动情境
“生活预备说”是支撑幼儿园体育游戏开展的重要理念之一。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格罗斯认为,从人的本能观点出发,儿童游戏行为可以看作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根据遗传学说,幼儿承续了部分与生存有关的游戏本能,这种本能表现在幼儿的幼年时期,迅速发展的人体技能需配以充裕的运动量,其表现为“无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此可知,体育游戏是契合幼儿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的有力教育工具。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巩固生活认知、纠正认知错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教师可以将主题情境纳入体育游戏活动中,创设贴合幼儿的成长需求的认知主题情境,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巩固认知,促进思维与体能的同步提升。
以幼儿园“摸颜色过河”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以“颜色认知”为主题,结合了对颜色的分辨能力训练与体育运动。幼儿教师让幼儿以衣服颜色作为行动依据,在趣味游戏中释放多余精力,锻炼身体素质,强化对颜色的认知。
【游戏过程】
环节一:幼儿教师挑选一名幼儿做捉人者,让其他幼儿站在起点线内,由捉人者说出一个颜色,衣服上有该颜色的幼儿可以顺利“过河”,到对岸等待下一场游戏,衣服上没有该颜色的幼儿需想办法逃过捉人者的视线,跑到终点,在追逐过程中,被抓住的幼儿替代捉人者开展下一场游戏。为了锻炼幼儿的体能,幼儿教师将起点与终点的距离设置得较远。
环节二:幼儿教师担任说颜色的角色,衣服上的颜色可以混合成教师说的颜色的幼儿可以牵手“过河”。如教师报出绿色,黄色和蓝色可以混合成绿色,则穿蓝色衣服和穿黄色衣服的幼儿可以手牵手“过河”,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幼儿则不能过河。
【游戏准备】
游戏区域划分线、音响、终点牌、起点牌、扩音器等。
【游戏效果】
该游戏考验幼儿对颜色的分辨、认知深度。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绘画活动中对颜色已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且了解到将两种颜色混合能变成第三种颜色这一知识。创设色彩主题情境有助于提升幼儿对色彩的认识,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体能训练,强化身体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创设与游戏活动匹配的情境,以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游戏情境化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9):10-12.
[2]马佳.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游戏的情境化研究[J].学周刊,2021(29):179-180.
[3]权莉敏.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游戏有效开展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21):94,96.
[4]刘海霞.在区域性体育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发展[J].好家长,2017(19):12-13.